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鴉片戰爭根本不是因為鴉片?!

作者:8288  於 2019-5-13 16: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不論是中國人,還是海外華人,只要一提到鴉片戰爭,都充滿了民族恥辱感,不加思考的認為是:帝國主義想把鴉片賣給我們,我們不想買,於是帝國主義用船堅炮利打開了國門,強迫我們買他們的鴉片。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如書上所寫,是由於鴉片貿易引起的這場戰爭,那麼當時中國都已經戰敗了,鴉片應該源源不斷地、大肆地傾銷到中國來啊!可為什麼我們一直到20世紀中葉才收回租界,而鴉片貿易在20世紀初就停止了呢?

 

還有,到底是誰真正的在打這場鴉片戰爭,又是跟誰在打這場戰爭?

 

帶著這些疑問,希望你讀完本文後,面對這段歷史,能多些思考和反思。


01

鴉片最初是藥品不是毒品

 

有句關於鴉片的名言——「宗教就是人民的鴉片」。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它誤導了很多今天的知識分子,讓他們對鴉片和宗教產生了錯誤的聯想。

 

在馬克思的時代,西方人還不知道鴉片是毒品,也不知道鴉片會上癮。當時的鴉片是麻醉藥,醫生給病人動手術之前,會讓病人服用鴉片,起到止痛的效果。

 

馬克思這句話的原意是:宗教讓那些活在苦難中的無產階級廣大群眾被麻醉了,以至於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

 

所以,鴉片最初只是作為止痛藥品被人們認識,也沒有法律禁止鴉片,鴉片貿易當時是合法的。


02

鴉片戰爭的導因是什麼?

 

鴉片戰爭的導因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中英之間會發生兩次戰爭?不同的史學家提出過不同的理論。最簡單也是最為中國人接受的一個理論就是:英國人想把鴉片賣到中國,中國不肯買鴉片,所以兩邊就打起來了。

 

其實,這個理論根本與當年的歷史事實不相符!

 

中國的確有像林大人這樣的清官反對鴉片。但是,清政府從上到下,從地方到中央,不只是默許鴉片販賣,甚至是支持販賣鴉片。如果英國不把鴉片賣到中國,他們自己也要種植鴉片。

 

所以,不是中國人不想要鴉片,英國人硬要把鴉片賣給中國人。事實情況是,中國人想買鴉片,英國人也想把鴉片賣給中國人。

 

鴉片戰爭背後有一系列很複雜的歷史因素在裡面,我們必須仔細思想和查考。

 

03

根本原因:文化戰爭

 

哈佛學者,東亞歷史權威,張馨保教授在《林則徐和鴉片戰爭》(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把他對鴉片戰爭的詮釋濃縮為一句話:Culture War Theory(文化戰爭)。

 

因為兩個不同文明、不同價值觀,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衝突,以至於導致了這兩次中英戰爭(鴉片戰爭)。

 

張馨保教授認為:兩個文化有什麼不同呢?中國當年是一個農業社會,儒家社會,已經幾千年沒有變化了。在清政府已經走向晚清的時代,它需要轉化卻一直沒有轉化,這是中國當時的處境。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


而英國,當時是一個工業社會,工業革命把英國徹底改造成了一個現代化國家,它是capitalistic(資本主義的)社會,是一個progressive(激進的)社會,是一個restless(停不下來的)社會。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資本主義被馬克思稱作:萬惡的資本主義!這是一點也不錯的。

 

當兩個社會、兩種文化相撞的時候,產生的衝突,導致了兩次中英戰爭,中國人稱之為「鴉片戰爭」,其實不應該被稱為「鴉片戰爭」,因為導因不是鴉片。


04

戰爭原因的追溯

 

張馨保教授對兩次鴉片戰爭背後原因的分析,可以一直追溯到漢朝。

 

從漢朝以來,中原的統治者就一直自稱為「天朝」。在周朝時,就有了「天子」,普天之下叫做「天下」,周人信「天」,而「天子」就是天與地之間的「代言人」。

 

但周朝講「天下」,還沒有講「天朝」,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時,也還沒有講「天朝」。漢朝時,「天子」自稱自己的朝代叫「天朝」,只要不是「天朝」的「化外人」都是「野蠻人」。

 

所以,從漢朝開始,中原的「天朝」和鄰國的外交關係,一直就是「宗主附庸」的關係,一直就沒有平等的關係。不論是外交上,還是貿易上都沒有平等關係。


05

貿易是對你的「施恩」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本身就是個小宇宙。中國不需要和鄰國有外交,就可以自給自足。所以,中國在歷史上進行的幾次鎖國政策,完全都沒有問題。

 

中國一直到清朝末年,都還沒有一種平等交易的概念。中國人根本不需要外國人的任何東西,中國人自己生產、發明的東西,就足以讓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富足的國家。任何的貿易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天朝」對那些「未開化民族」的「施恩」。

 

誠然,在工業革命之前,一直都是這樣。中國不需要跟外國人有外交,不需要跟其它國家進行貿易。

 

可是,到了工業革命之後,這個泱泱大國就變成了井底之蛙。英國都進行了工業革命,清政府還在那邊夜郎自大,還以為西方人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

 

當時清政府規定:洋人要與我們天朝進行貿易,只能在廣東的香港。為什麼在廣東呢?因為在那個時代,廣東被稱作「南蠻」,是蠻荒之地。

 

清政府認為:你們這些外國的長毛野蠻人,你們如果要想跟大清貿易的話,就只能跟我們民族裡的野蠻人進行貿易。所以,就讓他們跟「南蠻」打交道。他們沒有資格到北京,天津,甚至山東這些地方去,只能去蠻荒之地。



