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之林徽因陸小曼
百年幽蘭 永遠女神
(1)林徽因年譜 (1904年6月10日一1955年4月1日)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於浙江杭州陸官巷住宅。原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1889年)進士,徽因父林長民1906年赴日留學,早稻田大學,習政治法律;徽因之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岡革命烈士。
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9月隨父赴歐洲遊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初次相遇。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徐志摩與林徽因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始可。1922年,徐志摩赴柏林,與張幼儀離婚。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9月,徐志摩乘船回國,10月15日抵達上海,不久北上來京,林、徐暫告不歡。林徽因畢業於培華女中,並考取半官費留學。
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4月23日,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在日壇草坪講演,林徽因攙扶上台,徐志摩擔任翻譯。文載:「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一時成為京城美談。5月8日,為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誕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東單三條協和小禮堂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演出前,林徽因飾一古裝少女戀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組織的這場演出活動。泰戈爾在京期間,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會了溥儀、顏惠慶。6月,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國留學,7月7日抵達綺色佳康奈爾大學。林選戶外寫生和高等代數;梁選水彩靜物畫、戶外寫生和三角。9月,結束康校暑期課程,林、梁同往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1927年9月,林徽因結束賓大學業,得學士學位,後轉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貝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半年。12月18日,梁啟超在北京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禮」。
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1929年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其女兒,取名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祖父梁啟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張學良以獎金征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
1930年,徐志摩到瀋陽,勸林徽因回北賓士病。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1月19日,林徽因在協和小禮堂為駐華使節講中國古代建築。徐志摩為聽林徽因學術報告,乘機遇雨觸濟南黨家莊開山身亡。11月22日,林徽因、梁思成得悉徐志摩墜亡,即以鐵樹、白花編製小花圈, 12月7日,發表散文《悼志摩》。
1932年8月,子從誡生。意為紀念宋代建築學家李誡。
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林徽因16歲隨赴歐考察的父親遊歷歐洲,卜居倫敦一年,受鄰居女建築師的影響,立志將來一定要學建築。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選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築系,因為當時的賓大建築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該校美術學院,但主修的還是建築。當年梁思成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築學而學建築的。建築學是他們夫妻二人共同的事業,也是情感溝通的基礎。從1930年到1945年,他們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於踏上皇帝祭天宮殿屋頂的女性。她發表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間四月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於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
(2) 林徽因詩二首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情 願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夜班,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裡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經在這世界里活過。
(3)林徽因評價
林徽因向來是一個群體的中心,不管是遠遠嚮往著的群眾,還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龍的客人,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地抬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林徽因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瓊瑤小說的滿天詩句。相對於徐志摩的作風糜爛,金岳霖的思想頹廢,張愛玲、錢鍾書的粉飾太平,同時代的林徽因女士在人格上要高尚得多。
1:愛人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築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
徐志摩
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遊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兩位才情橫溢的青年熱烈地相戀了,徽因深愛著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儀的影子在她心中總是拂不去,經過痛苦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
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
光芒。
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金岳霖
金岳霖是中國現代哲學和邏輯學開山祖師,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只要有她在,她永遠是令人圍繞的中心。這個中心在讓人神往的同時,也讓人神傷。一次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 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對梁思成毫不隱諱,坦誠得如同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一夜,比較了金岳霖優於自己的地方,他終於告訴林徽因: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岳霖,祝他們永遠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訴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凡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梁思成說到這段兒情史,雲淡風清地說了一句「我們都哭了」。哭過痛過,傷痕應該還在,只是出於矜持和自尊而不願意提。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裡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讚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三十年代金岳霖曾題「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對聯贈於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金岳霖還有一個給林徽因的熾熱頌讚與激情飛瀉的對聯,
上聯是:「一身詩意千尋瀑」,
下聯是:「萬古人間四月天」。
金岳霖臨終前說:「林徽因啊,這個人很特別,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麼。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詩她沒做出來。「「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 也不願意有這種話!」
戀愛是一個過程,戀愛的結局,結婚或不結婚,只是戀愛過程中一個階段。戀愛的幸福與否,應從戀愛 的全過程來看,而不應僅僅從戀愛的結局來衡量。
(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均葬在北京八寶山)
2:朋友
蕭乾
蕭乾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稜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李健吾
李健吾曾說:「林徽因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做仇敵。」
冰心
冰心提起林徽因,開口就說:「她很美麗,很有才氣。」比較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為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
張幼儀
張幼儀對林徽因的評價,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
文潔若
文潔若為林徽因的美而驚嘆之餘,毫不掩飾對她才華的欽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
卞之琳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台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
沈從文
沈從文眼裡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
蕭離
蕭離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
費慰梅
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費正清
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
(4)林徽因風骨
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庄,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的是她,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又是她。李健吾抗戰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後,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和日軍在中國八年的種種殘虐暴行相對比,我們看到了人類的進步。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恆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縱是佛經中九天十地諸神菩薩,胸襟也不過如此吧。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於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於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衝突。
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這樣的林徽因,也許才是最可紀念並且最應該為後世所記住的。
(5) 林徽因迷惑
1:婚後的林徽因對徐志摩是不是還有感情?
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濟南附近的黨家莊飛機失事遇難,梁思成從北平趕去處理喪事,從現場撿了一塊燒焦了的木頭。他撿了一塊飛機殘骸拿回去給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這塊木頭掛在卧室的床頭。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這麼掛著。她覺著,她是愛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為了趕回來聽她的演講而死的,她就要用這種方式紀念他。《仍然》,可以看作是對徐志摩《偶然》的應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跡的坦誠: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里,白雲,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我卻仍然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痴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我卻仍然沒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