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李克強夫人首次露面

作者:8288  於 2014-3-7 08: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李克強夫人程虹:低調做學問,被譽李克強軟實力——李克強夫人程虹是位知名學者,在首都經貿大學工作,研究美國文學。程虹出生於鄭州一個幹部家庭,父親程金瑞時任共青團河南省委副書記,后擔任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公室顧問,母親劉益清是新華社記者。

  

文化大革命期間,程虹一度到農村「插隊」,後來在北京清華大學進修英文,在幾位熱心朋友的介紹下,與大她兩歲的北京大學團委書記李克強成婚,如今兩人已共度近三十年時光。李克強與程虹育有一女,畢業於北京大學。婚後不久,程虹到北京經濟學院(即首都經貿大學前身)外語系任教,后又到中國社科院讀博士,師從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一凡,專研美國文壇新流派自然文學, 2000年獲博士學位,次年晉陞正教授,時年44歲。

 

和其他高官夫人熱心交際或商場不同,程虹更喜歡校園,對教學也充滿熱誠,曾兩度被學生選為學校「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師」,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 師、首都經貿大學優秀任課教師、獲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及北京市高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據悉校方一直有意提拔她擔任系主任甚至 更高職位,但都被拒絕,她不喜歡繁瑣的行政事務及無聊應酬,也不希望因此被說是妻憑夫貴。目前程虹基本不上講堂,主要做研究工作。


程虹相當低調,她絕對出得了場面,一口嫻熟的英語,如果參加外事活動,肯定是李克強的軟實力。李克強未出國留學,但去年在香港大學百年校慶上,以英文發表演講,有人說,這可能與她有個教英文的妻子有關。李克強夫人程虹教授靜心治學給我們什麼啟示呢?筆者認為就是靜以修身,潛心學問,正所謂古人云:治學之道,首在心靜。非心靜無以言學,非寧靜無以致遠。

       

程虹是李克強的賢內助,那麼李克強從政道路上的恩師又是誰呢?為何要感謝這七個人呢?李克強是近二十年來最年輕的一位副總理,也是近年來以人文社科背景進入政壇高層的代表人物。在李克強的人生道路上,有過七位引領他的恩師。

        

李誠為他奠定傳統文化根基——李克強祖籍是安徽定遠,父親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鳳陽縣縣長,其後任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1955年7月,李克強出生在安徽合肥。上中學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從小好學的李克強只好輟學在家。父親李奉三常帶著李克強與供職於安徽省文史館的 國學大師李誠談文論道。少年的李克強聰明好學,李誠將其視為門生,認真地給他說文解字,讓他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國史,並給 李克強整段整段地背誦《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等古文選。

    

1974年3月,李克強與同學來到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煅煉。革命加拚命精神,著實鍛煉了李克強的筋骨,磨礪了他的意志。1976年5月,李克強光榮入黨。

    

龔祥瑞讓他了解憲政精神——1977年恢復高考,李克強被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北大法律系擁有良好的師資和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聰明勤奮的李克強很快成為龔祥瑞的得意門生。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 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在校期間,李克強已經在學術上嶄露頭角。在龔祥瑞指導下,李克強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勛爵 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該譯著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

    

馬石江將他帶進共青團事業,季羨林教他為學處世——1982年1月,李克強等27位學生被評為北大優秀畢業生。畢業前夕,李克強雄心勃勃地準備留美考試。但是,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他的領導才能及 沉穩性格,先後十多次找他談話,要他留校擔任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書記。經過馬石江的動員,李克強終於選擇了留校。

    

在翻譯《法律的正常程序》時,一天李克強遇有一詞,實在弄不通,恰好因為參加校外一次會議,與國學大師季羨林同住在西苑飯店,就向季先生請教。季羨林先生當即做了回答,但同時又說:「你可以先這樣。」李克強當時還不理解他說的意思,當天晚上又發現季先生沒有住在飯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強詳細解釋了這個詞的由來及多種含義。「我不敢想像季先生是否因為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當晚認真地查閱了這個詞。也許,季先生並不是一定要向我傳授某種知識,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詮釋著『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含義」。