英國人眼中的道光皇帝是這樣的

載於《倫敦新聞畫報》1842年6月4日的道光皇帝畫像。



我們眼中的英國船:當時中國人稱之為「火妖怪」

 

06

極不平等的「公行制度」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之前,西洋商人只能在廣東經商,而且必須服從1720年清政府制定的「公行制度」。

 

1752年開始清廷就規定,每艘來到中國的商船到達廣東港后,每艘西洋船上都必須要有一個中國商人,稱為「行商」。

 

行商有3個職責:

 

第一:決定商品價格

 

洋人帶來的鐘錶賣多少錢,不是洋人能決定的。雖然他們是生產者,把商品帶來貿易,但是賺多少錢,價格自己不能定,是「行商」定的。「行商」定價之後,自己要收取多少,也是「行商」定的。

 

「你們外國人,如果不喜歡,那你們就走,我們也不在乎!」 所以,西洋商人來到廣東經商,是非常痛苦的。他們自己連價格都不能定!

 

第二:監督「彼夷」

 

「行商」在公文中稱洋人為「彼夷」,清政府認為:洋人沒有受過儒家思想的熏陶,信的是耶穌教,是非常不開化、非常野蠻的宗教,是需要被監督的。

 

第三:代售商品

 

西洋人所要銷售的商品,不能由西洋人自己賣,必須由「行商」替他們代售,代售還要收取回扣。


07

赤裸裸的歧視和欺壓

 

洋人在廣東的生意做得非常的辛苦,不僅受 「行商」的欺壓,同時還要受當地政府的欺壓,必須繳很多的稅款,包括四項主要稅款(交給清政府)。還要對10個政府部門和商務機構,繳交各樣的費用。

 

「行商」在幫洋人代繳各種稅費時,還會私自編造各種名目,裝入自己的腰包(例如進港費)。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規定,令西洋人在中國覺得非常痛苦。比如,商船只能停靠海港,不能駛入運河;上岸也只能停留港口,不能往內地走;還不能帶女人入境。

 

「公行制度」的反應兩個赤裸裸的歧視:第一,是對外國人的歧視;第二,對商人的歧視。

 

在中國傳統社會理念中,士、農、工、商,「商人」階級是最低的。

 

西洋商人,既是外國人,又是商人。所以他們是卑賤中的卑賤,就應該被整個社會制度踐踏。用以踐踏他們的制度,就是清政府制定的「公行制度」。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末,西洋商人一直遭受清政府的踐踏。



1834年8月號的英文報紙《中國叢報》中將「夷目」(外國人頭目)譯成「barbarian eye」(野蠻人的眼睛),這一譯文激怒了英國官員。圖為1832年創辦於廣州的《中國叢報》第一卷。

 

08

站在雙方立場看問題

 

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大清的意思很明顯:我們不需要你們,就是不想和你們洋人做生意!

 

你們為什麼要來和我們做生意呢?幹嘛非得把你們的東西賣給我們,我們不想要你們的東西,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東西。

 

你們來跟我們做生意,被我們踐踏,又覺得自尊心受了傷害。我們中國人閉關鎖國,就讓我們鎖國好了,你們洋人為什麼一定要我們和世界同步,為什麼一定要把我們的社會現代化?

 

我們沒有妨礙誰,這麼想、這麼做也無可厚非!

 

但是,西方現代主義有一個很核心的精神:就是要把別人變得都和自己一樣,這就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精神。

 

整個東印度公司的目的,其實就是利益。尊嚴可以被踐踏,只要能夠得到利益,他們不惜一切。這就是萬惡的資本主義。但是,當西方人的尊嚴,被踐踏到一個地步他們就受不了了,就要來打中國人。


09

萬惡資本主義者的辦法

 

一開始只有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能來到中國,其他歐洲商船都必須經由東印度公司來中國。中國和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是一個不平衡的貿易。如上文所述,中國有西方人想要的一切東西,西方人的東西中國人不屑一顧。

 

西洋人只是一些鐘錶、工藝品,有趣但沒有很大的市場,市場需求很小。而中國有兩件東西,在歐洲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茶葉,大黃(香料)

 

所以,東印度公司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向中國購買這些商品。但是,中國又不想買東印度公司的東西——貿易就失去平衡了。導致東印度公司不斷虧損,這時萬惡的資本主義者想出了一個辦法:鴉片!

 

東印度公司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這成為東印度公司在國際貿易上的一個主要收入。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種植鴉片之後,把它賣到中國。

 

1840年,鴉片的總交易量是37,000大箱。到1850年時,從37,000箱變成70,000大箱。用鴉片換茶葉和大黃,這就是萬惡的資本主義者想出來的辦法!


10

鴉片甚至變成了貨幣

 

到19世紀末,英國政府已開放私人貿易公司在中國經商,就不需要經過東印度公司了,許多的私人商船就運送鴉片到中國來。

 

這導致當時中國鴉片的普及到了一定程度,在雲南,鴉片已經成為了一種流通的貨幣。當地,不要大洋銀子,用鴉片買東西。許多中國農民也不種田了,改種鴉片,整個中國都對鴉片上癮了。

 

中央的官員、地方官員、老百姓,所有階級都染上了煙癮。

 

一開始,中國人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對身體有害,會造成毒癮。而英國人,一開始就知道,所以英國人自己不吸鴉片,卻把鴉片賣到中國,為的是不讓他們的商人在國際貿易上虧損。這就是邪惡的資本(帝國)主義!


