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廣電總局把用戶逼成了最後的贏家?

作者:8288  於 2015-11-17 03: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數碼科技|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文/電科技

  只用了三個月,電視盒子就被判了死刑,銷量瞬間從炙手可熱的半年千萬級別跌入到沒有經銷商敢囤貨銷售的慘淡境地。

  但是和諾基亞的突然墜落不一樣的是,盒子的由盛轉衰不是由用戶和市場決定的。

  從今年6月份以來,盒子數次被廣電總局點名,從要求停止電視盒子中提供的電視節目時移和回看功能到下令關閉電視盒子中的各類視頻APP及視頻聚合軟體、網際網路瀏覽器軟體的下載通道。

  以至於在近日的電視盒子內容呈現中,我們已看不到數月之前網際網路電視所能給用戶們帶來的驚喜,千篇一律的盒子變成了一個無甚亮點的電視台模樣。

  在這場依據廣電181號文進行的整頓中,電視盒子的內容同質化日益加劇,本來有望在艱難轉型中獲得新生的電視機屏幕再次淪為一塊單純的屏幕,毫無前景可言的顯示屏幕。

  事實上,在這場網際網路與廣電總局不斷迂迴拉鋸的「戰鬥」中,除了用戶以外,幾乎都是輸家。而廣電總局領導的那句「為什麼要我們來適應網際網路,而不是網際網路來適應廣電」言論則成為了這場只有輸家的戰鬥的最好註腳。

  雖然從表面來看,那些花錢買了網際網路電視的服務,卻沒有因此得到應有待遇的用戶是最大的輸家。但風物長宜放眼量,看著吧,一兩年後(也許只要幾個月),那些被迫享受著閹割網際網路電視服務的用戶將是這場整頓中最大的贏家,連帶著的贏家還有網際網路公司,而輸家則是目前在四處布局的電視機廠商以及那個神一般存在的總局。

  廣電總局:政策的寬鬆與收緊

  從意識形態和播出安全出發,廣電對於自己領地上的生態從來都是秉承可管可控的原則。有廣電人士認為,廣電網路本就應該具備封閉性和可控性,廣電網路不應該市場化,否則播出內容將無法監管。這套說辭是毫無破綻的,事實上,即使在美國,廣播電視也是必須要被嚴格管控的。

  以安全為前提,在過去IPTV、三網融合的多次政策演進中,廣電總局總是能夠將電視內容集成與運營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將這個領域從業者的生殺權牢牢握在手中。

  在對網際網路電視行業的不間斷整頓中,曾經非常興奮的行業參與者們也能夠感受到這股強大氣場的無處不在。換言之,總局就是這個行業的空調,冷熱隨心;政策是總局手上的橡皮泥,方圓隨意。

  總之,總局的政策閥門松一點點,行業立刻躍上年銷千萬的枝頭,政策稍一收緊,行業隨即如墜冰洞。

  收緊整個行業的緊箍咒是俗稱181號文的《持有網際網路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這一文件是2011年發布的。但問題是,OTT行業發展快速發展的時間窗口恰恰是2012、2013年,包括視頻網站、電視廠商以及小米、樂視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內的行業參與者蜂擁而入,行業風光一時無兩。

  儘管有為數不少的洗地式的辯白,但誰也無法解釋廣電本身在政策上的隨意性。如果不是2012年之後,市場嗅到了政策的寬鬆性,產業根本不會有參與者進來,而當行業日漸興盛,作為主管部門的總局又開始收緊行業政策,頗有些築巢引鳳再烹之的意味。

  試問,如果從2011年181號文開始,行業規範力度就像今天,這個行業的波動會有今天這般大么?

  總局政策的寬鬆與收緊,其中轉變,原因不得而知。

  但總局對於網際網路的曖昧態度,這組數據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嶄新的思路。在網際網路電視大放異彩的2013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達到3734.88億元,其中,財政收入437億元,同比增長10.44%;實際創收收入3242.77億,同比增長15.67%,增幅比上年下降了2.56個百分點,增長明顯趨緩。廣播電視廣告收入達到1387.01億,同比增長9.19%,增速比上年下降3.93個百分點。

  國家投入在加大,廣電的財政收入在增加,但是實際創收和廣告卻雙雙下降。對於廣電來說,如水銀瀉地般的網際網路確實不那麼友善和可愛。

  網際網路企業:從迂迴到暫退

  廣電總局接二連三的強有力整頓措施幾乎打的各大網際網路企業措手不及,無論是從措施的力度,整頓的內容,以至整頓后的用戶市場,都使得網際網路企業在這一產業的存在感大打折扣。

