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忍」。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彆強調一個「靜」字、一個「忍」字。如,諸葛亮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而曾
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謂「修身養性」,實際上就是通過自我修鍊來達到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就是要把先賢之美德才學化為自身之習性功力。而要「修」要「養」,
就首先要能「靜」能「忍」,否則,心浮氣燥,如何修得下去,養得起來?
所以,古人說:「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萬事忍為上」等等。足見「靜」、「忍」的重
要。
對於年輕人來說,修身養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做得比較到位的話,那麼可能他就沒有朝氣了。但是修身養性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又是很重要的境
界。
給不善變通的人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磐無上道。
——《華嚴經》
一位評論家曾說過:「觀察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飛烏,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蟲。」也就是說,一方面要居高臨下看到事物的整體,略去細節部分;另一方面,
則要用顯微鏡放大細部,用透視的眼光來看。如果缺少這兩種眼光,要麼只能看到大致情況,而無法了解個體的特徵;要麼,就會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
況,而無法窺見全貌。人不能有偏見,心理上偏向任何一方,就會迷失自己。佛教是不折不扣的中庸之道,它的主張就是「由整體看個體,由個體看整體」。這並不
只是以鳥瞰法或蟲瞰法來觀察對方,而是進一步透過對方來了解自己,通過自己來認識對方,即達到一種「人我我人」的境地。
所以,一個不知變通、頭腦頑固的人,往往會固執己見,不能但然接受對方,了解對方,常與他人發生衝突。「色不異空」,肉眼所看到的現象(色)是
沒有實體(空)的,因此,物質的存在是一種現象,由於無數的原因和條件,所以物質不斷地產生變化,世上絕對沒有不發生變化的實體存在。「空不異色」,這個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質,沒有一種具有實體,但由於肉眼只能觀察到現象、而看不到實體,所以只能把現象假定為不變,把眼睛可看到的現象假定為存在。「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現象,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它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縛,唯有從這兩個方面來了解它,才能看到真實。據一位負責培訓飛行員
的教官介紹,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飛行員,必須具備集中(綜合)和分散(分析)兩種能力。飛機是沒有任何東西支撐的,要在沒有實體的空中飛行,對高度、方向、
氣溫、氣壓和其它各種狀況的變化(空),對儀錶等有形的資料(色),都必須時刻加以注意。飛行時,飛行資料和實際情況應該保持完全一致;但是在實際操作過
程中,實際情況和顯示資料常有出入。譬如,在海拔五百米的山嶽的另一邊,飛行的實際高度是六百米,而儀錶上的顯示是一千米,這種時候,如果飛行員一味依賴
儀錶顯示器、是不難想象其後果的。碰到這種情況時,飛行員首先要確切了解各種狀況和資料,然後對照當時的情況,採取沉著、敏銳、果斷的對策。我們的日常生
活也是如此。當周圍的情況發生變化時,如果當事人仍然固守成規,不知適當變通,就會受人孤立,最後後悔莫及。
給被視為不中用的人
吾非聖賢,彼非愚蠢,均是凡夫而已。——聖德太子·《十七條憲法》
世間有些被他人視為不中用的人,他們在公司里遭上司訓斥,受同事輕視,內心十分痛苦。某家廣播電台曾播放過一段名叫「天才·秀才·傻瓜」的節目。
問:「傻瓜是什麼?」天才說:「我不知道。」秀才說:「我也不知道,我去查查字典。」傻瓜卻說:「不用你管。」由此可知,即使被人看成是傻瓜,也不要在
意。如果認為自己確實有點兒傻,那麼趕緊去找原因並加以補救,才是上策。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可妄加評論,否則將加倍顯示自己的愚蠢。
