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莫名其妙發了條朋友圈」微信還可靠嗎?

京港台:2025-9-20 04:48| 來源:經濟觀察報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微信莫名其妙發了條朋友圈」微信還可靠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記者 陳月芹

9月9日以前,王冉從來沒有懷疑過微信的安全性。

這一天,她在小紅書上發帖稱遇到了「微信離譜事件」:當天7:22,她的微信在沒人操作的情況下發出了一條全公開的朋友圈,配文「三天了」,配圖是手機相冊里6月份拍攝的一張照片。

而3天前正是2025年中元節。或許是因為提到「微信隱私安全」和「中元節奇幻事件」等標籤,這條帖子點贊數超5000,評論接近3000條,部分網友在評論區曬出自己也遇到過的微信朋友圈「幽靈發帖」經歷。

自2011年誕生以來,微信一步步發展成為國民級應用,憑14.11億的月活用戶數和抖音、淘寶等拉開絕對差距。它不僅是一款即時通訊和社交軟體,還覆蓋了移動支付、內容閱讀、遊戲、電商購物等功能。

在高度實名化規則下,一個人的微信賬號相當於個人數字身份,用戶通過微信進行社交、工作、生活繳費、衣食住行等,幾乎沒有匿名「隱身」的空間,一言一行都代表其本人。

經濟觀察報採訪到了10餘名自稱有「莫名其妙發朋友圈」經歷的微信用戶。必須說明的是,這些用戶口述的經歷可能存在個體差異或記憶偏差。

9月11日,微信相關工作人員向經濟觀察報表示,以微信的用戶體量,如果出現一個小bug(程序錯誤),用戶在App「幫助與反饋」界面在線諮詢、致電客服投訴、各大社交平台發帖等渠道的反饋早就鋪天蓋地,但目前內部暫未收到微信出現大規模bug的消息。

朋友圈「幽靈發帖」?

記者在小紅書上搜索相關詞條發現,早自2023年就有網友發帖或評論稱「微信莫名其妙發朋友圈」「微信自己發朋友圈」,而事發在今年9月的發帖/評論數量較多。

據王冉口述,9月9日上午7點多,自己起床后開始洗漱,把手機鎖屏並放到客廳柜子上,十餘分鐘后收到一條消息通知,朋友問「三天了幹啥了」。王冉這才知道7:22自己發了一條朋友圈。7:43,王冉在這條圖文朋友圈下評論:「這不是我發的朋友圈,見鬼了吧,你們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王冉稱,這一過程中自己沒有接觸手機,沒有在草稿箱中編輯過類似圖文;家裡僅自己和一隻貓,熄屏狀態下發朋友圈需要輸入6位數密碼、打字、打開相冊選圖並點擊發送,貓誤觸的可能性極小。

而且,這則朋友圈所配圖片是王冉於6月9日用手機拍攝的一張晚霞,此後3個月,手機相冊增加了1036張圖片,打開相冊往上翻都要滑動數秒才能找到——這說明誤觸選中該照片併發布的難度較大。

事發時,王冉的微信還在iPad和電腦端同時登錄,但王冉稱,當天上午沒碰過iPad和電腦,且這兩個設備都無法調取手機相冊中的照片。

和王冉同在9月9日遇到微信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發出朋友圈的還有2人。一位遼寧網友在王冉的小紅書帖子下評論:「我今天也是。剛剛下午三點半發了條一個月前我生日發過的文案『20(蛋糕的emoji圖案)』……要不是朋友點贊我自己都沒發現。」

該遼寧網友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這條朋友圈發布時,自己拿著手機在瀏覽其他頁面。8月6日,自己曾發過一模一樣的朋友圈,還轉發了一首歌的鏈接。在9月9日突然收到朋友們又一次的生日祝福,她很懵,在自己的朋友圈下評論「啥時候發的朋友圈」「好恐怖」「我今天沒有過生日啊」。

這位遼寧網友還補充一個細節:8月6日至9月9日,自己發了不少朋友圈,純文字朋友圈草稿箱里沒有內容,排除了自己在草稿箱中編輯保存同一文案並誤觸發布的可能。

一名廣東網友在王冉帖子下留言稱,9月5日早上9點多,自己睡醒后收到朋友評論,才發現兩小時前微信發出了一條純文字朋友圈——「發錯號是這個世界最尷尬的事」,並附上貴陽的定位。

