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精英輩出的上海聖約翰大學

作者:8288  於 2016-7-5 00: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關鍵詞:聖約翰大學, 上海

上海百年老建築之聖約翰大學

卜舫濟:歷史轉折處的悲情英雄

聖約翰大學消失,已有半個世紀之久。儘管知道它的人已經不多,但只要稍稍接近中國現代文明序列,它就如一座高大的界碑,背對著古老的中國,指向你所在的當下,以它獨特的氣質,進入你的記憶,從此難以忘懷。

首先帶給人強烈印象的,是聖約翰大學的學子。外交界有施肇基、顧維鈞,實業界有劉鴻生、劉吉生,教育界有陶行知、陳鶴琴,新聞界有鄒韜奮,醫學界有顏福慶,經濟學有潘序倫,文學界有林語堂、張愛玲,建築界有貝津銘,政界有宋子文。都是精英泰斗式的人物。

聖約翰曾被譽為「東方哈佛」、「東方劍橋」,在其存在的七十三(1879—1952)年裡,它不斷地為正在發生劇烈古今之變的中國社會,輸送擁有現代知識素養的人才,注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其自身的發展,參與其中。

正值鼎盛時,聖約翰有著當時最健全的大學體制,最先進的管理與教育理念,優良的師資與優秀的畢業生,更是讓它聲名洋溢,不僅是國內大學教育改革發展的領潮者,而且在全世界也引人矚目。

生於清末,盛於民國,隨著中國國立大學與新式私立大學的崛起,逐漸邊緣化,在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中被裁撤。這是聖約翰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留下的軌跡。如果,沒有聖約翰大學,中國在取消科舉制之後,可能會步入一條更為艱辛的改革路。「聖約翰模式」,正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樣板。

因此有如此一說:中國大學始於教會大學,教會大學始於聖約翰。而聖約翰則與卜舫濟這個名字緊密相連,沒有卜舫濟,就沒有聖約翰。1888年起到1941年轉任名譽校長,卜舫濟主持聖約翰校政長達53年之久。

【2】昔日輝煌,久蒙塵埃

在中國辦學的傳教士,對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貢獻頗多。但畢竟他們來自西方,異域的身份必然與中國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想衝突,在熱情追求民族國家獨立的過程中,集體的「排外情緒」,把他們推到了歷史的暗角。


卜舫濟這個名字,和司徒雷登一樣,久蒙塵埃,在歷史教科書上,他們曾被定義為外國文化侵略者,隨著毛澤東的一句「別了,司徒雷登」,被放逐;在中國教育史上,一般書寫者小心翼翼書寫他們的貢獻,唯恐與民族意識發生衝突。

卜舫濟是美國著名的傳教士,1864年他出生在美國紐約,22歲的時候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上海,在聖約翰書院教授英文。兩年後,他接替施約瑟當上了聖約翰書院的院長。年輕的卜舫濟對書院的課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使得聖約翰書院成了「全中國最適宜學英語的地方」。同時,書院還開設了化學、物理、算術、幾何、寫作、英文語法、會計、科學史、生理學、世界史等課程,把先進的大學理念引入了中國。

1904 年,聖約翰書院改名為聖約翰大學,卜舫濟被任命為校長,此後的35年間,他一直擔任該校校長,再加上此前擔任書院院長的時間,卜舫濟主持聖約翰的時間超過了半個世紀。在卜舫濟的主持和推動下,西方的大學制度被引入聖約翰大學,使得聖約翰大學成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學。這種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在聖約翰大學的校訓中便可見一斑:「光與真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半句極具西方傳統,後半句則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名言。

到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聖約翰大學的一部分畢業生已經在國民政府出任要職了,如顏惠卿出任德國公使、施肇基出任英國公使等,更多的聖約翰大學畢業生在洋行、海關、郵政局及官辦企業中擔任高級職員。此外,聖約翰大學還培養出了鄒韜奮、林語堂、宋子文、榮毅仁、丁光訓等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經過不懈的努力,美國的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均同意接收聖約翰的學生入學,耶魯大學甚至同意免試招收。因此,在20世紀前期,聖約翰成為眾多中國學生留學海外的過渡。建築大師貝聿銘便是其中一例,他在聖約翰讀完高中又讀了一年大學后,出國留學。

