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以iPhone、iPad、Note II等為代表的智能設備進入了千家萬戶,不僅深受年輕一代追捧,上至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下至剛學會說話的娃娃,都開始對其愛不釋手。更有不少年輕的父母,將手機、平板作為玩具送給自己的孩子,好讓他們及早享受科技的便利。
普及化的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已成為很多父母「搞定小孩」的教養工具,小孩吵鬧,就給他們滑手機,馬上乖乖。但越來越多資料顯示,孩子太早接觸3C產品,不僅影響視力、與人有溝通障礙,甚至會出現「類自閉症」的癥狀。
輕薄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問世后,「3C兒童」比過往的電視兒童,更讓專家學者憂慮,靖娟文教基金會、漢聲廣播電台近日舉辦「滑世代幸福教養座談會」,呼籲父母不要再「餵食」孩子3C產品,否則恐怕成「3C亡國」。
不管在餐廳吃飯、坐捷運或外出踏青,大家常會看到類似情景:父母拿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架在餐桌上,原本吵鬧的孩子,馬上被播放的動畫或遊戲吸引,變得服服貼貼,父母也暫時獲救,鬆了一口氣。靖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卻提醒父母,這樣可能養出只會滑手機、對身旁所有事都沒興趣的「3C小孩」,恐影響正常發展。
林月琴說,只要拿走手機或平板電腦,3C小孩馬上「崩潰」大哭、尖叫不停;有不少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正是學習發展期,卻不愛聽人說話、也對玩具沒興趣,只喜歡「滑手機」。
她指出,越來越多父母發現小孩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控制情緒的問題,帶去職能治療,診斷出「類自閉症」的現象,追蹤才發現這些孩子都太小就接觸3C產品。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表示,過早接觸3C產品,會影響孩子腦部發育,臨床發現過動、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的孩子都增加了,且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越來越差。許多保母向他抱怨,現在的孩子講不聽、沒耐性,越來越難帶,他懷疑可能和過早接觸3C產品有關。
親子專家楊俐容則呼籲新手爸媽,不要把3C產品當保母,多與孩子說話,接近大自然,讓孩子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被科技囚禁的童年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呆坐在一旁盯著屏幕,甚至4歲的女童玩iPad成癮、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時,我們不禁大吃一驚——現在孩子們的童年,都被困在這小小的屏幕上了?
1、身邊故事:當手機、平板
成為孩子的玩具
說到這個話題,筆者想到了自己的表侄。
表侄自小就長得機靈、可愛,非常討人歡心。在表侄5歲那年,表哥買了一台iPad 2,並安裝了憤怒的小鳥、水果忍者、越野賽車等遊戲。表哥不僅每天回家以後玩,周末出外遊玩、吃飯也隨身帶著。耳濡目染下,表侄也開始對iPad著了迷,不斷纏著表哥教他玩。
慢慢地,表侄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他不像從前那樣活蹦亂跳、經常與鄰居的孩子到公園玩,而是喜歡待在家裡的沙發或床上,眼睛一直盯著iPad的屏幕,手指則不斷在上面划來划去,並不時興奮地叫喊……久而久之,即使是親戚聚會、到外面吃飯,他都喊著要玩iPad,而且不玩上半個小時都不罷休。
如今,像表侄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父母都是追求潮流、接觸數碼的年輕一代,在他們看來,花幾千塊錢買智能手機、平板送給孩子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誠然,與「80后」、「90后」相比,現在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加上應用商店裡有著各式各樣的軟體,不論是用平板玩遊戲,還是拿著學單詞、練口語,他們都比我們更快上手。
然而,這就應該是他們唯一的玩具嗎?
2、高科技
為孩子打造的樊籠

孩子們接觸到高科技產品的機會越來越多,但他們的內心卻變得愈發孤獨,何解?
從電子遊戲誕生時起,不論是掌上遊戲機、小霸王還是後來的電腦遊戲,它創造了一個與絕大多數人隔絕、要求玩家藉助人機界面對遊戲進行操控。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會逐步沉浸於遊戲的環境中,但他們的關注點只是落在屏幕上操控的那些虛擬角色或工具,而不是現實中的其他夥伴,而且他們也難以預料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東西、發生什麼事情。
這跟以往真人面對面的互動遊戲模式截然不同。遊戲機和電腦營造的人機遊戲環境,讓孩子們與現實的交流逐漸減少,呆板的人機合作模式也讓他們慢慢感受到孤獨和失落。
而手機和平板電腦,則更是為孩子們直接創造了一種孤獨的使用環境——在很大的程度上,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帶著「個人」的屬性。它要求完全由個人單獨控制,只有單純的人機互動,不需要與他人協作,遊戲也能繼續下去。
在這種完全隔離的環境下,孩子們也許能從中自娛自樂,但與他人合作、共同勝利帶來的愉悅和快樂,卻是很難再感受得到了。
除了與同伴隔絕的孤獨感,這些高科技的產品還帶來了其它生活上的問題——國外有調查統計顯示,受電子遊戲、智能設備的影響,目前不少5至13歲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變差,45%的兒童不會系鞋帶,更有過半數的孩子不會泡茶、不會看地圖、不會爬樹、不會製作紙模型……
高科技改變了孩子們玩樂的方式,但同時也在無形中築起了一座與現實生活隔絕的樊籠,將孩子們變成其中的囚徒。
3、科技產品不是孩子唯一的玩具
這樣說來,孩子們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都是科技進步犯的錯?
並非如此。不論是遊戲機、電腦,還是手機、平板,它們都能讓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認識更多、學習更多,其帶來的啟蒙作用不能因此而被抹殺。

只是,在孩子們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家長要對其產生的各種自我關注刺激進行引導,讓孩子們明白到除了自己和電子產品中的虛擬世界,還有更多的人和事物值得他們的關注。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曾說過:「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作為家長,平時不妨抽點時間,多帶孩子們到大自然;或者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一起做手工、砌模型,讓他們重新在現實中獲得知識,收穫友誼和互動。
當然,我們也並非要孩子們與這些科技產品隔絕——電腦可以照玩、手機平板也可以照用,但要讓孩子們明白,它們不是唯一的玩具,也不是接觸學習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