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天要塌了 京東外賣血虧百億 行業震驚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劉強東為外賣大戰買單了,這代價確實有點大。
京東最新財報出爐
外賣等新業務虧損148億
外賣大戰告一段落後,京東率先交卷了。
8月15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而財報的成績堪稱「割裂」。
一方面,營收強勢增長,總營收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一舉刷新了近三年來京東在同比增速上的記錄,也創下京東歷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紀錄。
但另一方面,凈利潤大幅降低。二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2億元,同比下滑51%,幾乎腰斬。集團整體經營利潤虧損近9億元,而去年同期為105億元,原本百億級的單季盈利被抵消。
圖源:富途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是外賣等新業務的「拖累」。
從京東的財報來看,京東把業務分為三大板塊——京東零售、京東物流和新業務(包括京東外賣、京東產發、京喜、海外業務)。
在這一季度,京東零售和京東物流均實現顯著增長,而新業務的營收從去年同期的約46億元暴漲至近139億元。
但同時,該板塊的營業成本和經營費用也大幅拉升,經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7億元急劇擴大至148億元。
圖源:京東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
顯然,京東外賣是影響該板塊數據的主要變數。
4月11日,京東對外賣投入百億補貼,大力加碼品質外賣。
之後,隨著劉強東的親自下場,京東外賣高舉高打,迅速擴充全職騎手的隊伍,截至二季度末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同時,京東逐漸鋪開為騎手繳納社保的相關事宜,進一步推高成本。
圖源:微博
京東財報也顯示,京東集團二季度的履約、營銷、研發、一般及行政開支均同比增長,其中營銷開支高達27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119億元大幅增長127.6%,營銷費用率也從去年同期的4.1%升至7.6%。主要是用於新業務計劃的促銷支出增加。
總的來說,京東在外賣業務上的「燒錢」行為是促使這次集團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巨大的支出也對集團的現金流造成影響,京東二季度自由現金流為22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96億元大幅下滑55%。
圖源:京東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
可以說,京東幾乎是把京東零售和京東物流創造的巨額利潤,都補貼到了外賣和其他新業務上,可見其決心和魄力之大。
話又說回來,按照之前外賣大戰那如火如荼的架勢,京東會出現巨大虧損其實情有可原,市場對此也早有預期。
不過,如今這一虧損數字確實還是有些驚人。這或許意味著,市場也需要重新評估阿里和美團在外賣大戰上的投入及會造成的影響。
不掙錢的外賣,京東為什麼還要做?
眾所周知,財報是一個企業的晴雨表,和企業各方面的表現息息相關。
在這一個季度,除了電商最重要的大促之一618外,京東還主動出擊,在外賣、酒旅等多個領域展開布局。4月下旬,創始人劉強東不惜親自下場送外賣,之後也多次在公眾面前活躍。
圖源:微博
這一番大規模的擴張動作,為京東吸引了前所未有的輿論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大量爭議。
有人認為,這是京東在劉強東的率領下重新煥發活力的表現,但也有人質疑京東「到處摻和」「賺錢的樣樣做,又樣樣不精通」等。
京東這些頻繁的動作,到底是出於什麼考量?底氣又在哪裡?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份剛出爐的財報中一探究竟。
數據顯示,京東最核心的零售業務本季度營收約為3101億元,對該公司整體貢獻達到87%;經營利潤139億元,填補了新業務帶來的虧損。
京東物流的造血能力也繼續提升,上半年的營收已經達到985.3億元,經調整后的凈利潤33.4億元,這意味著京東供應鏈優勢的進一步提升。
圖源:京東黑板報 京東物流成績
可見,正是核心業務的穩步增長,為京東押注外賣等新業務提供了底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京東零售業務之所以增長顯著,除了自身在戰略和實力上的提升外,也受到了國補這股東風的影響。
