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收割季將至 美農瘋狂@特朗普:「五級火警」

京港台:2025-9-28 00:09| 來源:觀察者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大豆收割季將至 美農瘋狂@特朗普:「五級火警」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買家購買了價值126億美元的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用於動物飼料。這一規模是美國對華牛肉及牛肉產品銷售額的8倍,更超過了同年美國對華飛機及零部件116億美元的出口總量。

  去年的今天,中國買家已經訂購了美國大豆近40%的海外銷售量;然而,從今年5月底開始,美國豆農發現,中國買家「消失」了。

  按照英國《經濟學人》的說法,查閱美國可追溯至1998年的官方記錄,這是近30年來首次出現中方沒有採購任何美國大豆的情況。

  眼下收割季日益臨近,特朗普政府與中國的四輪貿易談判仍未傳來利好消息。望著田間已長至齊腿高的大豆,肯塔基州農民凱萊布·拉格蘭(Caleb Ragland)不知已是第幾次嘆氣。

  和無數同行一樣,他不僅發愁今年的大豆無處可銷,更擔憂家族世代賴以生存的農場能否延續。他很清楚,美國眾多家族式農場正是依託中國對美國大豆的「無限」需求才得以逐步發展壯大的。

  「對我們行業而言,這就是一場5級火警警報級別的危機(美國最嚴重級別火災,極其罕見,一般表明火情已失控)」,身兼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ASA)主席的拉格蘭無奈哀嘆。

  無獨有偶,明尼蘇達州大豆種植者協會主席、第四代農民達林·約翰遜(Darin Johnson)也向《金融時報》直言,「我們現在的時間非常緊迫,即便最終(與中國)能達成協議,也趕不上今年的收割季了。」

  雪上加霜的是,據《金融時報》27日報道,當前化肥、鋼鐵等生產資料成本因關稅政策持續上漲,而大豆供應過剩又進一步拉低售價,美國豆農正陷入雙重壓力中,連最基本的收支平衡似乎都變成了一種奢望。

  美聯社同日報道還提到,儘管特朗普在全美農村地區仍擁有較強的支持基礎,但當前嚴峻的生存困境正不斷考驗農民群體對他的忠誠度。這種政治壓力也迫使特朗普政府在本周表露出為美國農業提供補貼的意向,試圖緩解豆農焦慮。

  但這就夠了嗎?美國豆農同樣有這個疑惑。

  美農困境加劇,特朗普政府忙著「畫餅」

  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政府單方面挑起貿易衝突,美國農產品行業因此遭受重創。

  據美聯社報道,美方「騷操作」不僅波及美國高粱、玉米和棉花種植戶,甚至連捕撈象拔蚌的漁民也未能倖免。其中,大豆的處境尤為艱難。作為美國第一大食品出口品類,大豆約佔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4%,在出口貿易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受影響程度也遠超其他品類。

  隨著大豆收割期日益臨近,行業焦慮不斷加劇。「說實話,我越來越擔心時間不夠了,」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席執行官蘇健(Jim Sutter)坦言。

  特朗普政府顯然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眼下,推動達成對華貿易協議的壓力正與日俱增。

  「我們非常關心中國停止購買我們的農產品的事實,」當地時間周四(25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節目採訪時說。

  同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記者透露,他正考慮推出一項農業援助計劃,計劃將部分關稅收入補貼給受影響的農民,「我們將拿出部分關稅資金,分給我們的農民…… 這筆錢相對總額來說不算多,但對農民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他還將當前階段稱為「過渡階段」,試圖安撫農民稱「在關稅政策最終為他們帶來益處之前,他們會在短期內受到一些影響」。特朗普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特意強調,「最終,農民會發財的。」

  也是在這一天,美國農業部部長羅林斯開啟了任內對密蘇里州的第三次訪問,她實地視察了當地農場,並在農業論壇上發表講話。

  大豆是明尼蘇達州最大的農產品出口產品,該州超半數大豆銷往國際市場。面對現場數百名農業從業者,羅林斯坦言,政府尚未準備好宣布具體的農業援助計劃,但相關方案正在推進中。

  與此同時,她仍在為行業「畫大餅」,「我知道,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貿易戰)的明顯變化,但到明年,我們真誠地相信…… 未來再光明不過了。」

  羅林斯隨後還聲稱,從長遠來看,美國農民需要積極開拓新市場,更需停止將「一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國家」作為主要農業採購國。美媒指出,她所指的是中國。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蘇健也宣稱,美國農民早已將中國視為最大客戶,而這一長期形成的市場格局「讓中國獲得了一個談判籌碼」。

  「我認為這就是中國的策略,」蘇健進一步分析,「中國之所以把大豆及其他農產品作為目標,是因為他們清楚,農民群體在美國擁有強大的遊說力量,且對美國政府而言至關重要。」

  對此,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雖未就大豆採購問題回應具體提問,但明確呼籲美方與中方攜手合作。「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劉鵬宇告訴美聯社。