釋跡牟尼在世時。有一位名叫周利盤特的弟子,由於他資質魯鈍,所以時常受到旁人的嘲笑。周利盤特生性憨直,釋尊非常同情關心他。釋尊把他叫到跟
前,諄諄告誡他道:「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該做的事;如果你確實能記往這一點,就會有所進步。」周利盤特花了數年的功夫,終於記住
了釋尊的教導。於是釋尊又對他說:「你花了三年時間學會了這句話,現在我要告訴你這句話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惡,即身、口、意三惡。其中身有三惡,即殺
生、偷盜、淫亂;口有四惡,即妄語、兩舌、惡口、穢語;意有三惡,即貪慾婪、嗔怒、邪見。「這些罪業合起來稱為十惡。只要能夠不涉十惡,就可以得到徹
悟。」周利盤特遵循師父的教誨,虔心奉行,不久心中的疑念和困惑就漸漸消失了,終於成為一名大徹大悟的人。
有一天,釋尊派周利盤特為五百名女弟子演說佛理,好多弟子心想:「那個傻瓜竟要來為我們佈道,看看他能講出什麼道理。他如果來了,我們一定要好
好駁斥他。」周利盤特終於來了,他說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很笨的人,大腦遲鈍,我一生只學會了一句話,可是,我能自始至終地持行……」整個道場頓時鴉
雀無聲。原本有意為難他的人,都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有一次,釋尊帶周利盤特進王宮為國王說法,周利盤特在門口被衛兵攔住了。於是周利盤特只好在門外等候。釋尊進去向國王說明情況,告訴國王周利盤特是一位覺
者。圍王就問:「聽說他是傻瓜,只學會一句話;像他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大徹大悟呢?」釋尊微微一笑說:「國王,知識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實踐。不錯,他
只懂得我教他的一句話,但是他能透徹明白個中的道理,並且精勵持行,所以身、口、意都能保持清凈。」
《法句經·譬喻品》中說:「即使能背誦經文千段,如果不能明白個中的真意,不如只學得一要句,反能除去罪惡。「換句話說,能誦千言而不得要領,
反不如始終按照一句真言實行為好。「誦經眾多,不了解意義又有什麼作用?還不如徹底了悟一句,並身體力行,更合於佛道。」這段經文正好印證了上面的故事。
經中又載:釋跡牟尼因為周利盤特生性愚鈍,就只教給他一句經言:「除垢。」他經過多年念誦、實踐,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洪應明在《菜根譚》中也說過:
「會心不在遠,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便居然有萬里山川之勢;片言隻語內,便宛然見萬古聖賢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達人的胸襟。」意旨與佛言如同一脈。
給孤獨無著的人
心有定故 ,能知萬象生滅之法 ,是故汝等 ,
當常精勵,修習禪定;苦得定者,心必不散。
——《遺教經》
當身邊缺少交談對象,必須單獨生活時,的確有點難以忍受。即使是厭惡當今社會世風日下而偏愛獨處的人,孤獨幾天倒還無妨;但是如果時間久了,不會發瘋
亦會發狂。
一九九四年底,一位日本人A君只身前往美國工作。他第一站是到達夏威夷,有一段時間住在馬塞諸塞州,有一段時間住在科羅拉多州,前後歷時十年,對孤獨可謂
有一番特別的感受。當時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A君按契約規定至少得在國外工作五年。他帶著少許旅費,來到異地美國,想回一趟日本可謂難上加難。初來乍到之
際,由於思鄉心切,不但工作不太理想,而且經常失眠。日本明治時代的旅行探險家B君,只身前往中國內陸新疆旅行探險。當他旅行抵達漢口時,為孤獨所困,發
出「仰天訴苦天不應,俯地空嘆地無聲」的感慨。
當孤獨的苦悶無處傾訴時,許多人則藉著唱歌、喝酒和哭泣來聊且自慰,使自己暫時忘卻孤獨。A君當時既沒有朋友,也沒有聊以自慰之法,一腔愁緒真
不知如何排遣。就在這個時候,《無量壽經》中的「獨生獨死,獨來獨去」八個字,忽然躍入
A君的眼帘。它的意思是:「不論生死,人都是孤獨的來,孤獨的去。」這八個字猶如當頭棒喝一般,使他覺悟到自己本來就是孤獨的一個人,就是回到國內也無法
改變這一事實,心情自然就慢慢開朗起來。
日本作家、詩人室生犀星曾說過:「故鄉於我是遙遠的存在。」不過,不管是誰,一旦遠離桑梓,心中總免不了絲絲縷縷的思鄉情懷;即使回到了故鄉,
也不一定可以保證一生的幸福。所以,倒不如懷著「四海為家」的情懷,來得更為坦然。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這是一個「基本面」。既然如此,我,們就無須把這種孤獨感轉嫁到他人身上或歸咎於環境,而應當換個角度加以認識,達到一種「身雖孤獨
