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當代藝術嚴重傷害中國文化

作者:8288  於 2015-3-1 18: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中國人, 中國文化, 人工智慧, 資本運作, 雲計算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這種關起門來以資本暴力經營的中國特種行業,不但不可能成為國家的軟實力,而且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文化形象,中國當代藝術以如此貪婪惡俗的形象面對世人。盲目或惡意的資本運作,造就了批量生產的藝術量販,藝術基金利用抱團炒作了特定的藝術家,再加上拍賣價格的造假,都是近20年來藝術圈內司空見慣的混亂現象和金錢遊戲,所形成的龐大共犯結構,嚴重打擊了中國藝術品成為國際流通幣值的文化資產的價值。)




這個世界的改變,因為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通訊的結合而更增加了進化的速度,也因為雲計算和大數據的人工智慧發展,對於百行百業的衝擊現在才正看到了端倪。因此,在多數行業的從業人員,不論對專業知識或技術素質都必須不斷積極提升,才能繼續留在崗位上,同類產業之間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只要不進步,就會迅速被淘汰,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1980年代初,我在美國洛杉磯開始經營通信事業,最開始的時候代理電報線路,那時發電報還是一種靠打洞傳動的紙帶,傳訊時發出喀喀喀很大的聲響!不久,我就代理了3M公司出產的一種靜音熱燙印紙的Whisper Writer,才兩年就被傳真機的上市完全取代。然後我立即進入Cellular Phone的市場,就是成為第一代的手機經銷商。那時候,我深刻地感受到換代和進步的壓力,稍有疏忽造成庫存就等於是留了一文不值的垃圾。因為通信事業,讓我養成對於「與時俱進」的敏感慣性。


自從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其實一直疲軟不振,除了極少數的藝術家獲得相對比較成功的發展,大多數的藝術家彷彿身在迷霧中,看不到事業的前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19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間被藏家競相購藏的風光,也似乎一去不復返,究竟是什麼原因對華人的當代藝壇造成了如此嚴重的滯礙?然而,同時,國內一些沒有文化水平的資金大張旗鼓介入了藝術市場的運作,造成藝術市場一片榮景的假象,盲目的藝術投資已經造成許多重大的偏差和損失。


其實,這個問題,和其他領域進行比較,就不難獲得答案。所有的生產事業在過去30年裡,無不摩拳擦掌跟著材料變化和技術進步不斷超越再超越,所有學科的知識更新,幾乎到了分秒必爭的程度。更新與進步,是當代人生存的基本條件,不論是從事哪一種行業都是如此,更何況是講究創新,必須獨一無二,而且是出類拔萃的藝術行業?!


自有人類文明發展以來,藝術的創造,是天才的傑作,應該是與眾不同,舉世無雙的「天才」啊!再看看今天都是些什麼人進入了藝術的行業?


孩子書讀不好,送去學習唱歌跳舞畫畫就打算去念藝術學校,學藝術的學科門檻太低,是對「天才」的侮辱。有些藝術學校大量超收學生,師生比例懸殊,大環境流行「觀念藝術」,許多學生不再講究基本功的鍛煉,在學習的過程里,玩弄自以為是的小聰明,搞些自以為了不起的小創意,幾年下來不學無術也一樣可以畢業。只要是藝術學校畢業的,個個都以為自己就是藝術家。這是一個源頭就錯亂的問題,請問,你憑什麼以為自己是藝術家?


不妨檢驗一下藝術學校養成藝術家的課程內容吧!當社會生存環境劇烈變動的同時,最需要創新能力的藝術環境,和追求人文素養的藝術界,這30年來的進步和改變有多少?藝術家對自我學習的要求有多少?當個藝術家,連專門技藝訓練的基本門檻,都被搞觀念的盲目追求給砸毀了。在今天有些自稱為「當代藝術家」,光靠能言善道搞關係,就稱自己是藝術家,其實技藝水平低能或無能,對歷史、人文、科學,甚至連基本常識都可能無感或無知,門檻低到好像隨便想個花樣,弄個噱頭,搞搞人際關係,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一般學科畢業的學生,進入職場,月入5千人民幣,就算是不錯的待遇。可是一名藝術學校的在校生,被急功好利的資本入侵校園,年紀輕輕沒做過多少作品,就敢開出一件上萬的行情,稍微得到個什麼獎項,就立刻衝上十幾二十萬的價位,阿貓阿狗只要被資本相中,都能一夜成龍成鳳,這樣對年輕藝術家的揠苗助長,是令人憂心的。資本泛濫的浮濫炒作,誤導了許多藝術品的生產,成為資本運作追求暴利的工具,沒有好壞標準和價位高低指標的藝術市場,幾乎成了投機者的天堂,一群無需為自己行為負責的運營者,無異於一群連法律都無法制裁他們的詐騙集團!請問有哪一個行業可以如此囂張地亂定行情,即使坑蒙拐騙也無法可管?價值觀混亂,是一種傳染力強大的瘟疫,許多人不知不覺就感染上了,失去判斷力的藝術市場,只認表面的金錢數字,這種無知的貪婪,讓許多藝術家也生病了。藝術和金錢的虛偽捆綁,讓藝術品成為了雅賄的同義詞,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




