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位45歲的婦女因為過度虛弱而住院。驗血檢查發現轉氨酶高,超聲波檢查發現肝部有個洞,病人很快出現多器官衰竭。醫生認為是某種罕見的感染,探查手術發現原來肝裡面有一根牙籤。病人誤將牙籤吞下,由消化道進入血液,一直跑到肝部。手術之後,病人經多種抗生素治療,在醫院裡住了幾個月才康復。
更聳人聽聞的是,肝臟出現牙籤的病例居然有17例之多。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牙籤的用途是把塞在牙縫中的食物剔出去,在今天看來是口腔衛生的一部分,但牙籤最初的用途並不是講衛生,而是純粹因為那些塞在牙縫中的食物讓人很不舒服。用舌頭不太管用,用手指也不一定能扣出來,如果有長一點的指甲也許能扣出大部分,於是就出現這種細而尖的東西,相當於手指的延伸,主要的用途是清理牙齒之間的食物。
1911年,一位法國考古學家提出一個假說,尼安德特人牙齒化石上的溝是牙籤留下的痕迹。此後的考古學家在澳大利亞土著、北美印第安人、迦納利群島人和古埃及人的牙齒化石上都發現過類似的痕迹,有的達到2厘米。最早的痕迹是在衣索比亞發現的,距今有兩百萬年歷史,這說明牙籤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而最早的牙籤很可能是隨手找的一根小木條,或者硬一些的菜葉之類的東西。
食物之所以容易在牙縫中殘留,歸根到底還是進化的問題。吃肉的時候容易塞牙而且最難受,說明人類還沒有進化到真正的食肉動物。牙齒化石上溝痕並不僅僅是剔牙留下的,還有可能因為原始人的牙齒狀況不好,用牙籤來按摩止疼。更有一種說法,剔牙是一種文化,原始人為了消磨時間,吃完東西大家坐在一起剔牙。
由於牙齒的生理結構就是那樣,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剔牙,使用的牙籤也大同小異。文明發展以後,牙籤在做工就講究多了,質地出現了金屬的、骨頭的,近代又出現塑料的。在不刷牙的年代里,牙籤的使用率極高,中世紀的歐洲人整日叼著一根牙籤。17世紀時使用牙籤是受教育的表現,人們把牙籤放在耳後,以備隨時使用。
牙刷出現后,牙籤的使用率大大下降。衛生觀念加強后,講究使用一次性用具,於是牙籤又變回木質的;而且為了更有效,變成兩頭尖,可以使用兩次。
除了剔牙外,牙籤還被用於吃切成塊的水果。插支牙籤在切好的水果上,就用不著用手和餐具去拿,既節省又衛生。但是,偶爾有人不小心連牙籤一道吃下去,被吃進去的牙籤更偶爾地從消化道進入血管,就出現了本文開始那種很危險的情況。
誤把牙籤吃到肚子里是很極端的情況。牙籤的主要問題在於使用不當會損害牙齒和牙齦,嚴重的情況會導致牙齒斷裂;長期使用會使得牙齦和牙齒分離,導致牙根暴露,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
從口腔衛生的角度,每天早晚要刷牙,最好是每次吃完東西后馬上刷牙。目的是清除殘留在牙齒縫隙內的食物,不給細菌提供營養,這樣就可以預防牙周病和蛀牙。但僅僅刷牙並不能徹底清除楚牙縫間的食物殘留,必須和剔牙相配合。
剔牙要使用牙線,因為牙線比牙籤細而且軟,如果正確使用就不會對牙齒和牙齦造成損害,更不會因為誤吞而發生嚴重後果。如果覺得使用牙線不方便,可以使用一次性牙線棒。每次刷牙之前都應該用牙線把每個牙縫清理一下,注意不要對牙齦太用力。
因為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特別是用牙線的習慣,很多人患有牙周病。只要堅持飯後使用牙線和刷牙,加上定期洗牙,就能夠治好牙周病。
用牙籤剔牙不是很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只有當沒有牙線的情況下才考慮用牙籤剔牙,而且一定要小心。最好還是隨身攜帶牙線。
審稿: 掙脫枷鎖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