11

林大人的思想局限

 

19世紀末,中國出現了一位英雄林大人。


林大人是大清朝難得的一位清官。但是,林大人不懂英文,對西方文化也缺少了解。所以,雖然他很偉大,但思維還是受了時代和文化的局限。

 

第一個局限:錯誤地認為英國人如果不在中國做生意,英國的經濟就會癱瘓,中國人和他們做生意是「施恩」給這些 「蠻夷」。

 

而事實上,當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它並非一定要和中國進行貿易。

 

當然,英國跟中國貿易剛開始是虧損的。但有了鴉片之後,英國就不虧損了。它完全可以不跟中國做生意,他還有印度、非洲、澳洲、美洲……

 

當時,大英帝國取代了西班牙,自稱是「日不落帝國」。原先這名字屬於西班牙,後來成了英國的了,意思是全世界都有它的國土,大英帝國的國土總是被太陽照耀著,帝國的太陽是不會落下的。所以,它可以不跟中國進行貿易。

 

當然,關於這個誤會,林大人很快就知道了。

 

第二個局限:持守「明儒實法」的施政方針。

 

中國雖然是儒家社會,但歷朝歷代的政府在施政時,都是用法家的手段在施政。他一直認為要用嚴厲的方針,嚴厲地執行「公行的政策」,就能除去奸商,只留下那些正直的洋商……

 

第三個局限:不加證實就認定英國從中國進口的大黃和茶葉,是東印度公司的主要收入,而他認為鴉片只佔這個收入的一小部分。

 

林大人認為:鴉片貿易的利潤,對東印度公司來說根本微不足道,為什麼還要賣給中國人?為此他感到很氣憤!

 

第四個局限:認為英政府並不支持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販賣鴉片,所以他認為很簡單,向英國政府報告東印公司在我們這裡賣鴉片,你們自己解決,把那些人抓回去。但他很快發現並非如此,原來東印度公司的背後,就是大英帝國的海軍。

 

於是,林大人帶著這四個誤會,在與洋人交涉的時候,受到了很多局限。


12

有中國特色的抓捕

 

1839年,林大人下令廢止東印度公司在廣東所有的交易,下決心根除鴉片在中國的禍害。雷厲風行地禁止了東印度公司在廣東所有的交易。然後,扣押了東印度公司在廣東的所有貨物(包括鴉片),迫使西洋商人繳交所有的鴉片。

 

林大人錯誤的認為這些西洋商人大部分是好的,是不想賣鴉片的,就只有一個壞蛋在背後主使,這個壞蛋叫顛地(Lancelot Dent)。只要把這個人抓了,英國人就不會再賣鴉片到中國了。

 

所以,林大人在1839年3月22日,把顛地(Lancelot Dent)抓了!

 

關於林大人抓捕顛地(Lancelot Dent)的方法,也很有中國特色!

 

在法制社會,如果警察要抓人,會先向被抓者出示「拘捕令」。但是,在抓捕的過程中,林大人並沒有拘捕令,也沒有差派衙門的捕快去抓人。而是用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方法!

 

林大人對顛地(Lancelot Dent)說,「我一直很喜歡你,沒有機會認識你,所以請你來我家喝茶」。顛地(Lancelot Dent)「受寵若驚」應邀前往。林大人一見這個傻瓜真的來了,就把他抓捕了。


13

沒有公平審判的抓捕

 

當時大英帝國駐華商務總監、大英帝國的海軍隊長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聽說有一個英國公民被清政府抓了,就去向清政府要人。

 

因為,在當時的清政府還完全沒有fair trial(公平審判)的觀念,更沒有法制觀念。

 

比如當時,清政府如果聽說哪有革命黨,就會去村裡抓人。抓到兩群人,一群是革命黨,一群不是革命黨。衙門在審案的時候,就把他們帶到城隍廟,問神明哪群人是革命黨。怎麼問神明呢——擲簽決定,擲到哪一群人,哪一群人就是革命黨,然後全部拉去砍頭。當時的清政府就是這樣審案的!

 

有幾次英國人被清政府抓了,就這樣被不分青紅皂白的給砍頭了。

 

因此,當時如果英國人在中國犯法,須由大英帝國的海軍來審理,如果要處刑,也是由大英帝國的海軍來處刑。以確保他們受到fair trial(公平審判)。

 

於是,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跑到林大人的府上說:「我們的英國公民被你們抓去了,我不知道他犯了什麼罪,請你把他交回來,我們一定會好好地審訊,如果他犯了罪,我們也一定會處罰。」

 

而林大人竟然覺得對方自投羅網,把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也抓了。


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是駐華商務總監,等於是代表英國女王的駐華使節,就這樣被林大人簡單粗暴地給抓起來了。


林大人之後,又扣留了在廣東大概350多個西洋商人,長達47天,最後,終於逼得這些洋人交出了鴉片、並且全部焚毀。

 

林大人認為他用這種手段,終於得勝了!他覺得對付這些「野蠻人」,就要用這種野蠻的手段。他以為自己得勝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14

英國海軍封鎖廣東港

 

當時,英國有個商人叫威廉.傑爾丁(William Jardine)去見英國首相帕默斯頓(Palmerston),請求首相下令封鎖廣東港。於是,大英帝國的海軍,就封鎖了廣東港,廣東的船隻沒有一艘可以出去。

 

藉此向清政府提出以下4點要求:

 

1,要為英國人在廣東所受的羞辱,作出充分的道歉; 

2,要為林大人所沒收的鴉片,支付賠款; 

3,要簽署一個公平交易合約,以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當時英國試圖要廢掉不平等的「公行制度」,建立平等的貿易制度,不願意清政府再用野蠻的方式,把英國人當野蠻人對待);

