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日本的諾獎 --ZT

作者:黑山老貓  於 2010-11-20 07: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有話要說|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

轉自科學網

2001年3月日本在「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的目標:要在今後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當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日本政府瘋了,純屬狂妄之舉,現在過去10年了,已經有10位日本人獲獎,而且全部集中在自然科學類領域。6人化學獎,4人物理獎,橫向對比,已經超過同期德國+法國之和,德國2000年以來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為5人,法國4人。

總計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總人數為18人,自然科學領域15人,60%都集中在21世紀以來的這幾年,自然科學領域有2/3集中在最近的10年裡,這在發達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昭示著日本基礎科研的創新能力整體崛起的一個強烈信號。

2000年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名單:

Hideki Shirakawa, Chemistry, 2000,開闢高分子電子學的先河,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Ryōji Noyori, Chemistry, 2001,為「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的發展作出貢獻。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Koichi Tanaka, Chemistry, 2002,「蛋白質解析技術開發」,他還是諾貝爾化學獎創設以來最年輕得主。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Masatoshi Koshiba, Physics, 2002,「神岡中微子觀測」獲得高度評價。對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重要貢獻。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

Yoichiro Nambu*, Physics, 2008,現亞原子物理學中自發破缺對稱機制。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

Toshihide Maskawa, Physics, 2008,發現破缺對稱的起源並因此預測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種夸克家族的存在。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

Makoto Kobayashi, Physics, 2008,發現破缺對稱的起源並因此預測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種夸克家族的存在。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

Osamu Shimomura*, Chemistry, 2008,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Akira Suzuki, Chemistry 2010,「有機合成中鈀催化交叉耦合」研究。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Ei-ichi Negishi*, Chemistry 2010,「有機合成中鈀催化交叉耦合」研究,開發更有效的連接碳原子以構建複雜分子的方法。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科學同愚昧、迷信、守舊、封閉、麻木相對,科學本質上是對未知事物探索的興趣,而與實用沒有聯繫。著名科學家吳大猷認為,中國古代有技術而無科學。中國雖發明指南針,卻沒說明磁針何以指向北方,更不曾指出北極的存在,也沒有研究出火藥爆炸的原理。

而今,中國航天、核武器、光伏、通信設備、超級計算機、超導、高能物理等科技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總體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技術相關連的工藝基礎、生產技術領域未形成,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研究水平、隊伍素質和國際交流方面,與日本有較大差距,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建設需要。雖有兩彈一星,仍需進口民用核技術,發展核電站。

兩年一度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多次空缺,原創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過少。

文革時教育斷層,而今青黃不接,中國科學院研究員70%達到退休年齡,45歲以下只佔20%,青年跑往國外。學校只注重知識傳授,缺乏創造力培養,學生能奪取各種奧林匹克考試獎,但工作中缺乏競爭力和創造力。好種子結不出好苗,開不出好花,打不出好糧食。

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在理論上預見了在原子核中存在的新粒子----介子。1949年10月,他為日本乃至亞洲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陸續還有許多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2001年,日本更是提出要在21世紀頭50年裡培養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九年來,日本已經有接近10人獲獎,照目前的速度來看,目標完全可以超額完成。可以說,日本近年來頻出諾貝爾獎得主與日本長期以來重視科學技術密不可分。

中國迫切需要科技界從日本近年屢次獲獎中吸取經驗,努力發展中國前瞻性的科技成果,以中國獨創的科技發明爭取早日獲得諾貝爾獎,真正贏得世界性成果的貢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4: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