閱讀提要
即便在美國,配偶綜合症也未進入臨床路徑,干預模式依舊是單向的。在國內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近乎空白的領域。
「母親患老年痴獃多年,一直是父親照料,父親一直身體無基礎性疾病,誰料想父親卻走在了母親的前面……」
談及父母離世,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無限遺憾:「母親經歷10年認知障礙,到後期總是拒絕吃飯、吃藥,誰也不認識,父親給她喂葯,她會把葯都給吐出來……父親十分崩潰,人也很煩躁,到最後生病住院,一病不起,放棄了治療,反而比母親早走了五年。」
沒病的那個先走了
患者活著,照顧患者的家人卻離世了……王小寧所長查閱了很大量文獻才發現,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外就開始關注患者疾患對親屬照護者(非雇傭照護者,包括配偶,子女,及其他感情連帶照護者)的心身和疾病造成巨大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比患者更嚴重的臨床狀況。由於配偶影響最大,被稱為「配偶綜合征」。
王小寧所長發現,即便在美國,配偶綜合症也未進入臨床路徑,干預模式依舊是單向的。在國內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近乎空白的領域。
「好多看了我微信,或講演直播的研究生,醫務人員都說第一次聽說,但都感同身受。我在給老年醫學專業研究生上課時,問誰知道配偶綜合征,竟然沒一個人知道。」王小寧介紹,現在醫生把更多精力放在患者的治療上,對於照顧患者的家屬卻無暇顧及。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常見。阿爾茨海默症、腫瘤患者等家屬,都背負著巨大照護壓力。有的家屬為照顧老人患上抑鬱症,老人去世后還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照顧TA前,先照顧好自己
如何緩解配偶綜合征?王小寧所長提出了全新的「捆綁醫療模式」,即對患者的醫學干預,療效要落在親屬照護者身上;反之亦然。
比如前列腺炎患者會不斷起夜,對於夜裡陪護的照顧者來說非常痛苦。像這種情況,給患者做睡眠管理和尿布管理,患者和家屬都能睡個安穩覺,有助於緩解家屬的焦慮感。這就像在飛機上失壓之後,氧氣面罩的佩戴原則,自己先戴上后再去幫別人一樣,對於長期照料者,也提倡「照顧自己,同時照顧家人」。
「如今回顧起來,如果及早為父親進行抗焦慮治療,緩解照料壓力,就不會是這種結局。」 王小寧所長提醒,關注患者,也關注照料者。當照料者出現焦慮、抑鬱等癥狀時,要及早治療。醫學理念要「從患者為中心向以家庭為中心」發展。
旅行途中

我愛人的母親患糖尿病綜合症生活不能自理,我愛人照顧了母親7年,他有弟弟妹妹,但是他們可能都覺得大哥照顧母親是天經地義吧。他的母親很固執,只說他照顧的最好,我曾幾次和我愛人提到請一個保姆幫著她一起照料,或者請一個夜間照護,讓他晚上能夠好好休息,他說他媽媽不同意,後來我直接對我婆婆講,他們也找了,但是沒過幾天就要找理由把保姆請走。
那時每隔幾十天他才能回到我們這個小家,休整幾天,然後再回去。
在照顧他母親的第7年,他病倒了,回到了我們這個小家,最後確診是淋巴癌晚期,從回到家到去世整整70天,而這70天基本上完全是在醫院度過的,這70天也是這7年來我們夫妻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一次。
他去世的5年後他的母親去世了。
他去世后我告訴自己,將來我絕不能這樣拖累自己的兒子,因為誰的生命都是生命,誰都只能活一次。
您好,您的留言很中肯,所敘述的內容我們感同身受,希望這篇文章和您的留言,能讓更多人看到,能讓更多人理性面對親情、面對生活。真誠的說一句,您多保重。
43
閑雲野鶴

31
清晨甘露

清晨甘露

非常感謝王小寧所長分享的這篇文章
我照顧痴獃老爸十幾年深有體會!爸爸走有半年多了,我到現在還也抑鬱寡歡……
希望今後再關心患者的同時,一定把自己照顧好!有句話叫愛人如愛自己,所以愛自己后再愛他人
29
年輪

這篇文章,對人啟迪很深。人到老年出現″配偶綜合征"實屬正常,應多一份平和,多一點溫暖,生活才有陽光!
26
zys

「配偶綜合征」這個片語首次聽到其內容值得關注,照顧好他人的前提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是至關重要的!
22
東方欲曉

19
鄧惠君

雖說第一次聽聞「配偶綜合症」這個醫學名詞術語,但是這種病例身邊周遭太多太多了,尤其中國老一輩,比比皆是!
18
蜜臘

照顧病人不光是體力勞動,同時精神上的煎熬能使照顧者垮掉!親人是帶著深厚的感情去照料的。我的父母每次住院都是我去醫院陪護,這種精神上的煎熬我最清楚,時常焦慮不安。王小寧教授如此清晰的揭示了這樣狀況,並定性了這是病,子女照顧父母,這可以稱作親人綜合症吧。
17
夢華

老問題,新視角!
很多人都有親身體會,被照顧的人依然活著,但照顧患者的人卻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