4,開放更多商港進行外貿。


(PS:最後簽訂的《南京條約》,基本上也就是英國人想要達到了以上這些目的)


15

雙方相互的封鎖

 

英國的艦隊就封鎖了廣東港,不許英國的船隻進去,也不許中國的船隻出來。

 

但是,當大英帝國的海軍封鎖了廣東港后,還是有很多英國的商船想駛入廣東港,金錢的驅使,使他們寧可被野蠻地對待,也要賺錢,不顧一切的想要賺錢。

 

林大人也做出了回應:你封鎖我們沒關係,我們也封鎖你,反正我們根本不需要你們!於是,林大人也封鎖了廣東的商港,不讓英國的船隻進來。

 

英國船隻無法進入廣東港后,便撤退入澳門、香港暫時落腳,等待禁令解除。


16

英國水手打死林維喜

 

1839年5月,停靠在香港的英國商船中,有一些水手在尖沙嘴下了船。當年的尖沙嘴還只是一個荒涼的小村子。商船的一些水手和尖沙嘴的一些村民發生了肢體的衝突,不小心打死了一個村民叫做林維喜

 

注意,打死林維喜的不是英國海軍,英國海軍的素質很高,可是英國水手的素質很差,打死林維喜的是英國水手。

 

【背景知識】

英文中有個動詞叫「shanghai",「shanghai"作為動詞(verb.)是「強拉船夫」的意思。

20世紀初,上海已經成為一個貿易中心,英國很多商船都跑到上海。那個時候,很多船上的水手,都是被當時英國的有錢人在英國本地「拉夫」當水手,那些人不想上船當水手,但被英國的土豪劣紳強拉來在船上當苦力。

拉來的也都是白人,因為那時已禁止黑奴制度了。這個拉英國鄉下白人上船當水手、苦力去上海的動詞,在英語中就叫「shanghai」。

所以,這些水手實際上都是被強拉來的,他們酗酒、打架是英國素質最差的一群人。

 

就這樣,一群素質很差的英國水手和尖沙嘴的村民,因為口角,發生肢體衝突。當然,英國水手身體比較強壯,就把一個叫林維喜的中國村民給打死了。


17

英方公開道歉並賠償

 

事發之後,英國海軍艦長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立即公開道歉。他以大英帝國代表的身份,代表女皇向尖沙嘴的村民道歉,並提出200英鎊(約427,200元)的懸賞,要查出打死了林維喜,要判其死刑。

 

同時,他拿出1,500英鎊(約3,204,000元)賠償給林維喜家人,另外又給林家100英鎊(約213,600元)。主要是怕當地衙門知道林家得了1,500英鎊的巨額賠償后,訛詐林家,讓他們交稅。

 

此外,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還拿了100英鎊(約213,600元)給尖沙嘴的全體村民,以表達他真誠的歉意。

 

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真誠地認為:「這件事是我們英國人的錯,必須道歉!雖然現在中英關係緊張,我們的錯就是我們的錯。」


18

不耐煩的林大人

 

找到幾個嫌疑犯后,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就一個一個審訊、調查。當時的審訊過程,已經很現代化了,所以需要時間,不能隨便亂定罪。他用了很長的時間,很仔細的審問,到底是哪一個人殺了林維喜。

 

結果,林大人不耐煩了,林大人認為:事情很簡單,你們英國人殺了一個中國人,一命抵一命,你們就隨便交出一個英國人,讓我們殺掉就可以了。

 

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說:「當然不可以啊,我一定要查出真正的殺人犯,不可以拿一個無罪的人去抵罪。」

 

不難看出,中英雙方的思維天差地別。中方認為,你們英國人殺了人,隨便交出一個英國人給我們殺,這就叫公平。英方認為,誰殺了人就去償命,沒有殺人的不可以去償命,殺了人卻又不償命這也是不公平。

 

兩邊對「公平」的看法很不一樣,林大人非常的不耐煩,導致雙方關係越來越緊張。


19

誤會導致雙方開火

 

1839年5月,林大人在這種緊張的關係下,做了一個決定:有條件地開放廣東商港,即西洋商船可以駛入廣東港,但要聽命清政府。

 

當時,有一艘英國商船叫Volage,違抗了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之前下的「不許英國商船進廣東港」的命令,擅自進港。所以,查爾斯·義律(Charles Elliott)下令開炮以阻止這艘船進港,就發了一炮,打在Volage的前面,對它表示警告。

 

結果大清水師一聽英軍開炮了,就立即開火,兩軍就打起來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英戰爭(也叫第一次鴉片戰爭)。

 

出於誤會,兩邊本來可以不打的,卻打了起來。而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文化起了衝突!






戰爭中服役的復仇女神號

 

20

兩邊都不想停止鴉片貿易

 

這次戰爭不應該稱為鴉片戰爭,因為,鴉片不是這個戰爭的導因。

 

我們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中國是反對鴉片交易的,而英國是支持鴉片交易,以至於兩國才打起來。

 

但事實上,當時中英兩國都不想停止鴉片交易,清政府其實是允許鴉片交易的,他們可以靠收取重稅,來獲得巨大利益(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公行制度」嗎,鴉片在中國是由中方定價,中方代售,並且抽取重稅),清政府和英國鴉片商官商勾結,兩邊都不想放棄。

 

對,中國有林大人反對鴉片交易。但是,林大人是極少數,林大人在清政府里是被排擠的。為什麼林大人是「悲劇英雄」,就是因為林大人的立場,不代表大清國的立場。不只是朝廷,中國的農民都紛紛放棄種植農作物,改種鴉片。

