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何中國人勤勞西方人懶

作者:8288  於 2011-9-2 01: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雜談|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說起共同富裕,作為對比,人們很自然會說到歐美國家,他們可簡單稱為「福利國家」。雖然歐洲美各國的福利情況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國民福利顯然是別國「共同富裕」的一種嚮往和參照,當今中國也不例外。然而,歐洲最近麻煩不少: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原因之一是福利開支太大;法國想削減福利開支,已引發多次遊行抗議;英國此前也同樣,最近又發生低收入人群的騷亂;福利較高的挪威還發生了瘋狂殺人事件,原因之一是高福利制度下的移民問題;美國為了維持繁榮,當然也包括福利,例如奧巴馬力主的全民醫保,使得國家欠債越來越多,成為全世界的麻煩。
    西方學者早就提出,西方福利社會的模式難以為繼,這是從宏觀上的整體判斷。從微觀上說,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都面臨一個難題:高福利下,懶人越來越多,不得不引入大量移民。但如果給移民同樣的本國國民待遇,移民也會變懶,國家財政更加無法承受,只好默認移民處於「非法」狀態。這種現象在歐洲存在,在美國更嚴重。西曆2009年,非法移民在美國生育的孩子超過400萬。非法移民的存在,等於是將一部分人排除在「共同富裕」之外,用他們在低收入狀態下的「勤勞」,保證某些社會功能的正常運行。這一現象既不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也不符合歐洲國家宣揚的道德。但它確實是歐美福利國家的必然,因而也成為高福利國家長期無法解決的陰影。中國呢?
    在討論中國當前「共同富裕」的話題時,專家們常常會提到幾個術語,一次分配、二次分配。有專家指出,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從一次分配入手,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企業員工的工資。說實話,我至今沒看到哪個經濟學家用比較通俗的方式向大家講清楚「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實質。專家在運用這些概念時,有時用的也不對。我在這裡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中國古代常被稱為「小農經濟社會」。在工業經濟背景下,小農經濟基本上是負面的,例如效率不高、規模不大等。我很早就指出,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實際上就是今天很多人大力提倡的「中產階級社會」。但是,中國古代在「共同富裕」原則下形成的「小農中產社會」與現代社會有較大不同。「小農中產社會」的典型是:它將土地這一主要生產資料做相對平均地分配。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一次分配」的相對平均。既然大家擁有私有土地數量差不多,那麼,只要不發生大的土地兼并,從土地創造財富源頭上的相對平均,基本導致大家的收入狀態也差不多。
    稅收制度可簡單理解為「二次分配」。由於中國古代小農中產社會在「一次分配」上已經比較平均,因而,「二次分配」保障共同富裕的功能不是很突出,並非沒有,而是不如工業經濟那麼重要。以稅收來說,中國古代一般賦稅較輕,很少有現在的累進位,多按土地數量或人頭、戶頭徵收,也有對特殊人群免征的。現代工業社會與中國古代的不同在於,除了礦藏等極不平均的資源外,土地創造財富的能力大大低於工業。即使土地相對平均分配,農業財富已不足以同工業財富抗衡。加上資本必然導致生產資料高度集中,「一次分配」的平均化在工業經濟中較難實現,因而,「共同富裕」主要靠「二次分配」。所謂二次分配的實質是:絕大多數人不擁有生產資料,除了成為附庸,沒有自己創造財富的能力,政府從少數佔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那裡收稅,將一部分稅款轉移給窮人。
    簡單說,中國古代「小農中產社會」是「一次分配」上的「共同富裕」;現代歐美中產階級社會是「二次分配」上的「共同富裕」。兩者有何差別?試想,中國的農民拿到土地並不等於拿到財富,他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從土地中產生財富,因而,「一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造就了中國人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人們常說的「勤勞」。相反,「二次分配」拿到的直接就是財富,社保補助、醫藥費、義務教育等,各種福利不需要通過勞動轉換,都是現成的。因此,歐美國家「二次分配」的共同富裕必然造成很多懶人。當然,這樣描述為了理解的方便,多少有點絕對化,但本質上沒錯。
    中國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先對照西方的兩種方式。共產主義是在「一次分配」上完全平均,公有制徹底取代私有制,理論上人人平等擁有生產資料;「二次分配」未必平等,但差別也不算大,因而,人們的競爭心消失。在精神動力不足的時候,社會效率降低,懶人出現,「共同富裕」變成平均主義,甚至變成「共同貧困」,大家得過且過。資本主義早期基本上不管「一次分配」,生產資料完全集中在資本家手中。現在以「二次分配」為主,兼顧「一次分配」,即提高員工收入。但員工高收入缺乏保障,隨著大的經濟形勢變動而不穩定。主要靠二次分配的結果是造成很多不勞而獲的人,共同富裕變成富人直接或借政府之手的「慈善」施捨,還要窮人感恩,結果懶人同樣出現。
    對於中國來說,西方這兩種「共同富裕」的方式都不可行。前者偏公平而失效率,後者偏效率而失公平,都難以持續。中國應該怎麼辦?中國古人有一個原則叫「中庸」,在今天它應該是:既不搞公有制的平均主義,也不搞私有制的高度壟斷,使得公平和效率實現最佳平衡。辯證地看,平均主義沒效率,差距懸殊同樣沒效率;勞而無獲沒效率,不勞而獲同樣沒效率。恰到好處才是最佳。這種「中庸」,沒有一種西方教科書能夠給我們答案,只有中國人自己的歷史中才有這種智慧。
    中國「共同富裕」從原則到細節並不簡單,本文不能一一展開,簡要只說一個問題。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從來沒有否定私有制,但始終避免私有壟斷;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也始終存在公有制。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基本上一直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混合經濟。我一直說西方人歷史短、沒經驗,至今依然在理論上強化私有制和公有制兩個極端的對立,中國的歷史經驗他們沒有。可惜的是,在西方中心論影響下,很多中國人也覺得自己的歷史經驗毫無用處,實在是目光短淺。我們應該明確私有制與公有制的混合是必然的常態。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為了共同富裕需做到:
    1、保護私有制是為了效率,它是天然的積極性。
    2、避免私有壟斷,以實現「一次分配」的相對平等,而不僅僅是專家主張的加工資;
    3、避免私人壟斷的方式之一就是公有制;
    4、稅收調節是實現「二次分配」公平的手段之一,但需適度,不能完全靠它;
    5、公有制的主要責任除了國家安全外,就是彌補「二次分配」基本保障的不足。
    這些原則還有很多可以探討的地方,例如,私有制、公有制的在不同經濟領域的分佈;私有制、公有制在整體經濟中所佔的比例;一次分配相對公平的多種方式,如股票;二次分配保障的範圍和程度等等。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自身可以制定更詳細的相關制度設計,但是,與國際上的合作怎麼辦?我們現在的做法是,歐美國家的做法就是我們的榜樣,不按照歐美國家的做法,我們甚至難以生存和發展。那麼,未來,中國就應該在自己實踐良好的基礎上,向西方輸出我們的思想,讓西方至少在中國境內遵守我們的規則。他們自己那裡能否延續我們不管,別把他們的混亂帶到中國。要做到這一點,一個重大前提是:絕不盲目相信西方永遠是正確的,絕不盲目自卑我們自己永遠是落後的。

    13億中國人的共同富裕,只能靠中國人自己,西方沒有藥方,他們自己正在抓瞎。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11-9-2 02:01
文不對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0: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