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爸是李剛」與衙內政治學--ZT

作者:黑山老貓  於 2010-10-28 05: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好文轉載|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轉自羽戈博客

有些時候,你不得不佩服漢語的音韻之美。譬如「我爸是李剛」一語,從字面上看,平淡無奇,呼喊起來,卻大氣磅礴,如倒峽瀉河,飛流直下三千尺。尤其是對比前兩年流行的「我姥爺姓畢」,同為特權主義的代表話語,後者的氣勢顯然弱了許多。依四聲,「畢」為去聲,發音哀遠,「剛」則為平聲,氣韻悠長。古人說,當官者必須有一個能喊得響的名字,於今來講,至少有一大道理:官二代們高呼「我爸是某某」,猶如在刑場吶喊響徹雲霄的革命口號,不求打動你的心靈,先要震懾你的耳朵。

衙內政治學的真義

有必要交代一下「我爸是李剛」的來龍去脈。10月16日晚9:40,在河北大學新校區,李啟銘(一名李一帆)酒後駕車撞倒了兩名正在玩輪滑的女生,導致一死一傷。肇事後,他並未停車,直到被攔截,還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經查證,其父李剛為河北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區分局副局長。如今,李啟銘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

李啟銘之流,現在叫「官二代」,按傳統的稱呼則為「衙內」。據考,衙內一稱,起源於「牙內都指揮使」一類官職,因這種親衛官多由高官故舊子弟擔任,後來索性將牙內改成了衙內,用以通稱官府人家的孩子。

古典話本說部,不乏衙內的小霸王身影。最著名的自然是《水滸傳》里那位高衙內。他爸爸是太尉高俅,掌管一國軍政,比李剛顯赫多了。高衙內相思上了林沖娘子,威逼利誘,弄喧搗鬼,直至將林沖逼上梁山。這是《水滸傳》之第一流丑角,人見人恨,皆欲除之而後快。而此角色之塑造,極具代表性。我聽人一說「衙內」,必先想起這位花花太歲。

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藏污納垢的衙內政治學。其要點如下:其一,一般而言,衙內本身並無權力,他們手中高舉的巍巍權杖,不是來自國家的賦予,而是出於父輩的租借,質言之,就是狐假虎威,可別說,這虎威的威懾力,並不次於政府這頭老虎。由此,權力出現了私有化的傳承跡象,由父子私相授受----當然,也許一國之權力原本就是一個社團,乃至一家一姓所私有,但大宋朝的私,與高太尉的私,明顯不是一回事,前者名目上依然得拉「公」之虎皮。於是,大權力藏小權力,公權力藏私權力,以私亂公,因私廢公,權力內部惡性循環如斯,能繁衍什麼好果子呢。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何況高太尉們並非君子者也。

其二,乍聽上去,「衙內」就不是什麼好詞,我們熟知的衙內們,都是壞事做絕之輩。然而,衙內為惡亦有其道,他們不是打游擊戰,而是打陣地戰,因此就有抱團之必要。衙內們團結起來,即為我們俗稱的「太子黨」----這是衙內政治學的最高境界。修行到此境界,衙內便不會滿足於調戲林沖娘子、撞死一二學生之衙內主義初級階段,他們必須考慮更正經、更長遠的營生:如何承繼父輩的公權力,變衙內為太尉,變「太子黨」為「老子黨」。所以有水平的衙內,根本瞧不起高衙內之流,他們野心勃勃,志在天下,遙望中原鹿正肥。

其三,施耐庵寫《水滸傳》,將助高衙內作惡多端的富安和虞候陸謙都寫死了,惟獨留下了高衙內,任其繼續荼毒眾生。這是為何呢?我以為,這並非豺狼當道,卻打狐狸;而是,施先生窺見了衙內政治學的真義。正如革命,領袖談笑之間,灰飛煙滅,屍橫遍野,陣亡的都是士兵;政治鬥爭,當權者深宮密謀,燭影斧聲,挨刀的都是僕從。衙內往往皆有安樂的收場,因為在專制國家,天意就是權力,權力就是天意,他們不受天意的眷顧,誰有資格領受呢。

猶記得今人拍《水滸傳》連續劇,最終打破小說命意,由一幫潑皮將高衙內閹了,這毋寧是導演的一廂情願。我卻願視之為一個憲政主義的親切隱喻:那一刀,閹的不是高衙內,而是私有化的公權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marnifan 2010-10-28 06:25
閹滴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23: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