【3】去東方,播撒光與真理

無論是自述,還是私人信件,卜舫濟的寫作風格是,與自己有關的生平敘述,只和自己的思考、公共參與結合起來。他是一個公共意識強烈的人,穿透卜舫濟精心構築的思想外殼,去洞悉藏身其中的他本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然,其思想的外殼,已足夠精彩。

卜舫濟(1864年2月22日——1947年3月7日)生於富貴之家,父親是教會高級管理人員,著名書商,母親乃名門之後。受家庭基督教氛圍的影神學, 

1883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立願做一名傳教士,在聖公會紐約總神學院研習三年後,如願獲得神學學士學位。

據卜舫濟晚年寫的自述,他與中國結緣,極為偶然。在紐約研習神學期間,一位華人夫人請卜舫濟到其所辦的主日學校(星期學校),教中國洗衣工英語。他勉強答應,卻在教學過程中,對神秘的東方大國產生濃厚興趣,一番研究后,他決定去中國傳教。

1886年,22歲的卜舫濟懷揣「播撒基督教火種」的傳教理想,來到中國。輪船抵達黃浦江碼頭,公共租界的現代樓房、沿江伸展的漂亮外灘、整齊的街道、頭裹彩巾的高大巡捕,讓他很是驚喜。

然而他馬上意識到,這只是外國人的綠洲。

1887年,他只身前往嘉定學習當地語言和習俗。晚上忽隱忽現的菜油燈,漆黑的街道,提著空心竹梆和銅鑼的打更人,垃圾堆里尋食的野狗,他感覺時光倒退了500年,被放逐到了中世紀。

這正是清末中國,繁榮與衰敗相接,現代化的生機與古舊氣息交融。虔誠而年輕的傳教士卜舫濟,見得此情此景,責任感油然而生,覺得古老的中國要恢復文明的生機,需要注入西方文明精華,即基督教,而他將身體力行。

中國的鄉村私塾,先生坐鎮於喧鬧聲中,用戒尺敲打桌子,讓學生鸚鵡學舌似地背誦一段他所學過但不知其意的古文。在卜舫濟看來,私塾先生是實行鐵腕統治的獨裁者,嚴格記憶訓練,是馴化人,而不是培養人。

卜舫濟在對中國的觀察中,確立了在中國踐行教育的價值,之後,他把責任感具體化為:為中國培養無私的愛國者與改革者。

【3】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卜舫濟的妻子黃素娥,是聖公會聖瑪利亞女校首任校長,美國聖公會在華第一位受洗華人和華籍牧師黃光彩之女。當時所有政策都反對傳教士和當地人結婚,卜舫濟則於1888年8月23日同黃結秦晉之好,頂風作案,成為中國人的女婿。

在給聖公會差會部w·s蘭德福信里,卜舫濟這樣寫道:「您當然已經獲知我幸福的婚事,以及我如何違反所有這些規定,從快樂的單身生活轉入更加幸福的家庭生活。」這是一位樂觀、調皮、不畏權威的年青人。

關於黃素娥的研究,現在也幾乎空白。很多人是通過張愛玲知道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那是憂鬱少女張愛玲安靜凝望世界的所在,優美、詩意、寂寥,學英語、彈鋼琴、學畫畫,貴族小姐的現代生活。

本來卜、黃之異國婚姻,可敷衍成小說留世。但是兩位主人公都是嚴謹之人,把自己的婚姻,推向公共生活的一面,當時報紙也只限於在中西文化聯姻上發揮,並無風流情韻流轉。卜舫濟多次寫文章,感謝自己的中國妻子,讓自己得以與中國文化親密接觸。

也是1888年,卜舫濟被委任為上海聖約翰書院監院。當時,聖約翰書院只是一個簡陋的小書院,其創立近十年中,人們只知道這裡有個書院,而不知道它叫聖約翰。它的創始人施約瑟,長於學術,短於行政,卜舫濟被委任之時,正是聖約翰難以為繼之時。