心卻不孤單」的境界。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內心的焦慮平息下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千萬不可自暴自棄,而要有向孤獨挑戰的勇氣,增強信心。對故鄉的
思念不可過分悱惻,而應將思鄉之情化為追求理想的動力。既然生而為人,總難免受到孤獨的擾襲;為此,只有真正徹悟孤獨的意義,才能在孤獨中開拓一塊沒有孤
獨的境地。
給無法開懷大笑的人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法華經·普門品》
只要稍微留意,我們便不難發現周遭有許多懷有「人生乏味」的想法的人、每天愁眉苦臉的。生活在今天的社會裡,一旦步出家門,生命便備受威脅,因此,不
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公司,都難以開懷大笑。擔憂懼怕的結果,往往是變得不大相信人,在不知不覺中笑容就會慢慢從臉上消失,只好靠喝酒或看一些無聊的鬧劇,來
發泄內心的情緒。笑也分為好幾種,有豪邁的大笑,也有「嘿嘿嘿」、「嘻嘻嘻」、「呵呵呵」等粗鄙的笑。法國哲學家本格森以學術方式來分析笑的意義,認為笑
是人類所特有的。「真正發自內心的笑,是健康與生命躍動的證據。」的確,精神衰弱和憂鬱的人,絕不可能發出開朗的笑聲。這種人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別人對自己
的反應,將精力花在和他人關係的協調上,所以,他們的笑聲絕不是自然的,而是做作的。
這種滯礙封塞的心,會令他們更內向,更背向別人,將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做著非現實的夢。現代人常有「每天都這麼乏味!」、「無聊死了!」、
「不管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等感覺,就像忘了怎麼歌唱的金絲雀一樣,惡魔已深入心中。「開懷一笑」不僅有益干身心健康,更可促進新陳代謝的旺盛,這一點
在生理學上已經得到證明。自以為是無聊的笑法,若不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倒還無妨,但難免有些自欺欺人。發自內心的開朗笑聲,可以傳染給他人,使人際關係變
得更和諧,彼此也能坦率相待,何樂而不為呢?由衷的笑可以表露一個人的真心,是快樂的源泉。日本詩人曾寫了一首詩:不論歡笑的種子多麼小,一粒也不能帶
走,細心地去栽培它,便會萌發出爽朗的嫩芽。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不限時問、地點和膚色,每一個人都能發出會心的笑容,人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此。當我們失去
了發自內心的笑容時,一切都失去了意義。佛像時刻都露出慈祥的笑容,讓我們暴躁、易怒的心得到安慰。面對著微笑的佛像而坐,我們自然會放鬆心弦,平靜心
緒。那些不能開懷歡笑,沒有勇氣把歡笑傳給別人的人,妨常學佛像,衷心地微笑吧!
給無法認真做事的人
捨棄嗔怒,滅除慢心,超越一切事物,不執著於心和物;
心無一物者,苦惱不相隨。一一《法句經》
據說,如果將阿拉伯人的頭腦剖開來看,腦中一定有一部小小的《古蘭經》。或許,這多少有點諷刺阿拉伯人從小時候開始就灌輸《古蘭經》的意味。所以,對
阿拉伯人來說,《古蘭經》的重要性僅次於生命。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嘴裡誦的是經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都是依照經書上的規定。
一位來自伊朗的留學生,他每天都定時做五次禮拜,從不間斷。這名留學生為了做禮拜,往往中斷正在進行的工作,朝著聖地麥加所在的方向五體投地。他對旁人的
眼光視若無睹,口中念誦著:「阿拉是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如果換成中國人的話,心裡一定會想:「唉呀,不做算了,反正這裡又沒有志同道合
的人,何況又是身在國外,不做也沒有人知道。」可是這位伊朗籍學生還是相當認真,虔誠地、踏實地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
對比之下,我們的情形又是怎樣呢?據調查資料分析,在世界各國中,「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最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極少談論神佛的名號和經書、經