藝術品所衍生出來的暴利和人性的貪婪是天生一對的雙胞胎,中國藝術市場的亂象,就是暴利和貪婪聯手發揮影響力的結果。盲目或惡意的資本運作,造就了批量生產的藝術量販,發明了藝術品證券化的文交所,藝術基金利用抱團炒作了特定的藝術家,再加上拍賣價格的造假,都是近20年來藝術圈內司空見慣的混亂現象和金錢遊戲,所形成的龐大共犯結構,嚴重打擊了中國藝術品成為國際流通幣值的文化資產的價值。


一些早期進入中國的外來資金,如今大多都獲利了結,將他們的收藏倒回中國市場,紛紛減持手上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對於非理性高價位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更是佇足不前。這種關起門來以資本暴力經營的中國特種行業,不但不可能成為國家的軟實力,而且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文化形象,連最尊貴、最崇高的人類文明成就表徵的「藝術」,都以如此貪婪惡俗的形象面對世人,最該反省的就是藝術的起點 – 藝術家本身。


回歸到藝術品源頭的製造者,也就是所謂的藝術家,我們不妨認真思考誰才算是藝術家?要經歷怎麼樣的訓練和培養才能成為藝術家?藝術家究竟是一種身份?還是,藝術家就是一種職業?許多職業有證照考試的制度來審定資格,許多職業可以透過實務操作來學習和演練一直達到可以任職的水平為止。然而,藝術從業者若要成為百行百業中選項的一員,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藝術家的資格認定,卻是如此毫無標準可言,也不可能通過任何認證來界定聘任的取捨準則,或升遷的評等。因此,「藝術家」終究很難算是一種職業,充其量會是一種類似職業的身份,而且都是藝術家自己說了算,全靠藝術家自身的追求而已。


但是,藝術家的養成並非毫無章法可言,創作者所選用的媒材決定了他們學習的途徑,每一種媒材的使用一定有方法和技術的要求,都做到位了,才可能達成創造的目標。19世紀末絕大多數的藝術學院訓練太拘泥於傳統基本功夫的鍛煉,而且幾乎人人都被訓練到技法圓熟的層級,才出現了反對基本功鍛煉的聲音。然而經歷了百餘年對技巧訓練的背離和破壞,今天擁有真正傳統繪畫、雕塑基本功夫者幾稀,根本沒有條件像前輩那樣反對基本功夫的鍛煉。相反的,現在這個時代的藝術家,使用的媒材愈來愈豐富了,每一種媒材的運用都有必須學會駕馭的方式和優化表現的法門,所以,傳統形式的藝術學校已經不可能提供五花八門技藝的訓練和養成,藝術學校應該歸併入完全大學內,提供學子充分的學科門類選擇和多元的跨界學習環境。


在未來,因為傳播交流信息的極速普及,廣大的藝術受眾對於藝術家的創作水平與個人素質的要求一定會愈來愈高,而同時,藝術家所能表現的獨特性或新鮮感,反而被巨量信息洪流沖淡或稀釋,藝術家不但需要有天賦才能,還需要全方位養成自己的表現力,集結團隊,跨界合作,藝術家以創意總監的身份結合人力與運作資源來進行創作,美國的Jeff Koons,英國的Damien Hirst,日本的村上隆都已經是典型的例子。這些創意總監型的藝術家,他們不但對自己作品的材料、製作到完成都要精準掌控,而且對工作室的管理及商業方面的推廣與行銷也得十分在行。他們既是有才華的創作者,也是精明能幹的商人或企業家。


我並不是想要危言聳聽,要預言陋室孤獨創作的藝術家不再有生存的空間,而是預警藝術大環境的迅速轉變,無知無識地單純勞力付出,是無法換得藝術家身份的名利雙收。中國目前還有大量在邊緣掙扎的那些自認為是藝術家的人口,在極度貧困和痛苦中,天天夢想著一夕成名,時刻打算一本萬利賣作品,試問,你們究竟是身懷絕技呢?還是你們想得出別人想不到的新鮮點子,可以讓你一鳴驚人?請問問自己究竟準備好了嗎?到底有什麼不同凡響的本事?


事實上,絕大多數喜歡藝術,甚至學過藝術的藝術愛好者,最終都未能當成藝術家。淘汰是殘酷的,謀生是現實的,羊年已至,嚴冬難耐,還在做夢要當藝術家的你們,至少,請先捫心自問,你們憑什麼叫自己是藝術家?找到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證據,然後才有理由繼續奮鬥下去。


否則,趁早回歸到社會的常理常態當中,不要虛度人生,也試試過過正常人的生活吧!


作者:陸蓉之

原題:《你憑什麼叫自己是藝術家?》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9: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