在李克強看來,馬石江把自己帶入了共青團事業的工作之中,而季羨林讓自己懂得了如何為學與處世。

     

王照華的點將與兩位經濟學家的點撥——當上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后,李克強仍然保持求學時的銳氣。他經常在一些場合對一些重大政治、社會議題發表思想相當解放的獨立看法,並招致其它領域的團幹部的非議。

    

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團七大上選舉全國共青團十一大代表時,這名北大團委書記居然落選。但是,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的王照華點將干預,李克強仍然列席團十一 大,並被選為團中央常委。不久,李克強被正式調到團中央工作,出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全國學聯秘書長。1985年共青團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增選年僅 30歲的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強當過知青,關注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他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 擇》一文獲得經濟學碩士,指導老師是經濟學家蕭灼基。後來,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並於1995年拿到博士學位。   

    

國學大師李誠的得意弟子——李克強祖籍是安徽定遠,東吳名將魯肅、南宋名相董槐、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均出於此。李克強「自報家門」,笑著說:「我特別榮幸的是今天在人 民大會堂的安徽廳見你!」陸克文則熱情地表示,他曾去過安徽,那是中國很美麗的一個省份,希望有機會再到李克強的家鄉「去看一看」。 

    

李克強出身於幹部家庭,青少年時代受父親李奉三的影響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鳳陽縣縣長,其後任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1955年7月,李克強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時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學進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學習。合肥八中創辦於1956年,以「完善自我、追 求卓越」為校訓,校風以「尊師、育才、礪志、求真」而著稱,是一個有個性、有特色的中華名校。

    

然而,由於李克強成長在政治動亂的年代,步入中學不久,文化大革命已經爆發。一時間,學校成了馬蜂窩,教學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不久,全國所有的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也被取消。

    

從小好學的李克強雖然成績優異,但只好輟學在家。當年,父親李奉三常帶著李克強與供職於安徽省文史館的國學大師李誠談文論道,李奉三與李誠談詩論文,幷相 互唱和,兩人常從上午一直談到傍晚,竟不知疲倦。在旁邊的李克強常常為他們吟詩時抑揚頓挫、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詩的境界之中的情景所感動。

    

少年的李克強聰明好學,天賦過人,使得李誠將其視為門生,諄諄教誨,向他講授中國的國學、治學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時還認真地給他說文解字。

    

此後,李克強常來李誠家聽他說文解字。李誠則不顧體衰視弱,常給李克強開讀書目錄,就文風、為學及至持身應世都給以諄諄教導。他要李克強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國史,幷給李克強整段整段地背誦《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等古文選。


李克強每有看不懂或聽不明白的地方,他就用平和的語調給他講解。有時還專門給李克強講授唐詩,一天講一首,而每講一首他可以用一小時的時間來旁徵博引,幾乎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使李克強渴望知識的心得到一種意外的收穫和滿足。

    

拜李誠為師的5年時光,李克強在「停課鬧革命」的日子裡學業不但沒有荒廢,相反學識與日俱增。

    

到農村去,插隊「帝王之鄉」——1974 年3月,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口號下,李克強與其他同學在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車向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進發。到農村 插隊,是李克強第一次離家,剛剛踏出院門,就看見李誠站在巷口,一副依依不捨之情。告別時,李誠叮囑他不忘學習,向農村學習、向社會學習、向書本學習。

    