文。春節和元宵節,也有不少人去廟堂上上香,拜拜佛,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宗教味不淡的國家,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與宗教很少相關
的。除非特別的情況,一般是不禮神敬佛的。至於虔誠地膜拜靈像,中國人不但不如阿拉伯人,就連歐美人和東南亞人都比不上,尤其是知識分子和年輕人,對宗教
更是冷眼相看,以「無神論」來詮釋一切。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說:「中國人的教養比所受的教育差。把中國人組織起來可以發揮巨大的能量,可是沒有組織時肯
定是一盤散沙。」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呢?歷史的原因我們暫且不談。由於缺少對神靈禮敬的態度,導致人與人之間信賴感的疏淡,相互之間缺乏真誠的態度和凝聚力,這些均
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譬如,當我們看到某人一絲不苟地工作或讀書時,會禁不住讚歎:「真用功啊。」可是更多的人會揶揄地說:「哼,有什麼了不起,假正經。」
如果對這些冷淡的目光和不友善的態度毫不理會,始終忠實於自己,努力地工作,必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可是事實上,大部分的人不是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而
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如果這種心理過分強烈,群居時則無法認真工作,獨處時做事也會失去原則,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因此,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分拘泥於他人的看法;只要真誠地待
人,便能坦然地生活。
給心胸狹窄的人
淺水的溪流 ,會發出聲音 ;
滿水之河,則自然是安靜的。
——《 經集 》
郊外的小河,可以聽到潺潺的水聲,而無垠的大海,卻反而不見動靜。緩流的小河中,只有小魚;而靜默的大海里,卻隱藏著大魚。小河中的魚,只要稍有動
靜,就會驚跳躍起。可是,深淵裡的魚,卻悠閑自在地游著。一旦河水上漲,小魚就有被沖走之虞;而深淵裡的大魚僅僅擺動鱗片,卻毫髮無傷。譬如陀螺,轉動得
愈快愈穩定,猶如靜止一般。可是,末了要停止時,卻搖擺不定。認真工作的人,就像陀螺一般「動靜如一」,看起來寧靜祥和;不認真工作的人,反而搖擺不定,
呱噪不休。《法句經》上說:「深淵水清,如靜。」有智慧的人,不會為了小事情而顯得慌亂,面臨重大問題時也能果斷地下判斷,輕易地渡過難關。相反,愚蠢的
人往往只顧眼前,一旦面臨抉擇,就會不知所措起來。
我有一個朋友,每當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或聊天時,往往喜歡打斷別人的談話,破壞氣氛。他的表現欲很強,當他提出的意見未被接納時,就會憤憤不平,
無理取鬧,常弄得大家不歡而散。成人之美的確不易,但落井下石卻易如反掌。像這種人,是永遠無法成為政治家、企業家或組織里的調解人的。給兩個人等量的工
作,耐心的人會堅持到底,暴躁的人就會半途而廢。一人悠閑地完成了工作,另一個人卻因負荷過重而口出怨言。人有百相,同樣是人,卻各不相同。因此,才器的
大小,往往決定在一個人的工作上,而才器的大小則因人而異。雖然工作分量很重,但是,只要才器相當,就能輕易地完成。對於才器不足的人,反而會顯得不勝負
荷,而把事情搞砸。所以,過量的工作不能交給才器小的人;工作失敗,並不是才器小的人的過錯,是錯在分配的不當。同樣,一個人的價值也不可全憑美貌和年紀
來判斷,而應該視才器而定。因此,一個人究竟是大人物或小人物,只要看他的才器就知道了。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無怨言,不會拘泥在小事上。該做的
事一定全力以赴,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不會耿耿於懷。該說話時,就直抒己見,不該說話時,就保持沉默,能適時進退。像這種人,將來的成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
他已具備了領導的才華。中器之才,平時雖然像大器者一樣能態度大方,可是一旦面臨抉擇,就會動搖心志,甚而發出不平之嗚。小器之才,對事對人多以自我為中
心,率性而為,遇事不滿就牢騷滿腹,譴責他人,不肯聽從他人的忠告,缺乏接納他人的雅量。像這種人,不但無法把握自己,即使獲得別人的指導和關愛,也不懂
得感謝。人大致可分為大器、中器、小器三種,平時很難從外表上加以確認,可是,一旦事情發生時,從處事的態度和言行中,便可一目了然。不論如何,我們應該
凡事儘力而為,做個大器的人。
