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朱啟鈐 被遺忘的先驅

作者:8288  於 2016-5-7 14: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胡適總結過新思潮的最大作用,說「重估一切價值」。什麼叫「重估」?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作精確的考證,把古人的意義弄得明白清楚……各家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各家都還他一個真價值」。

其實我們對一直被埋沒的「朱啟鈐」,也應該重估!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1872年11月12日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中國北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中國政治家、實業家、古建築學家,工藝美術家。這是百度百科上對「朱啟鈐」這一詞條的解釋。但是如果你繼續做進一步的閱讀,會發現他長達近一個世紀(享年92歲)的人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正如學者王世襄曾經說的:「可惜現在的人對朱知道得太少,不能理解他的重要性,從學術來說他是中國很多學科的奠基人。

也許是他在學術上的聲望被他重要的社會職務所掩蓋了!

在科舉時代的清末他是光緒舉人,但他不是文人,成長在開風氣之先的湖南,二十二歲從地方上的工程小官做起,一路幹活幹起來,走的是經世致用的路子。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后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後,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退出政 界,先後寓居津、滬。並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長長的任職履歷我們很難發現他的學術價值。

無數個「第一」讓他當之無愧的成了先驅。

朱啟鈐積極主張舊時的皇家園林對外開放,讓普通百姓享受到城市的園林生活;是他提出了「公園開放運動」,要將城市的一部分山水園林化。因此有了實際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座公園——北京中山公園。此後,開放了天壇、先農壇、文廟、國子監、黃寺、雍和宮、北海、景山、頤和園、玉泉山、湯山等處名勝風景區。他創辦了中國的第一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后國民政府將古物陳列所和故宮博物院合而為一,統稱故宮博物院。朱啟鈐喜好收藏,尤以緙絲收藏為最,堪稱「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他從恭親王奕欣的後人手中購得一批緙絲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1950年,朱啟鈐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這些還都是他任職之外的舉手之勞。

由於職事所在,清末,他督建過濟南黃河大橋、濟南火車站等工程;民國時期更是大刀闊斧地開始了對北京舊城的改造:北京街上裝了路燈,在前門大柵欄推行單行道制,而且從他開始有了路旁的綠化樹木。這還不算什麼,由於袁世凱支持他,送他一隻銀鎬,紅木銀箍,「上鐫「內務朱總長啟鈐奉大總統命令修改正陽門,朱總長爰於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舊城第一磚,俾交通永便。」」朱啟鈐在雨中敲落第一塊古老城牆上的磚,「開啟民治北京的先河」。 從1915年起,北京已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工程建設,正陽門箭樓、東西長安街、南北長街與南北池街,都是在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之下改造與打通的。
天安門廣場有今天的氣象,全靠當年有了朱啟鈐!

袁世凱復辟帝制,朱啟鈐是大典籌備處的處長,這也許就成了他日後遭人詬病,被人遺忘的一個原因吧,事後他被通緝,后因其才尚可用,很快被赦免,特派為南北議和總代表,雖然談判破裂了,但路過南京時,在藏書家陶湘那裡淘到了《營造法式》,梁思成最早得到的那本《營造法式》是父親梁啟超寄到美國給他的,在家信中,梁啟超說:「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己朱桂辛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信中的朱桂辛就是朱啟鈐。從此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的梁思成立志要解讀這本中國古老的建築書。

1929年雄心勃勃的朱啟鈐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為此請來當時的學術精英:東北大學建 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禎,建築師楊廷寶、趙深,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美籍有瞿孟生、溫德、費慰梅,德籍艾克、鮑希曼,日本學者有松崎、橋川、荒木。看了名單讓人感慨,一個私人組織可以達到這樣的規模!在營造學社,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後來兩人都各自寫出了《中國建築史》。

朱啟鈐說「非依科學之眼光,作有系統之研究,不能與世界學術名家公開討論」,營造學社就此開啟中國建築史上第一代田野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共走過11個省,總計190個縣市,1937年前詳細測繪的建築群有206組,所及建築共2738幢,測繪圖稿1898張,對中國建築自遠古至明清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第一次有了較清醒的認識。這些資料最後都給了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的建築系,靠這個起家。直到現在,清華建築學者楊宇振說:「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基本框架依然是六七十年前營造學社的成果,而且這些成果的獲得主要集中在朱啟鈐任社長的短短十來年間關於這一點,實在不能不引起思考和反省。」

顧准說過:「中國有許多好工藝,卻發展不到精密科學一樣。中國沒有唯理主義……中國有不成系統的經驗主義,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藝傳統,這成不了「主義」,只成了傳統的因襲。」作為無數領域的開路先驅,朱啟鈐改變著這一切。我早年有一本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的《園冶》,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部書的最早刊印也是由朱啟鈐在1930年完成的。

多年來朱啟鈐的先驅形象幾乎被人遺忘殆盡,散見的僅是一些故舊的簡短回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女士寫過回憶文字,王世襄在他的《錦灰堆》有對朱桂老的感激……王世襄對《髹飾錄》的研究就是朱啟鈐交給的任務。

2006年《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看出林天宏的短文《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繼而這篇文章被選為2011年福建省的高考試題,朱啟鈐的名字才開始被人們記起。

1956年, 已經是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終於出版了《營造法式》(上卷),細加註釋。《營造法式》不再是無人能識的天書。不過,此時中國營造學社被視作「反動學 術團體」,已經消散。梁思成為這書寫序時,曾經反覆斟酌,做了三次修改。他先寫道:「另一方面,我們又完全知道它對於今天偉大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並沒有什麼用處」。想了很久,他把「用處」劃掉,改成「直接關聯」。後來,他又劃掉,留下了一份未定稿:「另一方面,我們又完全知道它對於今天偉大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這幾個詞,沉吟之間讓人心酸。朱啟鈐當年曾依照《營造法式》,由梁思成設計,找工匠蓋了一座私宅。今天這座院子已經是個大雜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5 03: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