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江蘇路的凡俗人間

作者:8288  於 2015-7-28 14: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江蘇路,長寧區一條重要的南北向主幹道。在1943年汪偽政權接收上海之前,這條馬路叫「憶定盤路」,英文名字「Edinburgh Road」,屬於上海公共租界在滬西的越界築路。

被忽略的歷史「憶定盤路」,為什麼取這麼個名字?
1869年,英國愛丁堡公爵(當然不是現在這個女王的老公)阿爾弗雷德,率皇家加拉梯(Galatea)號船到訪上海,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這次訪問絕對應該算是「羞辱性」的。
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殖民者對於半殖民地城市的訪問。在F.L. Hawks Potts的一段回憶中,曾有過這樣的記錄:
「愛丁堡公爵是第一位造訪上海的英國王室,因此,他受到了最熱烈的歡迎......
在他到訪前,薩默塞特公爵曾在議會上院公開宣稱,上海就是一個藏污納垢之所。
工部局方面,也是想借愛丁堡公爵此次造訪,向王室證明,上海同樣是英國'殖民地的典範'。」
1906年,工部局開始越界填浜築路,北起白利南路,南至海格路(華山路),當時的全長1649米。


而根據上面的歷史資料,維基百科和上海地方志上所說的,「路名得名於蘇格蘭首府、歷史文化名城愛丁堡」的說法並不準確,恰恰忽略了一段重要的「殖民地羞辱史」。
此路開闢后,沿路陸續建成許多西班牙式庭院住宅或花園式別墅,成為滬西住宅區的組成部分之一。「邨」、「坊」匯聚沿著繁忙喧鬧的江蘇路向南走,會發現在些整潔的弄堂,上面寫著「中一村」、「安定坊、」「忠和坊」、「月村」之類。
裡面綠樹婆娑,掩映著一幢幢花園洋房和新式里弄的身姿,間或閃現有姆媽、阿婆的身影,散發著淡淡的、人間煙火的氣息,給人的感覺,便有些時代的滄桑和歷史的韻味。
憶定村江蘇路495弄。
因坐落在憶定盤路上而得名。解放前,在此居住的多為高級職員、知識分子,原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的老師、老一輩建築大師汪定曾先生,就曾住在這裡。
1991年,江蘇路拓寬,憶定村有一部分建築在規劃紅線內。經汪老提了意見后,江蘇路在此稍向西偏移,完全保留了憶定村建築。

此地原是北汪家弄地帶的農田、村落和荒地,河流縱橫。1934年由一開發商在此購地,建造磚木結構三層樓現代風格花園住宅24幢。
住宅坐北朝南,分列弄內二側,每幢建築在南面都有小院一方可植樹種花。房屋建築工藝也是十分講究,鋼窗、木拼板門、硬木地板、木樓梯,衛生設備齊全。月村江蘇路480弄。
1921年前後建造的,磚木混合結構歐式假三層花園洋房,原共22幢,落成后全部出租。
後來江蘇路拓寬,月村的一部分被拆掉了,現剩面積約4320平米。現在宣化路路口的「香樟公寓」所在的位置,就是過去月村的一部分。

新聞界前輩俞頌華,以及參加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法官楊壽林,都曾居住在這裡。

俞頌華先生是新聞界的前輩,是十月革命后,去蘇聯採訪的第一批中國新聞記者之一,也是較早到陝北邊區採訪的內地新聞記者之一。

在中國新聞記者當中,既見過列寧、又見過毛澤東的,除了瞿秋白之外,也許僅有他一人。

楊壽林先生在月村居住了50年,參加遠東軍事法庭審判時,擔任的是梅汝璈的助理。
與其他中國法官和檢察官一起歷時兩年多,共同起草了300多頁的起訴書,是這段歷史史實的親歷者和見證人。1956年,楊老調入筆者的母校,上外,長期從事英語翻譯和教育工作。中一村江蘇路46弄、54弄、62弄、70弄、78弄,位於長寧路、愚園路之間。
民國21年(1932年)建,初名中央一村,后稱今名。有樓房70多幢,是長寧區境內高級住宅區之一。90年代初,在江蘇路拓寬時,沿路部分房屋被拆。
住宅區建成后,中一信託公司曾撥出部分房屋作職員住房,其餘房屋由於租金昂貴,而無人問津,空置年余。
1935年前後,為附近的英軍兵營家屬租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一村的住戶,多為高級職員或知識分子。
著名畫家唐雲先生,38年初到上海時,便寓居中一村(46弄)5號。
當時,憶定盤路上常有棄屍孩童,唐雲先生的第四個孩子,也因患病未能及時醫治而夭折,他痛感國難家貧,曾畫一幅「鍾馗與鬼」藉以發泄——「應該讓老鬼與新鬼,都去吃那些發國難財的人」。安定坊江蘇路284弄,磚木結構,1936年建。聯排式住宅,南立面多開半圓券窗,牆面原為干粘卵石面。
當年,安定坊弄口一邊是大翻譯家傅雷的家(4號),一邊是基督教惠慕堂。 