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有「帝王之鄉」之名。從城市來到這塊偏僻貧窮的地方,李克強可謂歷盡艱辛。由於水土不服,他曾經一度全身皮膚潰爛。然而,他 照樣堅持田間勞動,一年到頭大都用印有「為人民服務」的挎包裝著乾糧和鹹菜下地勞動。漸漸地,農村生活習慣了,農活也大多會做了。那年頭勞動強度大,加之 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飯量顯得特別大。革命加拚命精神,著實鍛煉了李克強的筋骨,磨礪了他的意志。插隊期間,李克強每天從田間披著晚霞歸來,心底銘記李誠 教誨,自學起從合肥帶來的書籍,夜幕降臨之後還往住挑燈夜讀。同時,他還嘗試著把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帶領農民科學種田,推廣水稻良種,深得農民的擁護和公社黨委的賞識。

    

1976年5月,他終於站在了綉有金錘銀鐮的黨旗下,舉起了右手,莊嚴宣誓。這一刻,他意識到自己真正長大成人了。自己已從一個城市裡「四肢 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娃變成現在跟農民能親切談天,了解農村農民農業的知識青年,變成了一位共產主義戰士。這一刻,李克強開始在一個紅色起點上起跑。


20世紀70年代末,李誠去世。正在鳳陽插隊勞動幷已任大廟公社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李克強得到噩耗后,悲傷不已,痛定思痛后立志成才以慰藉遠去的靈魂。

    

1997 年5月15日,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追憶李誠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憶了與恩師交往的點點滴滴,「李先生每天總是端坐在桌前,手不釋卷。或執筆圈點,或頷首低吟,日復一日,年年如此。」李克強對李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先生有著「吃冷豬肉、坐熱板 凳」的治學態度,有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嚴謹原則。李誠的言行品行穿越了李克強的青少年時代,以致李克強學識淵博、通曉古今詩書,對他的人生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恢復高考,第二志願才是北大——1977年8月,鄧小平拍板決定當年恢復高考。通過廣播聽到這一消息,李克強喜不自禁,慶幸自己將趕上一個新時代。李克強立刻著手準備課本,加緊自學的勁頭,如饑似渴地「備戰」。在勞動之餘,他積極備考,起早貪黑,為的是那個年代一個似乎遙遠的夢——上大學。

    

這年12月,那場在冬日裡舉行的考試,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李克強成為570萬人中的一員,走進改變了一代人命運的考場。

    

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他的第一志願是安徽師範學院,第二志願才是北京大學。畢竟,這一年高考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競爭最激烈的一年,聽說錄取比例是29:1,他擔心北大錄取分數線太高,儘管心儀燕園,於是只能作為第二志願備選。

    

一般人實在難以理解他填報志願的矛盾心理,李克強怎麼了?高考志願怎麼能這麼填?

    

緊接著,是難熬的等待。20天、10天、5天……高考錄取通知終於收到,懸了多日的心終於放了下來,讓李克強興奮的是,自己被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這在鳳陽轟動一時。

     

1977 年底,李克強榮幸成為「七七級」的一員。後來,李克強回憶:「在填寫高考志願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識的學者的來信。他早年畢業於北大,深以為那裡有知識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誡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機會,把北大作為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我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幾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 求知慾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填寫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範學院讀書是不必付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嚮往,於是又在第二志願的欄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為北大有優先權,她沒有計較我這幾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

    

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聯名簽訂了分田和包產到戶的契約,由此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而這一年的3月,李克強已帶著憧憬告別了4年的插隊生活,離開了日後有中國農村改革「大包干」發源地之譽的鳳陽,走進北京大學。

        

老師稱他們是「黃埔一期」——分高學優、根正苗紅是當時法科學生的選拔標準。儘管政治氣候回暖,開始解凍的法科仍是絕密專業,頗有「陣地」意味。所有的法律教材封皮上都有「絕密」字樣,軍人、農村支部書記、中小學教員、地方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專業聚集了又紅又專的各路英雄。

    