《孫子兵法》中,有一段話:「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一個人若能明辨是非,做事果斷,行動敏捷,神情自若,隨遇而安,凡
事都能寬大為懷,才能成為一個大器的人。
給不知自我反省的人
有一天,一位旅人在荒野里行走,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凄厲的叫聲。他回頭一看,一頭髮了瘋的大象正朝他沖了過來。他慌忙撤腿就跑,發現前面有一口枯
井。井邊有一棵高大的樹木,下垂的藤條正好垂向井中。他大喜過望,連忙順著藤蔓向井內溜去。鬆了一口氣后,他仔細地打量四周,發現有一條毒蛇正盤踞在井
中,井壁還有三條毒蛇圍著他,四條蛇都昂著頭,向他吐著信子,好像隨時都要向他發起攻擊似的。旅人大驚失色,趕緊朝上觀看,只見黑白兩隻老鼠正在啃噬著他
所緊摸著的藤條。旅人進退維谷,只好聽天由命。這時,突然有一滴甜甜的蜜汁滑入他的嘴中,他用舌頭舔了舔,也感到一絲安慰,可是,頃刻間,一群蜜蜂傾巢而
出,將他螫得體無完膚。儘管疼痛難忍,旅人仍然緊緊抓住藤條不放,可是,不知什麼時候,一把野火把藤條燒焦了,旅人的性命已經危在旦夕……這則寓言出自佛
教典籍《雜寶藏經》,釋尊借這則故事來比喻人的命運。荒野是迷茫的世界,旅人為眾生,瘋狂的大象象徵無常的暴風雨,井中是人世,樹代表人的生命,井底的毒
蛇象徵死亡,四條毒蛇是構成身體的四大要素,黑白兩色的老鼠代表夜與晝,蜂蜜是快樂,蜜蜂指的是徹悟,而野火則用來比喻疾病和衰老。
這則故事暗示我們每天都會遭到無常的風雨的侵襲,因迷惘和煩惱而感到痛苦,最後死於疾病和衰老。儘管如此,我們卻不可悲哀消極地將人生歸咎於命
運的安排,而束手無策。人的一生是虛幻的,短暫的,不管如何長久,至多也不過能活到百十來歲;在如此短促渺茫的人生中,愈是刻意追求虛無的東西,愈會過得
空虛。 彷彿撈起的沙子,會從指縫中流失,時間正是這樣,不斷地流逝。
剩餘的日子已不多,我們當善自珍惜。這是日本詩人高見順晚年所著的詩集《死亡之淵》中的詩句。的確,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地接近死亡。在人的一
生當中,真正愉快的笑和真正傷心的哭,也只會有幾次;既然如此,又何必偏要把有限的生命拋擲在無聊的瑣事上呢?日本詩人柴田翔在《我們的日子》一文中寫
道:「抬頭仰望天空,朵朵白雲輕飄。恍惚之間,一顆閃爍的星星突然消失了,可是,旁邊的星星仍然兀自閃耀著奪目的光芒。於是我想,這就是人生吧。好久好
久,我都無法擺脫這種傷感,我進而想到,人就像那顆突然消失的流星,生命就在剎那間消失無蹤。在即將消失的那一瞬間,一個人到底會想些什麼呢?這真是一個
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我們無需像詩人們那般感傷;但是最起碼,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要認真反省,對為時不多的將來的日子,更應善加把握,使人生更充實。
猶太人的智慧
(一)
某甲向某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某乙拒絕。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馬,某甲遂答:「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這是報復。某甲向某乙借
用鐮刀,結果遭到某乙拒絕。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馬,某甲雖然答應,卻趁借馬之機向某乙說道:「上回你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卻借你馬匹。」這是憎惡。
(二)
鐵被製造出來的時候,世界上的樹木為之驚慌顫抖,神對樹木說道:「不用害怕!只要你不提供柄,鐵就傷不了你。」
(三)
所謂「人者心之器」,即人的器官由心靈左右操縱。心可以觀看、聽聞、行走、站立、歡喜、憤怒、悲哀、快樂、冷酷、仁慈、嘆息、恐懼、威嚴、傲
慢、親切、隨和、愛戀、憎恨、羨慕、思索、反省等等。世上最堅強的人,就是能夠駕駛心靈的人。
(四)
猶太法律有個原則,就是不可制訂大多數人無法遵守的法律。
(五)
遠古時代,巨洪淹沒大地,所有動物紛紛登上諾亞方舟以求逃生。善也急忙趕來,卻遭諾亞阻攔,無法登船。諾亞說:「我只搭載成雙成對者。」善聞言
只好回到林中尋找能與自己匹配的對手,結果找惡做伴,一起登上諾亞方舟。從此以後,有善的地方,必有惡相隨。
繃帶與法律,法律如葯
有位國王一邊為受傷的兒子包繃帶,一邊規勸說道:「兒子啊!只要包上這條繃帶,任你吃喝跑跳玩耍嬉戲,都不會痛。可是一旦解開繃帶,傷口就要惡
化喔!」
人性亦然,其間潛伏著為惡的因子,不過只要遵守法律,就能有效遏止惡性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