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 全中國百強市、百強區、百強縣排行

京港台:2025-9-4 05:57| 來源:國民經略 | 我來說幾句

025年 全中國百強市、百強區、百強縣排行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大省大市大縣,正在挑起經濟大梁。全國共有33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844個縣(含市轄區、縣級市)、3.86萬個鄉鎮(街道)。

  百強市、百強區、百強縣,堪稱區域級經濟的佼佼者。

  01

  百強市:江蘇霸榜,山東、廣東居前,4省掛零

  我國共有33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但經濟實力大相徑庭。

  這是2024年內地GDP百強市:

  

  百強市門檻已經抬升到3600億元,50強市則站上6000億元大關,10強市更是逼近2萬億。

  10多年前,萬億城市還是經濟強市的代名詞,如今萬億俱樂部擴容到27席,含金量大打折扣。

  總體來看,百強市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經濟大省百花齊放。

  江蘇(13個)、山東(12個)、廣東(10個)、浙江(8個)、河北(6個),入圍城市數量位居前五。

  

  江蘇是唯一13個地市全部入圍的省份,「十三太保」的威名可謂無人不知,近日「蘇超」走紅更強化了這一概念。

  廣東百強市數量為何不及蘇魯?一方面區劃過多,廣東下設21個地級市,分散了經濟體量;另一方面發展不盡均衡,粵東西北亟待突破。

  與之對比,中西部多是「強省會+省域副中心城市」或「省會+資源型城市」的組合。

  四川、湖北,都是「省會+副中心城市」的組合。四川21個地級市中,只有成都、綿陽、宜賓3城躋身百強。

  內蒙古則是「省會+資源型城市」的組合,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3市位列百強,呼市為省會,鄂爾多斯是產煤第一大市,包頭則是稀土之都。

  東北三省,合計只有副省級的「F4」(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躋身其中。

  內地31個省份中,還有4個省份沒有百強市,包括海南、青海、寧夏、西藏,主要受制於經濟體量過小或地理環境複雜。

  從百強市競爭態勢來看,3000億的區間競爭極其激烈,一次產業變革,一兩個大投資,就足以改變競爭格局。

  當然,根據新一輪城市競爭,開始了,未來不再是城市單打獨鬥,而是抱團競爭。

  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潛力,決定了各大中心城市的天花板。

  02

  百強區:廣東霸榜,蘇浙川領跑

  城區,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經濟的主要承載者。

  日前,賽迪顧問發布的2025年百強區名單,針對全國904個市轄區進行綜合評價,不含直轄市轄區,也不包括國家級新區等經濟區。

  

  總體來看,我國綜合實力十強區分別是:

  深圳南山區、深圳福田區、廣州天河區、深圳寶安區、深圳龍崗區、廣州黃埔區、佛山順德區、蘇州吳江區、佛山南海區、常州武進區。

  十強區中,廣東獨佔八席,且包攬前七,堪稱城區經濟的最大贏家,江蘇則拿下另外兩個席位。

  將視角放寬到百強區,廣東共有17區上榜,江蘇16區,浙江和四川都是13區,湖北10區,穩居前列。

  

  廣東以強區經濟著稱,百強區集中於廣州、深圳、佛山、珠海4市,東莞因「直筒子市」、不設區縣,而沒有任何一個百強區、百強縣。

  江蘇的強市、強區、強縣經濟均相對顯著,百強區集中於蘇南地區,蘇州、南京、常州、無錫、南通、揚州在列,蘇北相對欠缺。

  浙江的百強區集中於寧波、杭州、紹興、溫州等地,其中寧波鄞州區超過杭州餘杭區,躋身杭州綜合實力第一區。

  四川則以13區穩居中西部前列,超過山東、河南、湖北等經濟大省,但百強區主要來自省會,成都一地就佔了9席。

  當然,這裡的百強區,未包括京滬津渝四大直轄市,如果將其囊括在內,城區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

  

  上海浦東新區,將成為獨一檔的存在,GDP高達1.78萬億,放在城市中位列第13名,超過鄭州、長沙、合肥等強省會。

  北京的海淀區、朝陽區、西城區等位居前列,天津的濱海新區也不容低估,四大直轄市中,唯有重慶沒有城區躋身10強之列。

  如果不計直轄市,深圳南山區、廣州天河區、深圳福田區GDP總量位居前三,廣東城區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當然,一個城市不能只有一個經濟強區,就像一個大省不能只有一個經濟大市。

  就城市而言,有強省會,也需要一流的省域副中心,如果能誕生「雙子星」城市,無疑更佳。

  就城區而言,有金融大區,有製造大區,有商貿大區,有科技教育大區……這才是更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

  03

  百強縣:江浙領跑,千億縣井噴

  地級市GDP破萬億,縣城GDP超千億,意味著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能挑起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梁。

  我國共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除去977個市轄區,還有1800多個縣、縣級市、自治縣,但處於金字塔尖的千億縣鳳毛麟角。

  先看百強縣,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以製造大縣、資源大縣、人口大縣為主。

  

  從省域分佈來看,江蘇、浙江、山東遙遙領先,分別佔25席、15席和12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佔6席,並包攬前3。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百強縣已打破「零」的尷尬,擴容到3席,分別為惠州博羅縣、肇慶四會市、惠州惠東縣,仍集中於珠三角。

  這裡的百強縣,綜合經濟實力、增長動力、內生支撐、區域能級和共享發展5大指標而來,GDP只是衡量因素之一。

  回到最為直接的GDP,千億GDP大縣的多少,更能看出縣域經濟的真正分佈。

  

  目前,全國共有62個千億GDP大縣,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以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為最,四省合計佔了8成左右。

  其一,GDP十強縣格局基本保持不變:崑山、江陰、晉江、張家港、常熟、慈溪、義烏、神木、宜興、長沙。

  同為千億縣,崑山、江陰GDP雙雙突破5000億元大關,不斷刷新縣域經濟天花板,超過烏魯木齊、蘭州、海口等7個省會。

  十強縣,八個位於東部沿海,兩個在中西部:一個是陝西榆林的神木市,一個是長沙下轄的長沙縣。

  其二,東部地區是千億縣的頂樑柱。江蘇佔據22席,浙江11席,山東、福建都是6席,入圍的基本都是產業大縣。

  這些強縣,多數都是「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晉江模式」的產物。

  以鄉鎮企業為起點,以製造業為支撐,以園區經濟為依託,以外貿為驅動力,形成獨特的縣域經濟現象。

  其三,中西部開始脫穎而出,湖南坐擁3個千億縣,陝西、內蒙古、河南、安徽各有2席,湖北也實現零的突破。

  東部地區百花齊放,中西部地區主要集中於資源型縣城、省會下轄縣域或有特殊政策的縣城。

  陝西神木縣是第一類,湖南長沙縣是第二類,而湖北仙桃市屬於第三類,這是湖北省管縣級市。

  其四,在主要經濟大省中,廣東、四川千億縣,即將打破「零」的尷尬。

  廣東以強區經濟、強鎮經濟著稱,千億縣欠缺,畢竟珠三角強縣早已撤縣設區。

  當然,粵東西北仍有不少縣域,在「百千萬工程」助力之下,未來幾年有望接連突圍。

  四川缺少千億縣,則是因為強省會實力強大,其他地級市體量太小,縣域自然難以脫穎而出。

  不過,情況在變。隨著中西部產業轉移、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重塑競爭格局,四川縣域也在崛起。

  總之,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新一輪城市大洗牌,正在路上。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3 05: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