北大法律系擁有良好的師資和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龔祥瑞早年專治政治學,曾赴英國深造,對西方政制、法治有親身體味,兼具政治學與法學的素養。聰明勤奮的李克強很快成為龔祥瑞的得意門生。李克強也崇拜兼具比較憲法和西方政治學素養的龔祥瑞。「文革」期間,公檢法被砸爛,憲法淪為廢紙。教學中一些老師對憲法話題噤若寒蟬。然而,龔祥瑞在課堂上暢談民主憲政真義,讓李克強等深深感受到「恰似天降甘霖」。在龔祥瑞那裡,李克強知道了何謂真正的自由主義和憲政精神。龔祥瑞主張,憲法具有最高性,即使最高權力機關也必須遵守。在憲法之上再也沒有無所不能、無所 不在的「上帝」或「正確領導」。龔祥瑞告訴李克強他們,憲政道路就是法治的道路,法治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


這些憲政主張,對於剛剛經歷過「文革」的李克強 猶如石破天驚,也讓他熱血沸騰。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在校期間,李克強已經在學術上嶄露頭角,曾經提交一份論文《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信息及控制》,試圖以現代控制論和系統論解釋法學學科問題,被學校評為 優秀論文,同時也得到龔祥瑞的好評: 「它是把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等新型科學方法運用到法學研究的一次嘗試。」與此同時,李克強翻譯的《英國憲法史綱》由法律系列印,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當時,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涌動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幷且向社會領域侵襲,計算機也在與法律聯姻。龔祥瑞認為有必要向國內介紹這種動向,於是便草擬了一篇文章。但同時又以為自己的學生作為面向未來的一代,應該對此有更濃的興趣。為此,他把文稿交給了得意門生李克強,幷要求他作補充及至修改。


李克強後來撰文回憶:「大概因為我當時還年輕,更因為我常受先生們那種尋常心態的感染,竟然毫無顧忌地按龔先生的要求做了,而且是以平常心交還給他。龔先 生收到修改稿后當即認可,幷把我和他的名字幷列在一起拿到一家法學雜誌去發表。當時的法學雜誌種類還很少,可以推測,編輯部之所以願意很快發表這篇文章, 主要是因為有龔先生的名字。」李克強感慨地寫道:「在北大,學生與先生所具有的某種平等關係,是基於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面對知識與真理,無所謂個人的體面和尊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師道。」教過七七級的北大法學院教授楊敦先親切地稱呼當年82位法律系學生為「黃埔一期」。楊敦先回憶說,「黃埔一期」思想活躍,「一般學生不能比」。楊敦先印象 最深的是李克強,他經常思考立法和國家政制的互動。同學之間的討論也相當積極,同學陳興良說,他到人民大學讀研究生后,偶爾也回到北大和李克強討論相關的 理論問題。

     

從主掌「學生人大」到始建「政治代表隊」——1982年1月,「黃埔一期」畢業,李克強等27位學生被評為北大優秀畢業生。畢業前夕,李克強面臨人生選擇。他的很多同學選擇了赴美或赴法留學,李克強用兩個月的時間複習了有關課程,雄心勃勃地準備留美考試。這時上下左右都說:「李克強這次穩拿!」但是,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他的領導才能及沉穩性格,先後十多次找他談話,要求他留校擔任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書記,領導學校近萬名共青團員。經過馬石江的多次思想工作動員,李克強終於選擇了留校。這一消息震蕩北大校園,議論四起。有的說:「克強,你可虧了,留學變留校,當個團幹部。」「做那工作,把塊材料給可惜了。」


