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埃博拉病毒為什麼如此兇狠?

作者:8288  於 2014-8-11 16: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2評論

關鍵詞:埃博拉

摘要 : 我們人類與埃博拉病毒的共同進化歷程,才剛剛開始。

在扎伊爾(現在叫剛果民主共和國)有一條河叫埃博拉,在河邊上有一個小村莊叫亞姆布庫。1976年8月底,當地學校校長認為自己得了瘧疾,在當地醫院注射了治療瘧疾的藥物。5天後,9月1日,校長再次出現發高燒等類似瘧疾癥狀,又到醫院診治。但這次病情越來越嚴重,4天後,他身體所有的開口都出血,又過了3天,9月8日,不治身亡。在校長病情發作的一周內,醫院裡員工、病人也紛紛得了類似的疾病。這是一家很落後的鄉村醫院,沒有隔離設備,甚至也沒有採取消毒措施,連針頭都重複使用。校長死後,他的親友按當地習俗為他收殮屍體埋葬,這些人大多數也發病。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幫助下,疫情才逐漸被控制住。最終,有318人發病,280人死亡,死亡率幾乎達到90%。醫院的17名員工死了11名,醫院不得不關閉。

病原體很快被分離了出來,是一種病毒。從病毒的形態和導致的癥狀看,很像是1967年在德國馬爾堡首次發現的那種病毒。在馬爾堡的那次疫情中,有31人發病,7人死亡,而亞姆布庫的疫情要比它嚴重得多。最終,它被確認為與馬爾堡病毒不同,是一種新的病毒,命名為埃博拉病毒,它導致的疾病,稱為埃博拉出血熱。之後,埃博拉病在非洲又爆發過十幾次。最近的這一次最為嚴重,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創下了記錄。每次引起疫情爆發的病毒毒株不盡相同,死亡率也有差異。目前的這一次爆發還未控制住,死亡率已接近60%。幸運的是,埃博拉病毒雖然兇狠,卻不像流感病毒那樣可以通過飛沫傳播,而是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要與患者有比較密切的接觸才會被傳染上。

即使被埃博拉病毒傳染上了,也不一定會發病。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識別病原體,將它消滅。有些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卻沒有出現任何癥狀,只是抽血檢查時發現他們體內有對抗埃博拉病毒的抗體,說明他們曾經感染過埃博拉病毒,但是免疫系統迅速把病毒消滅了。但是為什麼其他感染者的身體沒能調動免疫系統消滅埃博拉病毒?這是因為埃博拉病毒有辦法綁架人體免疫系統,這是馬爾堡病毒做不到的。

埃博拉病毒的構造很簡單,中間是一條單鏈核糖核酸(RNA),只包括7個基因,被由蛋白質組成的外殼包裹著,殼上分佈著許多突起。這些突起是一種含有寡糖的蛋白質,叫糖蛋白。人體細胞含有一種叫NPC1的蛋白質,它的功能是轉運膽固醇,但是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能跟NPC1結合,病毒藉此被轉運進了細胞內。一旦進入細胞,埃博拉病毒就利用細胞內的合成系統複製病毒,複製完成後,新的病毒衝破細胞釋放出去,細胞也就破裂、死亡。與此同時,埃博拉病毒會合成很多小一號的糖蛋白。這些小號糖蛋白被大量地釋放出去,去包圍嗜中性粒細胞(一種白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它一旦被激活,不僅能吞噬病原體,而且能釋放出信號來調節其他免疫反應。但是小號糖蛋白與嗜中性粒細胞結合后,抑制住了它的活性,這樣人體免疫系統就失靈了,聽任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細胞。埃博拉病毒的主要目標是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內皮細胞死亡導致血管病破裂,就出現了出血。埃博拉病毒也能入侵別的細胞,例如肝臟細胞,導致全身各處局部壞死。

目前還沒有能有效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繁殖的藥物,只是對患者採取支持性治療。但是在知道了埃博拉病毒的入侵機制后,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研發出藥物。例如,已發現有的小分子藥物能夠阻礙NPC1與糖蛋白的結合,埃博拉病毒就沒法入侵細胞,據此有可能研發出抗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埃博拉病的患者因為免疫系統失靈,沒法自己產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體,但是我們可以在動物身上甚至在轉基因植物中生產針對性的特異抗體(叫單克隆抗體),然後注射到患者體內,幫助患者消滅埃博拉病毒。在這次埃博拉疫情中,有兩名參與救助的美國人也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給他們注射了抗埃博拉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后,病情已好轉。這還只是實驗性的藥物,即便證明了的確有療效,也非常昂貴,難以在貧困地區大規模使用。更根本的解決辦法是注射疫苗預防被感染,但埃博拉病毒疫苗還處於研製階段,還沒有開始臨床試驗。

這麼兇狠的病毒是怎麼來的呢?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蝙蝠已經與埃博拉病毒共存了很長時間,那些毒性強的病毒在把蝙蝠迅速殺死的同時,自己也隨之死去,難以傳播;而那些毒性弱的病毒在讓蝙蝠多活一段時間的同時也更容易傳播開去,長期進化的結果,讓埃博拉病毒對蝙蝠的毒性越來越弱,變得越來越溫和,到最後,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蝙蝠沒有任何癥狀。只有當埃博拉病毒從蝙蝠傳到人身上時,才變得無比兇狠。我們人類與埃博拉病毒的共同進化歷程,才剛剛開始。

2014.8.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Arnika 2014-8-12 00:21
謝謝。
回復 紫藤2014 2014-8-14 14:28
謝謝分享,知道了「埃博拉」的來龍去脈,也學習到了有關「埃博拉」的知識。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2: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