這裡是傅雷先生在上海寓居多年的地方,譯著文字以百萬計數,皆出於此處書房案頭。
1966年9月3日早晨,保姆周菊娣走上踏步去給三樓先生的卧室搞衛生,推開門,周菊娣呆住了,傅雷躺在床上,已經沒有任何氣息,朱梅馥則用白被單,將自己吊在鋼窗的橫杠上。
據法醫分析,朱梅馥比傅雷晚走兩小時,她看先生服毒后,慢慢剪開被單,打好結,怕一腳蹬開時弄出動靜,用棉花胎墊好方凳,走了......在這裡,死了三個「張」在江蘇路上的眾多坊、邨之中,筆者特別想把285弄單獨拿出來說,因為,這條弄堂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太有故事了。(具體可以查詢舊文:「記憶上海:江蘇路285弄」)


285弄,老底子這條弄堂綠蔭婆娑,庭院深深,全部是獨立的花園洋房。雙號從2到36,再加39、41、43三個單號。


「28號」和張子靜28號一度引為話題的,是張愛玲筆下的膿包弟弟張子靜,一個紅鼻頭瘦老頭。張子靜一直在郊區的中學教英文,退休后沒有方向,一直也沒有女人。後來有心人協助,張愛玲后媽身後的這間十平方多一點點的房子,因此給了他棲身。
那時候,已經有張迷來瞻仰28號,有些台灣張迷,由圈內人帶著,恍恍惚惚的,走進285弄,以為有什麼靈異出現,眼前除了老洋房的骨架還在,一派衰頹。那些人多多少少給了張子靜一些錢,讓他過得好一點。28號和「七小姐」整幢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上海灘大亨虞洽卿,後來給美國人開私人醫院,上世紀40年代陸續有人搬進來——其中,就包括張愛玲的父親和后媽。 
  

後來,這間房子里死過三個人:張愛玲的爸爸,張愛玲的后媽,還有張愛玲的弟弟。


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死在這間房間里,大約是在1957年的某日;而張愛玲的后媽,儘管被抄家的趕進趕出,也算一直熬到了文革后。


1986年去世的時候,這裡的人們才發現,她叫孫用蕃,她的父親孫寶琦,曾是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總理,而她曾是上海灘著名的三位「七小姐」之一。
(圖:當年上海灘著名的三位「七小姐」,左起:盛宣懷家的七小姐盛愛頤、孫寶琦家的七小姐孫用蕃、袁世凱家的七少奶)


她嫁給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已經三十多歲了,抽鴉片,不育。張廷重當時還有十九處不動產,金元券時候聽了蔣經國的話,交出硬通貨和貴金屬,結果一路敗下來,到住進285弄28號,幾乎光光了......

百年女中江蘇路和張愛玲的另一段淵源,就在這裡,上海著名的女中,市三女中,因為她的前身之一「聖瑪利亞女中」,張愛玲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的重要一個階段。
她的小說、散文和評論的處女作,都是在該校期間發表的;而2004年出版的另一部張愛玲遺稿《同學少年都不賤》,是她直接以聖瑪麗亞女中同學為底本寫的。
1952年,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聖瑪利亞女中和中西女中,把兩校合併成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新的校址,就選在了原中西女中。
「中西女中」的前身、「中西書院」創建於1882年,採用雙語教學。最初決定的是男女兼收,最終卻決定不收女學生。

(圖:中西女中畢業生在當年的「海涵堂」門前留影)


書院的成功,鼓舞了林樂知,促使他加緊創辦一招收女學生的同類學校。


1885年,林樂知與同屬監理會的女傳教士海淑德(Laura Haygood)合作,創辦了中西女校。校址在西藏中路、漢口路,後由中外人士捐款和學生義演募捐,購憶定盤路(今江蘇路)佔地89畝的經家花園建校,並於1917年遷入。
景蓮堂
現為市三女中「五四樓」,建於1935年,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
景蓮堂主入口設在南面正中,為兩層樓高的平緩尖券門廳。進門廳可直接進入一層大禮堂,禮堂內裝有豪華吊燈,正前方為舞台。
門廳的東西兩側為走廊,教室分佈在走廊的南北兩側,每間教室採光都很充足。五一樓

建於1922年,位於五四樓的東側。當初這幢建築是美國基督教南衛理公會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師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樓,可容納450名住宿生。


底樓正中是小禮堂,當時被稱為「海涵堂」。禮堂左右兩邊是走廊,分別通向宿舍區的樓梯。「村景樓」說江蘇路,特別想帶到附近的一條小路上,一幢很特別的小樓——位於宣化路151弄9號的「村景樓」
宣化路並不起眼,甚至97年之前,這裡還沒有形成今天的次幹道,只是一個菜場。即便如此,這棟紅色的ART-DECO建築,竟就在這條小馬路上。
1937年前後,有粵人昆仲投資購地建築大花園洋房2幢,分主樓副樓。主樓四層,副樓二層,皆鋼筋水泥結構,美觀結實,居室設備齊全。落成后除房主自居主樓一層外,余皆租予外僑居住。其時地境偏僻,附近又有菜園,因而以「村景」命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5-7-28 21:37
小辰光,日日走江蘇路去上學。現在回去,完全勿認得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6: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