其實,作學生工作,於李克強是輕車熟路。作為學生時,李克強是校園裡一位思想活躍、言詞犀利的學子。在跨學科小組討論中,李克強常常妙語連珠,靈感如涌 泉。在校學習時,李克強熱心於社會活動,很快成為校內活躍的學生骨幹,曾被選為北京大學法律系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委員。當時北大學生會學習香港一些高校學生會的制度,也嘗試創立了權力很大的北大學生議會常代會,專門監督和制約學生會。常代會由每個系、每個年級推選一名代表 參加,討論和決定與學生有關的大事,是全校學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構,被譽為「學生人大」。李克強擔任過北大學生議會常代會主席,他的校友回憶 說:「在(學生會)常代會上……在文科學生中,李克強發言較多,而且見解尖銳深刻。」擔任團委書記后,李克強將北大的共青團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非常活躍。他組織了北大首屆文藝周,9天內演出了7台105個文藝節目,在學校與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氛,培養了學生情操,增強了學生自身的時代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20世紀80年代初期,北大共青團出現幹部數量匱乏、業務素質差、基層組織不健全等問題。李克強心想:要設法挽回10年浩劫的損失,全面提升共青團事業。他決心加強團組織的隊伍建設,為各級團組織培養骨幹,為共青團事業培養人才。於是,他著手創建北大團校。

     

1982年,北大團校的開學典禮簡單而熱烈,李克強在講話中說:開辦團校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具有較高理論修養和工作能力的共青團幹部。很快,北大團校成為學生心目中響噹噹的「政治代表隊」。最吸引大學生的,是團校每項活動都與學生的實際密切相聯。學生們說,在團校不僅學習了理論、鍛煉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解決了我們不同時期遇到的各類認識問題。


終身難忘「馬、季」兩師——當時,李克強仍然師從龔祥瑞,專攻《外國商法》,寫出過經濟論文《經濟改革中市場的法律控制》,翻譯了《改進法律機制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幷在龔祥瑞指導 下,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勛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該譯著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

     

在翻譯《法律的正常程序》時,英國的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詞語,既難懂且難譯。一天,李克強遇有一詞,實在弄不通,恰好因為參加校外一次會議,與國學大師 季羨林同住在西苑飯店,就向季先生請教。季羨林先生當即做了回答,但同時又說:「你可以先這樣。」李克強當時還不理解他說的意思,當天晚上又發現季先生沒 有住在飯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強說明了這個詞的由來,多種含義解釋得十分詳盡。「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為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當晚認 真地查閱了這個詞。也許,季先生幷不是一定要向我傳授某種知識,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詮釋著『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含義。」多年之後,李克強回憶起 這件事,仍然感慨不已,在他看來,馬石江把自己帶入了共青團事業的工作之中,而季羨林讓自己懂得了如何為學與處世。為此,「馬(石江)季(羨林)」兩師同 樣讓李克強終身難忘。

    

王照華的點將與兩位經濟學家的點撥——當上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后,李克強保持不少求學時的銳氣,雖然在北大莘莘學子中受到歡迎,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校外其他行業背景不同的團幹部中,就常常 鶴立鶏群,顯得「另類」。他經常在一些場合對一些重大政治、社會議題發表思想相當解放的獨立看法,招致其他領域的團幹部的非議。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團 七大上選舉全國共青團十一大代表時,這名北大團委書記居然落選。不過,李克強本人似乎幷不太介意這些,但是,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的王照華點將干預,李克強仍 然列席團十一大。

    

1982年12月2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在新中國紅旗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精英,掌管了共青團的工 作。共青團十一屆一中全會選舉17人組成常務委員會,王兆國為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李克強被選為團中央常委。曾有評論說:至此,李克強進入政壇快車道。

     

不久,李克強被正式調到團中央工作,由燕園來到前門東大街10號樓。他出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全國學聯秘書長。


1983年12月8日,共青團十一屆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增補李源潮、宋德福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在書記處分工中,他分管學校口。

   

兩年後,共青團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增選年僅30歲的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 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1990年3月,李克強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考察組,冒著凜冽的寒風,踏著 春風未融的冰雪,來到安徽省金寨縣這個當年劉鄧大軍戰鬥過的地方,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老區的現狀震撼著李克強等考察組同志的心靈,也更堅定了 他們實施「希望工程」的決心。李克強說:「希望工程」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用這炭火燃起老區孩子的希望。

     