  政府補貼難掩焦慮,美農支持度受考驗

  特朗普首個任期內,多數農民能在貿易戰中挺過來,靠的是政府提供的數百億美元補貼。但這並非大多數美農所願。

  他們也清楚,這只是權宜之計,因此期待特朗普能給出長期解決方案。

  「美國農民,尤其是我自己,並不想要補貼」,52歲的布萊恩·沃帕普(Brian Warpup)說。

  他來自印第安納州沃倫市,是家族中的第四代農民,「我們想靠自己勞動謀生:耕種土地、收割莊稼,從土地中獲取收成。對我們來說,最不願接受的就是救濟。」

  《金融時報》指出,農業社區對特朗普的支持度正因此岌岌可危。

  明尼蘇達州的約翰遜強調,農民同樣渴望自由貿易。「我們完全理解,以往的貿易協議或許並非完美,需要重新談判,」他說,「(但)當前局勢可能會迅速惡化,變得極為嚴峻。」

  約翰遜同樣是第四代農民,他仍相信特朗普政府能與中國達成有利的貿易協議,但也坦言,人們的耐心已經在漫長的等待中快要耗盡了,「沒人想到事情會拖這麼久。畢竟之前(特朗普政府)承諾的是『90天內達成90項協議』。」

  俄亥俄州的農民克里斯·吉布斯(Chris Gibbs)曾擔任該州謝爾比縣的共和黨主席,2016年投票支持特朗普,但後來轉投民主黨,現任該縣民主黨主席。

  在他看來,特朗普政府提供的農業補貼就像一筆「封口費」,目的是讓美國農民「安分點」。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拉格蘭試圖為農民群體的不滿發聲辯解。他對美聯社解釋說,「絕大多數農民一直站在特朗普總統一邊。我認為,美國豆農群體想傳遞的核心信息是:『特朗普總統,我們會一直支持您。現在,我們也需要您的支持。』」

  拉格蘭強調,農民們當然感謝政府願意提供短期救濟,但他們最終需要的是穩定、可靠的市場,「我們的首要目標依然是推動美國達成長期貿易協議,尤其是與中國的協議,讓農民能順利出售農產品,並與長期客戶攜手構建可持續的未來。」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蘇健也透露,美國農民也在拓寬客戶群體,他近期已前往日本和印度尼西亞開拓新市場。此外,中國台灣地區已承諾未來四年將採購價值100億美元的美國大豆、玉米、小麥和牛肉。

  「目前我們正在大力推進市場多元化,」他說,「但中國市場規模太大,想要一夜之間找到替代者絕非易事。」

  美國農民們還在努力擴大國內消費:生物柴油產業的發展消化了部分原本用於出口的大豆,另有部分大豆被壓榨加工成豆油和豆粕。美國大豆基金會(United Soybean Board,USB)正投入資金研究用大豆餵養奶牛和生豬的益處,以拓展需求場景。

  不過,美國大豆基金會理事、艾奧瓦州農民羅布·埃沃爾德(Robb Ewoldt)也深知,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們不可能一次性找到能替代中國的市場,這根本不現實,我們必須認清這一點。」他說。

  「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美國農民對政府補貼興趣不大,還有一個原因。

  2019年,他們靠著特朗普首屆政府撥出的230億美元救助補貼熬過出口驟降衝擊,可緩過勁后才發現,當時失去的中國市場再也回不來了。

  「上次(美國)陷入這種情況時,我們大約20%的市場份額被巴西奪走,而且再也沒能奪回,」伊利諾伊州大豆協會的托德·梅因(Todd Main)表示。

  如今,同樣的情景正在上演,這也是美國豆農最恐懼的事:沒有一粒美國大豆運往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正採購創紀錄數量的巴西大豆。政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巴西向中國出口了6600萬噸大豆,占其大豆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三。

  近年來,來自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大豆正在迅速填補中國市場上美國大豆的空缺。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進口了約1.05億噸大豆,其中,2213萬噸大豆進口自美國,同比降低5.7%;7465萬噸大豆進口自巴西,同比增長6.7%。2024年,中國還從阿根廷進口大豆410萬噸。

  今年,中國買家繼續轉向南美替代市場,購買更便宜的大豆。路透社此前報道提到,因中美貿易衝突持續,中國的大豆進口商在未來一年預計將增加自阿根廷和烏拉圭的採購,以填補美國供應缺口。

  據美國Axios新聞網報道,如果中國買家繼續遠離,美國大豆種植者將陷入困境。美國大豆協會指出,現在美國農民面臨每英畝100至150美元的痛苦損失。

  這一局面使美國中西部種植戶面臨巨額虧損風險,甚至可能危及世代傳承的家族農場。這也是拉格蘭最發愁的事。

  39歲的拉格蘭在肯塔基州馬格諾利亞擁有4500英畝農田,他本來還指望三個兒子能成為家族的第十代農場主,但如果局勢在短期內沒有任何改觀,他現在擔心九代人的心血要葬送在自己的手裡。

  與此同時,美國豆農面臨的危機恐將進一步升級。

  「農業經濟不景氣,會直接影響我們小型鄉村社區,」約翰遜說,「這直接衝擊美國鄉村地區,也衝擊著我居住的小鎮。」

  美媒提到,除了動用關稅收入支持農民外,美國政府還計劃提高生物燃料混合比例配額,以提振國內大豆需求。

  不過,美國大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斯科特·格爾特(Scott Gerlt)分析指出,聯邦救助計劃雖能緩解短期困境,但「無法挽回因其他地區擴大生產而導致的永久性市場份額流失」;同樣,生物燃料混合比例的提升,也「遠不足以抵消出口需求的下降」。

  「目前許多農戶正面臨財務困境,中國脫離美國大豆市場的時間越長,這種困境就會越嚴重,」他補充稱,美國農場破產數量已在不斷增加。

  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1日報道,阿肯色大學農業分部負責追蹤農場破產情況的推廣經濟學家瑞安·洛伊(Ryan Loy)在7月曾談到,今年年第一季度,美國農場破產數再次上升。

  「這意味著有些農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們無法履行自己的財務義務」,拉格蘭說。

        更多美國要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8 21: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