這名廣東網友向經濟觀察報表示,8月,她確實去了貴陽旅遊,8月8日發了最後一條帶貴陽定位的朋友圈,離開貴陽后還發了7條朋友圈,不可能是離開貴陽時在草稿箱保存了定位。

前述遼寧網友的朋友圈是同樣的生日祝福文案重複發一遍,9月16日,一位雲南網友「被動」發出的朋友圈則是不同文案但表達了類似意思。

9月10日,該雲南網友附上帶教師資格證書內容的配圖,附文為「報名費回本二十,平時喜歡叫我老師的今天可以給我買禮物了」。9月16日,她打開微信,看到朋友圈有人點贊,才發現又發了一條「今天教師節,平時喊我老師的可以買禮物了」的純文字朋友圈。

記者詢問,有沒有可能是此前複製文案到草稿箱,不小心誤觸?該雲南網友稱:「真沒誤觸,我當時在打電話。」

9月初,一名網友睡醒后翻閱朋友圈,突然刷到了幾分鐘前自己發的內容,她一再確認微信名、頭像和自己一樣后還是不敢相信,配文是自己幾個月前編輯過但刪除了、沒有發布的內容。此外,還有網友午休睡醒發現,自己的微信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發布了內容為「您長眠,我常念」的朋友圈。

驚嚇一場,然後呢

有部分網友質疑王冉在起號、憑空捏造,有人懷疑她有精神疾病,例如雙重人格,建議其去看心理醫生。

在微信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王冉上傳了微信日誌,以便微信開發團隊遠程查看該賬號的部分使用記錄。這些日誌包含所選時間段內微信的故障記錄、技術數據及其他的系統信息,不包含聊天記錄等信息。

隨後,微信相關工作人員反饋:從日誌來看,(前述朋友圈)操作記錄中有完整的發表流程,圖片是從發表草稿中恢復的,用戶在當日07:22:48.990點擊了發表按鈕,07:22:50.9721發表成功。如果用戶本人沒有印象操作過,還有一種可能是手機裝在口袋裡誤觸了。

王冉堅持,自己沒有存過類似草稿,當時人和手機不在一個房間,不存在誤觸的可能。

對網友提出的捏造事實起號的質疑,王冉否認,稱自己的小紅書昵稱叫「momo」,本意是匿名並在網際網路中隱身。王冉也試圖讀取iPhone的屏幕使用記錄,證明當時手機處在鎖屏狀態,但蘋果手機無法提供相關數據。

「其他平台經常出現盜號詐騙等安全事故,但我對微信的固有印象是穩定,直到發生朋友圈這事,我當時渾身發涼。」事後,王冉刪除所有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檢查微信餘額、轉賬記錄。

微信:沒有發現大規模客訴

王冉對微信方面提出的訴求是查詢那條朋友圈的發送設備、發送時的網路域名等信息。

上述微信相關工作人員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日常使用場景的微信日誌不會包含用戶所使用的設備和網路域名等數據,因為這涉及用戶隱私信息,這類數據只會在安全場景中用於模型的比對。

該微信相關工作人員解釋,如果一個賬戶短時間內切換地方登錄,例如長期在廣州使用,突然在泰國、緬甸等地登錄,此時可能觸發微信的安全模型,微信會要求用戶再次驗證密碼等。

對於前述多名用戶「莫名其妙發了朋友圈」的經歷,該微信相關工作人員認為,如果微信沒提醒賬號異地登錄或登出,說明沒有觸發安全模型,意味著在系統看來,它的使用環境是安全的。

根據騰訊控股2025年半年報,截至6月底,微信月活躍賬戶數(MAU)約為14.11億。

「如果出現大規模bug,以微信的用戶量來看,絕對不只有少數幾條反饋,用戶投訴、各大社交媒體上的反饋、客服渠道等一定早就鋪天蓋地了。」9月11日,該微信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微信沒有收到大規模客訴的反饋。「作為軟體提供商,微信團隊能做的事是首先確認App有沒有bug,其次是協助用戶上傳日誌信息,讓開發同事排查用戶的操作路徑,以此分析發送『意外』的原因。」

小紅書、微博、抖音等平台更像是「公共輿論廣場」。相比之下,微信使用強實名制,用戶的身份與手機聯繫人、親朋好友等現實社交圈子緊密綁定,微信好友間是基於現實身份的強關係模式,這也使得用戶對微信賬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受訪者要求,王冉為化名)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15: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