京東是國補的最大受益者,這早就是市場共識。
一方面,京東的自營體系完善,供應鏈體系和線下運營能力較強,能更快地承接、落實國補;另一方面,京東在3C數碼、家電等品類上擁有極高的用戶心智,與國補重點覆蓋的品類契合度較高。
但國補不可能永遠存在。如果京東一直吃老本,當國補的潮水退去,就難免會陷入擱淺的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京東在持續提升核心品類市佔率的同時,還決定猛攻外賣等新業務,或許是想在有限的紅利期內,趁著自己最能騰得出手的時候,去拓展新的增量市場。
而且,從京東具體的布局來看,很多看似突然加碼的行業,如外賣、酒旅、醫美、汽車等,都並不是心血來潮的結果,而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早有籌謀,目標也指向供應鏈的進一步深化。這進一步提高了京東的勝算。
以外賣業務為例,雖然目前虧損較大,但外賣本來就是一門苦生意,打造一套可長期運轉的供給履約系統並非易事。就連作為龍頭玩家的美團,財報也曾長期承壓。
因此,相比於短期內的盈不盈利,京東更加看重的或許是長期上的「值不值得」。
在評價京東外賣的成果之前,我們也先要確定它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從京東CEO許冉的表態來看,在京東方面看來,京東外賣其實已經達成了初期的戰略目標。
她表示:「二季度,京東平台的用戶流量、季度活躍用戶數以及用戶購買頻次等均取得顯著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核心京東零售業務和外賣等新業務的持續發展勢頭。京東外賣業務也取得健康發展,不僅在訂單量增長、商家數量擴大、全職騎手招聘等方面穩步推進,更重要的是與京東零售以及其他現有業務形成有效協同,
簡單來說,京東外賣不僅在行業內站穩了腳跟,還初步完成了為主站引流、提高用戶活躍度,並將其轉化為電商購買率的功能。
正如劉強東此前在一場分享會上說的,長遠來看,投入很大成本做京東外賣是划算的。因為在京東買餐飲外賣的消費者中有40%的人會交叉去買京東的電商產品,「做外賣虧的錢,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要划算」。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份,美團外賣和淘寶閃購高舉戰旗,以「瘋狂星期六」為支點激烈廝殺之際,京東在外賣市場的聲量卻小了許多。其突然的沉寂還一度讓行業有些不適應。
如今來看,這或許是京東在調整自己的節奏。畢竟,在其外賣業務羽翼尚未豐滿的情況下,貿然選擇砸錢硬碰硬很可能會遭到反噬。
此外,無論「0元購」的補貼要有商家承受多少,都會對商家利潤和長期的品牌價值造成影響,這並不符合京東一直以來傳達的關注合作夥伴利益的理念。
近日,隨著外賣大戰進入冷靜期,京東集團CEO許冉在接受《中國企業家》訪談時,就「外賣大戰」「惡意補貼」和京東的角色明確表態。
許冉表示,「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場低質低價的競爭能給行業帶來長期價值。京東雖然是外賣行業主要平台之一,但並未參與,我們不做沒有長期價值的事。我們的補貼力度是平穩的,沒有參與沖單行為,補貼策略也更精準,希望把錢投在用戶真正有需求的品類上。」
日前,按照既定規劃,京東還推出了自己的品質餐飲製作平台「七鮮小廚」——這同樣是京東供應鏈模式創新的重要舉措。
圖源:京東黑板報
由此看來,京東在外賣上的步伐並非沒有章法。而是目標明確、胸有成竹,並且一直都在按照自己的節奏穩步推進。
網際網路下半場,巨頭紛紛「背水一戰」
總的來說,京東這段時間以來的大規模擴張,其實是有戰略地在圍繞供應鏈布局,有準備地犧牲短期利潤,以服務於長期發展。
而這種驚人的魄力來自於靈魂人物劉強東的親自坐鎮,也是迫於行業在存量時代的激烈競爭。
不得不承認,指揮官上前線對士氣的提振效果太大了。不然「身先士卒」這個成語也不會成為那麼多歷史或演義里的美談。
但換句話來說,當曾經放手大權、隱身幕後的一些網際網路大佬重新開始活躍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在這個存量時代,網際網路的競爭之激烈已經到了巨頭們不得不放手一搏,甚至背水一戰的時刻。
馬雲曾經說過:「壞的時候,是容易誕生了不起企業的時候。順風的時候誰都跑得快,逆風的時候依然能跑,這才是好。」
這句話放在如今的背景下,依舊無比應景。
近年來,我們見到不少巨頭都拿出了近乎「二次創業」的激情,在即時零售、AI、機器人等各自看好的領域豪擲千金。
其中也不乏有像京東這樣,犧牲短期利潤來換取長期能力的玩家。
而在主編看來,正如「道阻且長」的后一句是「行則將至」,雖然穿越周期的道路艱難險阻又漫長,但只要方向正確、堅持行走,最終總能有機會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