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版權AFPImage caption一些中國大陸居民對中共政權不滿,因此轉而認同中華民國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但有些中國大陸網友卻無心慶祝。他們在等待九天後的「雙十節」,即中華民國的國慶。
一位山東網友在微博上寫道:「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炫著今天的『國慶節』,可我覺得今天卻是祖國的受難日,正是在這一天我們民族徹底了淪喪了靈魂,丟掉了根。10.10雙十才是我們祖國的生日,希望有天可以名正言順的慶祝這一天!」
一位湖南網友說:「雙十快到了,我雖身在赤禍嚴重的大陸,但我嚮往青天白日。祝福台灣,祝福中華民國!國慶快樂!」
另一位浙江網友則問道:「國軍兄弟,何時收復故土?」
近年來,每到十月初,都可以在中國大陸的社交媒體平台上看到不少類似的言論。
這可不只是幾個網民隨便發發牢騷。事實上,這反映了在中國大陸已經相當普遍的一股懷念民國的思潮。
這股思潮早在30年前就已在大陸萌生,近十年來更是發展成為蔚為壯觀的「民國熱」。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陸人懷念民國呢?
抗戰歷史中共1949年推翻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奪取政權。為強調其奪權和執政的合法性,新生的中共政權自然要把民國說得一團漆黑,稱其為「萬惡的舊社會」。
但是,文革結束后,中共出於對台統戰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民國史,尤其是抗戰史研究的控制。
中共以前一直宣稱,國民黨不抗日,抗戰是共產黨打贏的。但在1980年代之後,儘管中共仍堅持自稱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但開始允許媒體講述國軍的抗戰功績。
這樣做的後果是中共當局始料未及的。只從課本上學過共產黨用「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擊敗日軍的國人,一旦聽聞淞滬會戰、台兒庄大捷、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的悲壯歷史,內心感到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在許多人心中,國民黨及其領袖蔣介石一下子從「不抗日」的民族敗類,變成了浴血抗戰的民族英雄。
「反對台獨」2000年,台灣民進黨在大選中擊敗國民黨,主張台灣正式獨立的陳水扁當了總統。
幾十年兵戎相見的國共兩黨,在反對台獨這個問題上找到了共同目標。一夜之間,國民黨從拒絕「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分裂分子成了「反對分裂」的愛國者。
而中共一直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中華民國」國號,比起台獨人士夢想建立的「台灣國」,至少帶有「中華」二字,因此也顯得不那麼「反動」了。
自那以後,大陸媒體對以國民黨為主的台灣「泛藍」政黨的報道越來越正面,而宣傳部門對媒體刊登有關民國史內容的限制也進一步減少。
因此,大陸民眾從公開媒體上認識到的民國形象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從單色調的「黑暗舊社會」逐漸演變成色彩斑斕、思想多元、人物豐滿、大師輩出的精彩時代。
「民國熱」政治上的部分解凍,促使中國大陸學界、媒體和公眾掀起了對民國的懷舊風潮。從2006年開始,大陸媒體上開始出現「民國熱」的說法。
在中國互聯網上,也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和國民黨的「粉絲」。這些經常以中華民國國旗或國民黨黨徽作為頭像的網友,毫不掩飾自己的愛國情結。但他們愛的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中華民國。
在懷念民國的人士眼中,民國時期的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遠遠超過1949年以後的任何時期,而民國時期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為台灣的民主化埋下了種子。
有大陸學者指出,在民國初期以及1928至1937年的「黃金十年」中,中國經濟都曾高速增長,而幾十年後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迹只不過是「回歸歷史」。
中共歷來宣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有大陸學者公開說,中國早在民國時期就因抗戰勝利在國際舞台上「站起來」了,與中共奪權毫無關係。
「斷根」式打擊那麼多人懷念前朝,對當權者不是什麼好消息。中共宣傳部門已經定調,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加以抑制。
2010年,時任《北京日報》社長的梅寧華在《紅旗文稿》發文,主張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文章說,有人 「為已經被中國歷史發展所證明了的一些歷史結論『翻案』……為歷史上已有定論的叛徒、反動統治人物評功擺好」。
「有人竟宣稱動蕩不已、民不聊生的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髮展期』。這些顯然是對歷史的顛倒和虛構。」
擁有少將軍銜的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在人民網發表文章,批評「一些居心險惡者」採取「以史喻今」的手段,「要對中國革命誕生的新中國採取『斷根』式的打擊」。
《環球時報》也於2012年發表社論,強調「美化當年國民黨政權是公然撒謊」。
後院起火顯然,中共已看到民意轉向的危險,試圖扭轉當年為統戰而放鬆宣傳控制的負面後果。
但是,一切都已太晚。多元的歷史觀和國家認同已經形成,不可能重回官修歷史一統天下的過去。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的部分民眾將繼續以懷念民國作為他們表達對中共統治不滿的一種方式。
中共的統戰策略似乎確實對台灣的國民黨起了作用,但卻在不經意間促使民國的精神和國家認同在大陸復興,進而對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提出了根本上的挑戰。
這「後院起火」的結果,恐怕是北京的決策者們始料未及的。
(責編: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