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貝多芬的「大公」及「幽靈」鋼琴三重奏

作者:anshun02  於 2008-10-23 19: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古典音樂|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貝多芬1811年完成這首《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Op.97),題獻給好友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此曲迄今仍被視為是鋼琴三重奏中登峰造極之作,其無與倫比的豐富內涵與想象力,是貝多芬中期風格最佳的代表。《大公三重奏》在1814年4月11日首演,貝多芬擔任鋼琴演奏。當時貝多芬已近乎全聾,他年輕的學生莫歇爾斯(Ignaz Moscheles)描述首演的情況:「許多首演的作品其實並不足以稱為『新作』,只有老師的作品,尤其這一首,永遠令人耳目一新!」

恢宏的第一樂章由鋼琴流暢的主題展開,雖然是孕育在最溫和的狀態中,實際上這主題卻是一首進行曲。曲思高貴而莊嚴,被生氣篷勃的第二主題沖淡了些,後者的節奏雖然活潑,仍是採用進行曲形式。宏偉的發展部中,把原來的主題區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樂句,做為樂曲發展的素材。一個裝飾華美的開場主題再度出現,引出再現部,並以精彩的尾聲為整個樂章做結。

第二樂章是詼諧曲,明暗相間的中段是技巧及想象力最精彩的示範。三種樂器彼此槍奏樂句時的嘻戲,加上貝多芬出其不意的轉調,使聽者一直想猜測樂曲的走向如何。這種以精緻風格(以賦格曲寫法掩飾)對抗平實的風格(以圓舞曲代表)的寫作手法,充滿了活力,也只有貝多芬才寫得出這樣的曲子。

D大調雄心勃勃的變奏曲樂章緊隨其後。開始的主題寬廣而撫慰人心,而每一段變奏的裝飾性逐漸加強,並以高超的技巧維繫。貝多芬從安靜得近乎紋風不動的方式,撩動樂章最後幾個小節,然後猛然跳進終樂章,利用舞曲般的迴旋曲直奔結尾,棄主調降B大調於不顧,這種欣喜的感覺急速攀升,直到尾聲象快馬急馳而去,結束全曲。

如果你喜歡這首《大公三重奏》,或許你會覺得貝多芬的另一首《D大調鋼琴三重奏》(Op.70, No.1)也同樣迷人。這首三重奏因為其悲哀的d小調緩板,充滿了陰森的震音與顫音,而得到了「幽靈」(Ghost)的別稱。也可與舒伯特的《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D.898)及《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D.929)比較聆聽。

(選自《古典CD鑒賞》Ted Libbey/著;陳素宜/譯)
專輯曲目

01. No.7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 1. Allegro moderato
02. No.7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 2. Scherzo: Allegro
03. No.7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 3. Andante cantabile, ma pero con moto - Poco piu adagio - Tempo I
04. No.7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 4.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05. No.5 in D major, op 70 no 1 "Ghost" - 1.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06. No.5 in D major, op 70 no 1 "Ghost" - 2. Largo assai ed espressivo
07. No.5 in D major, op 70 no 1 "Ghost" - 3. Presto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