 

而清廷的態度不光是視而不見,根本就是公開支持。前面也提到了,中國的雲南省當時已經普及到用鴉片作為流通貨幣。

 

清政府即使不向東印公司購買鴉片,仍然會自行生產、或是向南洋的其它國家購買。

 

也正是這個原因,這個理由,使得英國鴉片商向英國政府辯稱:向中國人販賣鴉片無可厚非。

 

他們在英國國會的辯詞是這樣的:「就算我們不販賣給中國人,中國人也還是會種,或者向別人買。所以,中國人吸鴉片上癮是他們自己的錯,不是我們的錯,我們賣鴉片給他們是無可厚非的。」


21

誰是真正與鴉片爭戰的人


可是,有一群人是真正地在跟「鴉片」在爭戰!他們打的那場仗,才是真正的鴉片戰爭。

 

自從馬禮遜來華之後,西方的宣教士大批湧入中國。他們當中有不同國籍、不同的神學立場。可是,反對鴉片貿易這個議題上,他們的立場是完全、絕對一致的。他們一致反對英國政府販賣鴉片到中國來。

 

當時,在中國有一個叫Whitehead的牧師說:「The missionary in China areabsolutely one on this important question of opium traffic.(在反對鴉片貿易這個使命上,來華宣教士是完全一致的。)」


22

不願在祖國的罪惡上有份

 

第一批證明鴉片對身體有害的,就是英國的醫療宣教團隊。

 

其實,英國本地的醫生和科學家,他們早就應該知道鴉片有害。可是,他們從來不用實驗證明,他們不知道鴉片有害,是因為他們「選擇不知道」。

 

而他們「選擇不知道」,是因為他們知道在中國販賣鴉片,會給他們的祖國帶來極大的利益。他們「選擇不知道」,是因為這些萬惡的資本主義者,沒有把中國人當人來看!他們沒有看到中國人也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有尊貴的形象的人。


可是,英國的基督徒不一樣,這些宣教士,他們愛中國人的靈魂,他們沒有辦法視而不見!英國的科學家、醫生不願用實驗證明鴉片是毒,這些宣教士就來證明。


當時的英國宣教士和基督徒,不願在他們的祖國的罪惡上有份,便一致反對他們的帝國。

 

當時有一位牧師名叫格瑞斯·約翰(Gris John),很多英國的基督徒國會議員引用他的一句話,他在國會中反對英國的鴉片政策。他說:「我們不可以因為防止中國人自殺,我們就去殺他們,中國人自己會吸鴉片,是不對,但我們不可以因為防止他們自己種植鴉片,我們就賣鴉片給他們,這個是很簡單的倫理。」


可是,儘管宣教士證明了鴉片的毒性,他們發動的「反鴉片運動」,仍然遭到極大的阻力。不但遭到英國帝國主義、東印度公司、資本主義的阻力,更大的阻力其實來自清政府、國內民眾!

 

23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聖經·詩篇》第1篇)」


這些英國基督徒,為了「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寧肯被自己的同胞唾棄,寧肯不顧自己祖國的利益。因為,他們愛中國人的靈魂,他們愛基督神的國度!

 

當年,歐洲的宣教士們作了一個約定:絕不搭乘運載鴉片的商船!因為他們相信,上帝所喜悅的人,是絕「不站罪人的道路」。他們不從惡人的計謀,所以載運鴉片的商船,他們絕對不肯上。

 

那怎麼辦呢?當時從英國和歐陸駛出的商船全部都有鴉片,但是英國駛向美國的船是沒有鴉片的,因為英國人不對美國人販賣鴉片,而美國駛向中國的船也不載鴉片。所以,英國和歐洲的宣教士到中國來,他們都是坐船先到美國,再從美國坐船到中國。




可是,你知道嗎?

當時,即使是從英國或歐陸直接坐船來中國,都需要3-4個月。從英國坐船到美國,需要一百多天橫渡大西洋,再從美國再坐船到中國,又需要一百多天橫渡太平洋,還有等船的時間。

因為拒乘載有鴉片的英國商船,他們差不多要多花半年時間才能到中國。

在沒有飛機、內燃機、現代導航的19世紀,交通很不發達,船上淡水、食物儲備有限,常常要忍飢挨餓,而且隨時會有喪命危險。


24

那美好的仗他們替我們打贏了

 

1865年,美國宣教士丁韙良出版了專書,論述鴉片危害,以及有關鴉片貿易的法律問題。

 

1868年,《中國叢報》從創刊開始就不斷用中英文刊載各地宣教士,反對鴉片貿易的文章。

 

1874年,在中國的西方宣教士成立了「英華禁止鴉片貿易協會」,號召所有的宣教士積極地向英國報告鴉片的害處,並且呼籲英國禁止鴉片貿易。「內地會」負責人英國宣教士Benjamin Broomhall彙編中國境內140多年來,宣教士禁煙的言論《在華宣教士禁煙言論集》《吸食鴉片的真相》《英國的罪惡與愚蠢》,出版以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88年,宣教士戴德生在倫敦「第三屆國際宣教會議」當中指出:「英國的鴉片在一個星期裡面,對中國人所乾的壞事,抵消了西方在華的宣教士,用整整一年時間所做的善事。」戴德生並且呼籲全英國的基督徒,投入反對鴉片貿易的禱告以及行動當中。


由於宣教士們在民間積極地活動,英國的基督徒終於認識到鴉片危害中國的罪惡,最後做出了實際的行動。禁煙派終於在英國的議會當中佔了多數,西方各國也同時受基督教道德譴責的壓力,迫使英國政府在1906年通過:從1908年開始,十年之內,每年減產十分之一,到1917年徹底地停止鴉片貿易。

 

1909年在上海,以及1912年在荷蘭海牙,分別召開了兩次國際會議,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義大利、日本、荷蘭、伊朗、葡萄牙等國共同協議,全面禁止鴉片、以及毒品貿易走私。


25

尾聲:別再讓宣教士再背鍋了

 

鴉片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一百多年了,已經成為前前朝的歷史。可是,很多國人今天一提到那段歷史,仍舊活在恥辱和仇恨中。


是的,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里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是的,帝國主義用船堅炮利敲開了我們的國門!是的,帝國主義當年燒了我們的圓明園!