兩個月後,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誕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很快,「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一般人不知道,「希望工程」的一些重要管理 制度出台都是李克強親自督辦的,在他後來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任內,是「希望工程」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時期。共青團十三大閉幕以 后,李克強當選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當時,李克強把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作為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階的突破口。「跨世紀青年 文明工程」從青年志願者、青年文明號、青年文化園等三個方面展開。「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從培養合格的青年勞動者、造就優秀的青年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培 養開創2l世紀大業的生力軍、推廣普及新知識新技能4個方面展開。

     

有人說,李克強總能先人半拍。在團中央工作期間,他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強當過知青,知道農村經濟凋敝,每到年初許多地方就鬧 「春荒」,沒有飯吃農民就成群結隊出去討飯。在讀北大在職研究生時,他關注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他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一文獲得經濟 學碩士,指導老師是經濟學家蕭灼基。後來,師從經濟學家厲以寧,在1995年拿到博士學位。而今,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二樓展廳陳列著該院前院長厲以寧的諸多著作,其中一本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為厲以寧與他的3名弟子合著。那是1991年8月,厲以寧把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3位在職博士生以前的碩士論文整理成一本書,幷為書的其他章節作了補充,加上股份制的內容,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當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后,備受經濟學界關注。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本書的所有論點後來完全被認同,漸漸變為正在實行的政策。


得到全面歷練的「50后」穩健務實——1998年6月,李克強調往中原,出任河南省委副書記,一個月後接任代省長,半年後轉正,時年44歲。李克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省長,也是第一位「博士省長」。2002年,又出任河南省委書記。

    

2004 年12月底,中央宣布李克強調任遼寧擔任省委書記。於是,他擁有一份豐富而完整的履歷——從北大法律系求學開始擔任學生幹部,幷進入共青團系統,再由團中 央第一書記轉任地方大員,仕途可謂「平順」。對李克強來說,由中央到地方,由農業大省到工業大省,不僅完善了履歷,更重要的是能在不同的挑戰前接受全面的 歷練,可以幫助他更有信心地應付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 

2007年10月22日,在黨的十七屆一中全會上,李克強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此,李克強告 別遼寧進入北京中南海,去為整個中國謀略施政。

    

2008年1月11日以來,川東北等地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雨雪冰凍災害,給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影響。遭遇雨雪襲擊的巴蜀大地,寒氣逼人。

    

1月30日,李克強專程奔赴四川災區,當晚即察看災情,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抗災救災工作。31日一大早,李克強一行驅車百餘公里,沿雪后崎嶇的盤山公路, 來到海拔1000多米的宣漢縣老君鄉紫雲村。他踩著10多厘米厚的積雪一家一家看望村民,慰問結束時已是下午1點。他堅持不在群眾家中吃飯,在路途中以方 便面充饑。

    

2月2日晚上的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報道了李克強到四川查看雪災災情的消息,在眾多的活動鏡頭中,有一個小小的細節被一位網友發現。那就是李克強吃方便 面的動作特別熟練:只見李克強接過速食麵隨手一扯,麵糰部分就非常準確迅速地落到紙碗里,然後是擠作料汁,也是直接到位,再然後就是刷刷刷快速解決戰鬥。 這位網友感嘆:看那個動作的熟練程度,也許一些手腳麻利的家庭主婦都要自愧不如。

    

3月1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李克強等4人為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是副總理中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其他3人均為政治局委員),也是4人中最年輕的一個。李克強不僅是首位「50后」的副總理,而且是近20年來最年輕的一位副總理。很明顯,他是中國未來 政治領軍人物之一。出身法學和經濟學專業的李克強,也成為近年來湧現出的人文社科背景官員的代表人物,這種趨勢也正好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治國理念的轉向 相契合。

    

新陣容匯聚新力量,新征程賦予新使命,肩負著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託,凝聚起中華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從李克強等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身上,人們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往開來、興旺發達的光輝前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7: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