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末是晤?什末是大隱於市?對於個人來講:不受形勢的約束,保持心裡的清醒。
梁武帝時有個法師,每天夜宿幾個美女。眾弟子紛紛效法,搞得長安城烏煙瘴氣。法師不得不召集弟子開會,作了一些神奇的物理化學實驗(當然您現在知道是騙人的),然後說:你們誰能和我一樣,你們就可以睡美女;否則老老實實在廟裡呆著。
可見:做什末事情,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就象通俗講的:只要心裡有佛,不必強求理解他人的行為。
徒弟去見師父:「我終於悟了!覺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十幾年,我全錯了,可以再也不去想,只當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師父說:「好極了,明天你到山下的花店,買一把晚香玉來,要直直地去,不必繞行。」
徒弟著急地說:「但如果不繞行就得經過風化區呢!」
師父揮揮手:「你去買花就是了!」
花買回來了,到了晚上,馨香就四面泛濫,整個屋子都芬芳了。
師父嚴肅地問:「是照我的囑咐去那家花店買的嗎?」
徒弟說:「是!」
師父問:「經過風化區了嗎?」
徒弟說:「經過了兩次呢!」
師父眼裡閃著寒光:「你不是買花去了嗎?怎麽到風化區去了呢?」
徒弟急忙解釋:「師父,不經過風化區就買不到花啊!」
師父問:「過那種臟地方,花還能香嗎?」
徒弟趕忙說:「香!香!您沒聞到嗎?比剛買時還香呢!」
師父露出慈顏:「這就是了。你不經過以前那段日子,哪裡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說,你沒有昨日迷失的痛苦,哪能有今天尋得的歡喜?過去雖然過去了,但永遠有那段過去,你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雖然出於污泥,但卻能成一朵蓮花罷了。」
覺得今是而昨非,雖然是悟,但卻不是大悟,大悟就無所謂昨非了。今是里有昨非嘛!沒有一朵蓮花可以否定污泥,沒有一個今天的果實能夠否定昨天的種子。
有個富有的老婆婆,兒子不幸英年早逝。周年祭的時候,象請個大法師。一個德高望重的法師被推薦到老婆婆家住下,老婆婆卻要考驗一下。
半夜,老婆婆命令兒媳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可人,笑容可掬地到法師的房間,服侍法師過夜。法師很生氣地將美麗少婦罵走。
兒媳哭著向婆婆彙報,婆婆說:這個法師不是個有佛的高僧。
過了一年,法師自我挑戰,又來到婆婆家住下。老婆婆又命令兒媳如法炮製,誘惑法師。法師不喜不怒,正襟危坐,任憑美麗的少婦百般挑逗,目不斜視,安然一夜。
兒媳失望地向婆婆彙報,婆婆說:這個法師不是個有佛的高僧。
過了一年,法師再次自我挑戰,來到婆婆家住下。老婆婆再次命令兒媳誘惑法師。法師這次如何應對?
第二天,兒媳嬌羞地對婆婆說:沒想到法師和她同床共枕,雲雨繚繞,體會到了多年未有的男女之歡。
婆婆說:啊!他已經是個有佛的高僧!
佛祖在菩提樹下冥思多年,參透了富貴生死。
準備向世人宣揚解脫之法的時候,被世人看見的第一眼,確是四比丘遇見佛祖抱著一個美麗的裸體女人。
想來佛祖離家多年,身上穿的不會太多。這個情景影響了人們最初對佛祖的印象,卻也成為後人檢驗是否悟佛的標準。
可惜的是這個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外表相同的同一事物,又會有千奇百怪的解釋。
向善的人唯一能堅持的就是:自己不誤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