但是,請不要再說當年的宣教士們是帝國主義的「幫凶」、「乘著炮彈飛來」、「思想侵略」,這個黑鍋他們已經背了一百多年了。


鴉片貿易危害的是中國人,受益的是英國(西方)人,還有清朝貪官和姦商。哪有「幫凶」、「思想侵略者」會冒著生命危險,拒乘載有鴉片的商船,繞道大半個地球來中國,一邊幫中國人戒煙,一邊積極反對「對於自己祖國有利的鴉片貿易」?


今天,我們正在崛起,正成從「大國」走向「強國」。可是,如果一個國家連面對事實的勇氣都沒有,我們不禁要問:它真的「大」嗎,真的「強」嗎?




……

上文說到,葉名琛想,這事兒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無妨,更總結出對付洋人的「獨門秘訣」,就是壓根別搭理,對方提什麼要求一律拒絕就行,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還能得皇帝褒獎,陞官發財,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當然洋人也不會那麼好欺負,其實心中積怨已深,一忍再忍,只等一個借題發揮的機會....... 


(此處省略五萬字,主要是發不出去)


所有的不滿在1856年完全爆發了。於是乎,一支英法聯軍,承載著英美法俄這四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野心」,向著廣州進發了。


廣州瞬間破城,葉名琛被捉走。咸豐收到奏摺,頓時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我們一直勝利勝利再勝利,突然就破城了?於是批閱道:覽奏,實感詫異!


英國跟大清打交道,累積了不少經驗,其中一條就是:你就是搗翻大清的半壁江山,皇帝也不會在乎的,必須直接搗他的家門。這時距第一次鴉片戰爭已近二十年,天朝諸臣早就忘了洋人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了,結果等號稱最強的大沽炮台慘遭秒殺,咸豐還在那裡莫名驚詫。怎麼辦,簽約唄,簽完約吃飯。


《天津條約》相對之前的條約,主要變化是允許外國軍艦進入長江,允許外國人進入內地,增開通商口岸,允許外國人進入北京設立使館。


綜觀兩次鴉片戰爭所簽各個條約,內容其實並無什麼不平等之處,大開國門本就是與時俱進,賠款屬於國際慣例。至於理論上比較出格的軍艦入江、割讓香港、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這四條,軍艦入江只能怪清廷無能,長年內戰,無力保護外僑,那就只好讓人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割讓香港,則是因林則徐兩次給所有英國商人斷水斷糧,說到底還是安全問題;領事裁判權蓋因大清文明程度太低,法律極其野蠻,外人不能接受;至於協定關稅,就只能責怪那些敲詐勒索外商的貪官了。


當然了,方式是極其不平等的,法律上仍稱其為「不平等條約」。但這樣的不平等也是大清自己招來的,若是大清能早點放下身段,先擺出一點平等的姿態,本來也不會無端遭此命運;除了俄與日本確實野蠻以外,英法美大體上都是講道理的,而大清若能早日和洋人平等互待,學習對方的先進技術,日後更不可能任俄羅斯與彈丸之地的日本宰割。


薛福成這些第一批出使西方的人,目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傳統觀念逐漸崩塌,敏銳的指出:西方人對大清以誠相待時,大清官員想的卻是怎麼再多撈點小便宜;而當西方人轉用武力威脅時,大清馬上就妥協退讓。事實上,清朝的歷史就是這麼個循環:因自己的自大和愚蠢惹怒洋人——被揍——籤條約——清廷不肯執行——再次惹怒洋人,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一直持續到1900年庚子之戰,上國的威儀終於被揍得蕩然無存。這段期間內,大清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長足的提高,而唯一失去的,大概就是虛浮的皇家尊嚴和那不能為人民所分享的所謂「主權」了。


現在故事還沒發展到1900年,所以皇家的尊嚴還是暫時不能丟的。根據《天津條約》,簽定之後,外國使節應進京換約了,這是所有的殘酷現實里最讓咸豐慌張的——外國人要進京面聖了,而且不會三跪九叩!這是對遺續千年的那點帝皇威望和「萬國來朝」之類夢囈的最致命的一擊,也是咸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咸豐恐慌到了什麼程度呢?他甚至想以鴉片合法、取消一切關稅、再多賠幾百萬兩白銀為籌碼,阻擋洋人進京面聖,後來又想在上海換約、在海上換約,千方百計阻撓,足見皇帝心中的價值取向——一切現實的國家利益,都可以對其皇者之尊讓步——只可惜戰敗者在談判桌上是沒有發言權的。


此時咸豐親自主持外務,但水平實在不比葉名琛高竿多少,他所能使的那點計謀,無非就是「先派鄉勇與夷交戰,朝廷再出面調解」之類老掉牙的帝王權術,滿腦子柔遠羈縻之類安撫藩屬國用的老套路,殊料洋人根本就不吃咸豐的智庫里所保存的任何一套方案。這種完全超越自身理解範疇的危機,再加上他那阻止洋人入京的莫名其妙的堅持,此時的咸豐可以說是大腦短路,行事作風已完全不可理喻,咸豐帝本人成了繼林則徐、葉名琛之後的第三個二百五,而且他的二百五行為直接導致了「萬園之園」圓明園的被焚。


