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120多年獎金還沒發完 諾貝爾基金如何增值220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近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引發熱議。據新華社此前報道,自2023年起諾貝爾獎單項獎金從原本的1000萬瑞典克朗(約750萬元人民幣)提升至1100萬瑞典克朗(約825萬元人民幣),此外獲獎者還將得到精美堅固的獎牌(拍賣價值數百萬美元)。以此計算,每年諾貝爾基金會的獎金支出達到6600萬瑞典克朗,如果算上行政費用,每年的固定支出是一筆很大的金額。
自1901年首屆諾貝爾獎頒發以來,諾貝爾基金會的財富管理之路走過了125年的風雨。從最初的3100萬瑞典克朗到2025年的67.97億瑞典克朗,基金價值翻了約220倍,粗略計算年化回報率高達8.3%,遠超瑞典國內通脹水平。
▲諾貝爾獎牌
然而諾貝爾基金會的財富增長並非一直如此順利。直到二戰期間,諾貝爾先生留下的財富還處於不斷縮水的境地,諾獎早期得主的獎金購買力也每況愈下。一直到1990年代,諾獎獎金的實際購買力才恢復到最初的水平。
早期基金會入不敷出
1895年11月27日,即諾貝爾去世前一年,他簽署了一份著名的遺囑。諾貝爾在遺囑中規定,他的大部分遺產(約3100萬瑞典克朗)將轉換為基金,投資於「安全證券」。投資收入將「以獎金的形式每年分配給那些在過去一年中為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實現諾貝爾生前鼓勵人類科技進步的理想。
1900年,諾貝爾基金會正式成立,據估算在扣除法律和行政成本之後,當時的基金規模只有2200萬瑞典克朗左右。根據諾貝爾先生規定的「安全證券」原則,基金會只能投資金邊債券、以房產作抵押的貸款等。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每位得主獲得了15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不過人類在20世紀先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除了帶來死亡和破壞,還帶來了飛速通脹的物價。高通脹腐蝕了諾貝爾遺產的實際購買力,到了1940年,獎金規模已經從15萬瑞典克朗降低到9萬瑞典克朗,如果考慮到通脹水平,實際購買力已經非常低下。一位基金會早期管理者感慨道:「通脹是一個巨大的隱形殺手,我們給出的獎金幾乎買不起一輛好車。」諾貝爾基金會無奈之下只能致電瑞典政府請求援助。
▲瑞典斯德哥爾摩,著名的彩色老房子、瑞典學院和諾貝爾博物館位於格拉斯坦的老廣場斯托托爾吉特 圖據圖蟲創意
1946年,瑞典政府授予基金會稅收豁免,1953年美國也跟進對諾貝爾基金會在美投資收益免稅,這兩個措施相當於每年節省了5%-10%基金規模的支出。更大的突破是1950年代初,瑞典政府重新定義「安全證券」,允許基金會投資股票和更廣泛的證券市場。基金會迅速調整策略,從債券轉向股票,抓住了戰後經濟復甦和全球股市牛市紅利。1980年代,基金會海外持股比例從8%躍升至22%,年化回報從不到2%飆升至4%-5%。據諾貝爾官網報道,直到1991年,諾獎獎金的實際購買力(考慮到通貨膨脹調整)終於回到了1901年的水平。
財富管理外包給頂級管理公司
諾貝爾基金會近年來更是主動選擇將財富管理「外包」給全球頂級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等知名機構也曾受雇。儘管這些機構要收取高額管理費和利潤獎金,但確保了專業化運作。2024年諾貝爾基金會資產配置為:股票證券56%、固定收益/現金12%、房產/基礎設施9%、另類資產(如對沖基金等)24%。這一組合在過去10年實現年化8.3%的回報,2024年單年回報率高達11.6%。
2016年,諾貝爾基金會簽署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將社會效益也納入了未來投資的考慮框架內。2017年基金會推出嚴格的ESG(環境、社會、治理)指南,排除核武器、煙草、化石燃料投資,並推動被投企業實現凈零排放目標。2021年,基金會減持石油股,2024年基金會投資組合中約80%的被投企業接近減排目標。基金會執行董事維達爾·赫利克森在2024年報告中表示:「我們不僅追求回報,還要讓財富為未來負責。」
然而高收益也伴隨著風險。2012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基金縮水至30億瑞典克朗,獎金被迫下調20%。為此,基金會增加了對沖基金的配置比例,並優化風險模型,隨後實現了利潤回升。2025年,隨著全球地緣風險加劇,基金會計劃微調策略,增配固定收益證券,以應對市場的劇烈波動。
諾貝爾基金會報告指出,基金會一直堅持「永恆地平線」法則,即假設基金將永續經營下去,沒有到期解散的日期。基金會如今的投資框架充分考慮了風險、市場波動和社會責任等因素,堅持長期主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