受命於危難之中,力纜狂瀾,卜舫濟執掌聖約翰書院后,全力改造,擴充校舍、強化英語教學,1892年添設正館,教授大學課程。1905年,聖約翰依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條例改組為完全大學,1906年,在華盛頓註冊。

在卜舫濟的努力下,美國的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南方大學都承認聖約翰畢業生的學歷,他們無需經過考試就可以進入這些學校繼續深造。

這樣,在西方看來,當時的聖約翰大學是中國最重要的大學,而甲午中日戰爭后的中國,追求西學成為一時風氣,聖約翰蜚聲中土,名門之後,皆以進入聖約翰為榮。

聖約翰從書院發展為大學,這是一個奇迹。奇迹創造者卜舫濟,竟沒有流露多少艱辛之語,更是奇迹上的奇迹。他留下的,是大量理性而激昂文章,論述在中國辦一所大學的重要性,說服中國以及美國的教會高層,獲得人員以及資金上的支持。

【4】盡瘁教育,春風廣披

卜舫濟很早就注意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是1872開始由晚清政府選派的赴美留學者,古老中國的開明之子,在尚未開明的祖國,孤獨而無所適從,因過於西化而受排擠受冷遇。卜舫濟在這些年輕人鬱郁不得志的時候,設立了一個團體,為他們提供社交與知識交流的場所,在聚敘歡顏中惺惺相惜。

民國建立之後,曾赴美留學的年輕人,幾乎都受政府重用,聖約翰大學新近培養的西式知識分子,也受到重用,這對於卜舫濟辦學助益極大。他特地在自述中敘上一筆,既證明自己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判斷,是正確的,也為自己得到的眼光與遠見而自豪。而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卜舫濟出色的交際能力。

一所大學校長出色的交際能力,為學校帶來的,是資金、政策上的支持、社會影響力。卜舫濟與當時中國的政府高層、社會名流皆有通信,與美國著名大學的校長,也聯繫緊密,互通教育資訊與理念,共享教育經驗。

傳教士每七年可以回國度假,而卜舫濟每一次回國,都會作大量的演講,宣傳聖約翰大學,籌集資金,播撒影響力。

英語教學是聖約翰大學的最大特色,卜舫濟在聖約翰書院時期,就雄辯論證,中國文明以及極盛轉衰,要改變中國,必須先從語言開始,歐洲文藝復興,正是因為古希臘文的輸入,所以英語也可以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工具。十幾年以後,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胡適,也從類似的邏輯出發,來論證中國需要白話文改革。

熟知中國文化傳統與心理,注重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銜接,為卜舫濟推行新式理念,掃除不少障礙。比如,卜舫濟在聖約翰大學推行體育教育,被認為是激進的改革。對於崇尚文質彬彬的中國師生而言,要他們脫下長跑去騰跳,實在為難。卜舫濟發現中國古代青年也參加騎射擲頭等競技,以此證明聖約翰的體育活動是古老習俗的恢復,問題就得以解決。

關於教育的本質、目的等,卜舫濟有很多精彩的論述,「教育是人性完善的殿堂」,「教育最大的任務是生命之豐富,品格之培養,有知識的人,如果沒有品格,對社會而言是一種危險。」甚至對教學環境,如光線、溫度、設備顏色等,他也有論述。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民族主義風起雲湧,教會學校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政府強硬要求教會學校立案備查,並不得教授宗教課。卜舫濟則以政治不能干涉教育為由,堅持政教分離,一直拒絕聖約翰大學立案。1947年3月,83歲的卜舫濟身老中國,魂安上海。

聖約翰立案時,已經是1947年10月,當時中國國立大學和新式私立大學已經發展起來,聖約翰大學黯然失神。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被裁撤,從此消失在中國的土地上,空留昔日樓閣花木,在上海鬧市之中自成風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6-7-5 04:58
結果被共產黨拆散並不復存在。
回復 fanlaifuqu 2016-7-5 06:45
出了許多人才!
回復 xu3331 2016-7-5 09:41
「 。。。空留昔日樓閣花木,在上海鬧市之中自成風景。。。」

上海鬧市?不知有何根據。
據我所知,50年代高等教育院系調整,聖約翰舊址變成 華東師範大學,位於上海西郊。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5: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