《天津條約》上雖然有咸豐親筆簽名,但清廷朝野上下,竟把該條約當成一紙空文,僅作「緩兵之計」,負責簽字的桂良上奏說:「此時英、法兩國和約,萬不可作為真憑實據,不過假此數紙,暫且退卻海口兵船。將來倘欲背盟棄好,只須將奴才等治以辦理不善之罪,即可作為廢紙。」咸豐覺得此計甚妙,只待時機一到便可執行,這樣舍桂良一人,便可阻止洋人設公使駐京。可洋人又哪會理會這種丟車保帥的伎倆,這分明是想再討一頓打。


洋人堅持進京換約,咸豐又規定人數不得超過十人、不得坐轎、不得列陣儀仗、換約后立即離京。但老外們早看透清廷那點心思,這次來就是想教育教育朝廷「你們在世界上到底排老幾」,得到的指示是拒絕一切貶低使節身份的接見儀式,為了保證這一點,必須有海軍隨行護航,因此對咸豐的要求一概拒絕。


咸豐決計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和洋人「平等相待」,折損了威嚴,於是指示清廷唯一的一員悍將僧格林沁:若洋人不肯按照藩屬國朝貢的儀式入京,可以「悄悄擊之,只說是鄉勇,不是官兵」,並且堵塞航道,讓洋人走北塘繞一個大圈進京,若洋人不從,則可「師出有名」。天知道這時咸豐的大腦里到底在想什麼。


英國人把船開到大沽口,發現航道受阻,想上岸又被民團阻擋,大清解釋說:此地沒有衙門,也沒有軍隊,只有這些自發組織的愛國民兵團。僧格林沁曉諭公使改道,當時英法堅決不從,要求清理航道,美國則答應繞道而行(因為中美條約之間根本就沒有換約的協定,其實本來是不能換約的,但就像前幾年修約事件一樣,清廷無人懂法,沒人看出這點,所以美國公使不敢得了便宜又賣乖,馬上見好就收),於是美國公使又被「民團」允許登陸,接著被幾個乞丐用騾車拉到北京,又遭軟禁數日,而且約還沒換成,皇帝沒見著,後來又被拉回北塘,終於換了約。


此事被西方各國視為「奇恥大辱」,這就完全屬於大清自己背信棄義,皮痛找打了。而英法兩國在大沽口乾耗數日,連個政府官員都見不著,只有一堆「民團」,其實這種破綻百出的伎倆哪裡瞞得了外國公使,而清朝政府甚至全體大清子民,長期以來卻沉迷於自己的這些「小聰明」里,結果給列強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愚蠢,自作聰明,毫無榮譽感。


後來英法決定人力清通航道,直驅北京。這幫人正幹得熱火朝天呢,大沽炮台卻是連半個清兵或民團都沒有——表面看來是如此,其實人家僧格林沁正埋伏著,準備按咸豐指示,給這些不肯改道的洋夷們「名正言順一擊」呢。後來一些英國將領承認:他們知道清軍埋伏在那裡,但根本沒把對方放在眼裡。這回他們可是大錯特錯,僧格林沁可說是繼林則徐之後第二個正兒八經能辦事的大員,在腐朽的清廷里可算是珍獸,此人調教出的軍隊絕不可與英法之前遭遇的腐敗軍們同日而語。


結果大沽口之戰,英法大敗,捷報傳回京城,朝廷里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而英法兩國暴怒不已,南下調兵遣將,此舉又被朝廷看作對方認輸投降的信號,於是覺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好象瞬間上了好幾個台階,這下事態總算是「正常發展」了。咸豐覺得這時差不多該「恩威並用、柔遠羈縻[ ji mi,拉攏]」了,於是和僧格林沁玩起了紅白臉的把戲,又擺起了天朝上國的譜來,宣布中英和中法《天津條約》作廢,不過念在洋夷恭順,若肯「自悔求和」,可按中美《天津條約》另立新約,換約在上海進行。


英法當然不會「自悔求和」,第二次捲土重來時,清軍手裡那點燒火棍又不夠看了。等到發現事態不妙時,咸豐又慌了(一個人不知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起大落的心理轉換而又屢教不改的),於是又耍起了小聰明,派人每天給英法發去照會,內容都差不多:你們怎麼來打我們呢?這是誤會一場啊!快來北京換約吧,我們等著你們呢。意思就是我們大家就當大沽口之戰從來沒發生過,坐下來好好談吧。說實話,咸豐自覺這封信「暗藏巧機」,相信聰明人一定「一悟就懂」,英法卻偏偏不是他這等「聰明人」,覺得這些照會簡直是莫名其妙。英法還是自打自的,等到大沽炮台完全淪陷后,清朝終於改口了:別打了!我們投降……


這次來當然就不是天津條約那麼簡單了,大沽口之戰的帳也要好好算一算。後來英國派出巴夏禮和威妥瑪談判,本來所有條件都談好了,結果咸豐一看:媽呀,又要進京,還要帶一千衛兵!這還得了,咸豐這回是徹底犯甩了,他想起古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於是指示僧格林沁俘虜英國使團一行39人,準備以此為人質,與英法談判。


襲擊使團,國際法之大忌,世界震動,打,打死他丫的!聯軍一直挺到了北京城外。大清也震動了,這種情況是聞所未聞啊,咸豐彷彿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龍椅在震動,但死到臨頭了,居然還在嘴硬,後來跟英法談判,一句話:什麼都可以談,使節進京的問題絕對不能談!