  某業內人士表示,不開放的網際網路電視產業,將會成為一個視頻網站不接受、電視廠商不接受、用戶不接受的封閉型產業體系,並且形同虛設;而產業的最終,不是制度搞死電視,就是電視顛覆制度。

  事實上,在與廣電總局不斷軟磨硬泡的迂迴中,網際網路企業也是被逼的學會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廣電總局明令通知各大視頻網站禁止上架TV端APP后,視頻APP們被迫以「更名」的方式再次上架。而這樣的舉動,被總局視為必須要打壓的抵抗行為。

  網際網路電視沒有了網際網路,或者說讓網際網路企業明確感受到了政策的搖擺和不確定性,同時也嚇尿了本來有意進軍行業的資本方。就像現在鮮有人去朝鮮投資一樣,今天合法,明天沒收的把戲,資本玩不起。

  財經學者劉姝威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投資環境的文章就明確指出,監管部門的作風非常重要,如果監管部門「像笑面虎一樣吸引你進去,然後,把你像綿羊一樣一口一口吃掉,一根毛都不剩。」投資者自然是望風而逃,行業的創新能力將大打折扣。

  不過,網際網路會因此真的放棄電視機這塊屏幕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已經成為了和水電煤氣一樣重要的網際網路,斷然不會因為總局的一道指令而與之疏離。相反,一待用戶使用電視的習慣發生了轉變,網際網路的力量將吞噬一切。

  用戶:最後的贏家

  網際網路電視行業的局勢演變至今,可以說幾乎已無任何贏家,雖然廣電總局在通過政策的搖擺樹立起絕對的權威,但網際網路電視賴以成名的網際網路基因卻因此出局,暫別了市場。從長遠來看,其行為無異於自斷一臂。

  此次整頓之後,受了傷的用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但那些剛剛開始習慣坐到電視機面前的年輕用戶不會離開電視,他們有太多屏幕可以看,有太多內容可以選擇,他們有太多技術可以實現屬於自己的網際網路電視,網際網路電視被閹割了,他們還會投屏,把電視機當成顯示器來用。

  毫不誇張的說,一旦年輕用戶的投屏習慣形成,對於電視機而言,其下場不會比報紙好多少。從這個角度出發,對於年輕用戶以及網際網路公司來說,這次整頓無異於一次免費的市場教育活動,讓用戶自發學會了如何用移動終端和電視互動。

  因為整頓,用戶學會了新技能,這才是最大的贏家,一個足以應付未來任何變動的新技能,因為用戶打開電視后,根本就不會去碰遙控器。

  在網際網路面前,這場整頓讓旁觀的用戶來看,就是一條極其可笑的馬奇諾防線。在長城高聳的年代,中華民族也先後被異族無數次成功入侵。高牆不是辦法,更不是手段。

  不要去試圖抵抗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不會對任何攻擊做出反應,肆意汪洋的網際網路會包容下一切偏見和攻擊。

  還記得藍光和HDDVD標準的大戰么,最終誰是贏家?沒有贏家,索尼的藍光贏了標準卻也沒贏得市場。最終的結局是網際網路用極度不清晰的畫面完勝了極度清晰的藍光,一堆網際網路視頻公司成功上市,索尼則是一蹶不振。

  在傳統電視機面前,電視機用戶的遙控器已被廣電全權握在了手中。傳統電視機面前,往往是電視演什麼用戶看什麼;而網際網路電視面前,則更多的是用戶想看什麼,電視就演什麼,這種主動權的回歸是網際網路賦予的時代進步。

  廣電總局作為整個產業的絕對操盤手,如何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利用好自己的操控權,通過挽救用戶體驗,以此挽救在年輕人群中幾近崩潰的開機率,才是所有整頓措施的根本出發點。BTV的《養生堂》節目屢創收視新高這一信號,難道還沒能引起行業操盤手的警醒,坐在電視前的老年觀眾這麼多,真的是一件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么?

  同樣,在由PC端、移動端轉移電視端的網際網路企業,也應認準電視機屏幕的特殊之處,在開闢用戶新市場的同時,將內容與應用真正演變為自己的利器。

  如今,整個網際網路電視行業已經走向了歷史的昨天,能否捲土重來還有待時日,但在亟需解決的用戶體驗面前,這一切還值得所有行業參與者去嘗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