不能談就繼續打。此時法國得到情報,皇帝在圓明園休假,於是派兵前往,大潰清軍,但是皇帝不在,結果撲了個空。法國人一入圓明園,虎軀一震,媽呀!長這麼大沒見過這麼多寶貝!這真的是在大清國嗎?法國人二話不說,馬上動手洗劫,可惜人手有限,沒能洗完。周邊淳樸的大清子民聞訊而至,終於將圓明園洗劫一空,順便放了把火——請注意,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是大清自己人放的,只不過手法太不專業,殺傷力有限,至於第二把火還得過會兒再說。仗都打成這樣了,連皇帝家的別墅都給打殘了,咸豐只得放下自己那點可憐的堅持,終於答應了外國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聖。


不過外國公使最後還是沒能見到咸豐,因為咸豐一口氣咽不下去,掛了。看來看去,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除了有葉名琛的自負以外,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咸豐皇帝也是「功不可沒」。不過對咸豐來說,這種堅持也算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古以來,還沒說是哪個藩屬國的使節見了皇帝可以說是不用三跪九叩的,這禮數要是壞在了咸豐這一代手上,那可是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千古之恥、萬世罵名啊,無論如何他也要保住這點面子,以至後來咸豐鬱鬱而終,給人的感覺便如「殉道者」一般。而對諸列強來說,他們是無法理解咸豐這種心態的,對他們來說,兩國交往,就該平等相待,清國雖然戰敗,之後派官員出使國外時,外國也是以禮相待,偏偏大清的皇帝把他們當成藩屬國,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逼使節向皇帝下跪。這跪禮之爭從乾隆時期開始算起,已持續大半個世紀,到咸豐這代總算是劃上了句號。


更令人震驚的事發生了。英法要求大清釋放使團,於是巴夏禮等一行39人,不對,是19人,被放出來了。這19人的狀態用三個字形容叫「半條命」,剩下20個乾脆被大卸八塊。這簡直是莫名其妙,大清本想拿使團做談判籌碼,結果還沒談完就先行撕票了,說到這裡,我已經不知該怎麼解釋清政府的行為了。總之,友邦莫名驚詫,英法一商量,這口惡氣忍不下去,不給個迎頭痛擊是不行了,一定要在皇帝頭上撒泡尿。後來兩國產生了分歧,英國說要燒圓明園,法國說燒那有球意思,不過是個皇帝的度假村,要燒就燒皇宮。雙方爭執半天,最後英國說服了法國,於是大隊人馬殺進圓明園,這回是專業縱火隊,圓明園基本所剩無幾。

  

這裡要順帶一提的是大清對國際法的理解。咸豐死後恭親王主持外務,反正聯軍打到皇城根下,說什麼也得服了,不過恭親王發現一點:洋人和過去那些藩屬國很不一樣,簽完條約之後居然能照之執行,說撤軍就撤軍絕不拖延,也不多討小便宜。而這些人又處處以所謂「國際法」攻擊大清,大清自該以對方最重視的「國際法」回擊。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大清終於接觸到了中文版的《萬國公法》,這距離林則徐上次詢問伯駕有關「領事裁判權」的內容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但是清廷學習了國際法后,只想以此對付洋人,從來沒想過要自己遵守,這種務虛的態度使得清政府不可能有太高明的法學造詣,在談判桌上依舊慘虧給對手,無論勝仗敗仗,一旦簽起條約,永遠都是大清吃虧。再加上後來西太后獨攬大權,簽約之事總被個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雖然民間有人指出「外國這不合法那不合法」,大清完全不必退讓,但腐朽的清廷卻毫不理睬,而民間又不能怪罪皇上,只能怪罪外國,使大清百姓逐漸產生一種觀點:國際法是強國用來欺負弱國的工具。這種理解一直流傳至今。


圓明園第二次被燒已經是四十年左右後的事情了,這回縱火的是八國聯軍。關於拳亂,中國史學界的有識之士早就要求撥亂反正,沒辦法,義和團做的實在是太過分了。但也有人為義和團辯護,說是「外國侵略在先,義和團排外在後」,這種說法不值一哂。且不說「侵略」有一大半是大清自找, 義和團所謂的「排外」行動,幾乎不殺外國人,專殺中國人,毀壞洋貨亦是對私人和公共財產的嚴重踐踏,從仇視洋人發展到仇視洋紙、火柴甚至鐵路、電線桿,嚴重阻礙國家建設和科技進步,及至後來揚言要攻擊外國使館,等真招來洋人後又不戰而敗,除了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不斷招致災難,於國於民無半點利處,哪有半點「排外」的樣子?這樣的愚昧暴民、烏合之眾,居然被某些人奉為英雄,我又時常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只能理解為:那些說義和團是英雄的,和義和團其實是一丘之貉。


人常說「落後就要挨打」,大部分人卻始終將「落後」理解為拳頭的力量, 其實,文明的落後、觀念的落後,才是挨打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愚昧閉塞、弱小落後,一方面卻又自作聰明、自以為是,這兩點結合,使的大清對外來文明、外來人士都充滿排斥感,以至「全民弱智」。反觀日本,在國門被炮火打開之後,立即打出「文明開化」的旗號,知恥后勇,勵精圖治,使兩國的命運在未來發生根本性的差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tea2011 2019-5-13 23:07
先給八哥送個花,有空了再繼續讀。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1: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