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債苦命人成了銀行「炸彈」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你考慮好要做嗎?」,一位背債中介問道。
「看著中介發來的照片,我終於下定決心了。我背了2000萬的債,到手了500萬現金,我開車拉走的」,趙倩(化名)告訴妙投。
中介幫趙倩買票到了貸款行所在地,安排她住在酒店,並派了專人 「陪護」。她的身份證銀行卡全被收走,被拿去進行包裝。她要做的是,配合簽字拍照,從她決定背債,到到手500萬現金,一共用了25天。
趙倩的表達輕描淡寫,但她揭開的,卻是比小紅書警示帖更驚悚的真相 ——
她背走的近 2000 萬債務,卻早已中介被包裝成 「躺賺捷徑」,藏在那些 「千萬別信背債」 的勸誡背後。
作為代價,趙倩將面臨「社會性死亡」。「現在支付要用家人的微信、支付寶,不能坐飛機、高鐵,不能住星級酒店」,趙倩輕描淡寫地說。
她也許不知道的是,背債人不僅會成為「老賴」,還有可能面臨「刑罰、坐牢」的處境。
這一點,背債中介不會告訴她。
中介招攬背債人時對風險「避重就輕」,只為了瓜分背債人僅存的信用價值。
90后的背債人謝亮亮經中介包裝偽造資質,從多家銀行騙取貸款總計3900萬元(實際到手600萬),犯騙取貸款罪,被判2年。
這一事件轟動了整個金融圈,「坐2年牢換取600萬」、「600萬有沒有還回去」等話題引發廣泛討論。
可悲可嘆的是,不少人看到的竟是:如果坐兩年牢,能換來600萬,這不正是「富貴險中求」的最佳寫照。且風險和懲罰並沒有那麼高。
只不過,搭進去自己的個人信用。換個視角來看,個人的信用,如今竟如此廉價。
據《中國金融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產市場規模已突破2800億元,相較2023年呈現出約40%的大幅增長態勢。2024年中國黑灰產從業人員估算超800萬人,年複合增長率87%。
讓人觸目驚心的是,以「職業背債」為代表的金融貸款欺詐產業鏈正在野蠻生長。據威脅獵人統計,2024年威脅獵人共捕獲貸款欺詐攻擊情報414萬條,熱度逐月提升;2024年捕獲貸款欺詐作惡黑產人員11.5萬名,下半年作惡黑產數比上半年增長51%。
(圖片來源:2024年網際網路黑灰產趨勢年度總結)
另一方面,對銀行而言,風控的漏洞,管理中的道德風險,以及發現貸款追回的難度極高,又讓這樣的黑灰產問題難以從根源上遏制。
在銀行內部,現在甚至流傳出一句口號:發展可能會有問題,不發展才是最大的問題。
那麼發展,必有代價。
最近,妙投與職業背債人、中介、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我們試圖發現,在這個黑灰產業鏈中,背債人、中介、銀行到底構成了一條怎樣的利益/受損關係鏈?
01「人死債消」
與普通借款人不同,「職業背債人」往往信用記錄極簡、財務狀況不佳,有些甚至已負重債,想通過「最後一搏」賺取一筆「背債費」。
儘管有人想主動背債,但中介並不是什麼人都收。職業背債產業鏈有一套自己的行話和等級。
妙投了解到,中介將客戶的信用等級分為4類:小白/純白、小花、大花、黑戶。
小白/純白:徵信「乾淨」,沒有任何貸款記錄、信用卡記錄的新用戶,甚至連徵信查詢記錄都沒有。這類人沒有還款歷史,銀行對其並無負面畫像,反而成了黑中介的首選目標,能得到額度相對較大的信用貸款。
小花:有少量貸款或信用卡記錄,徵信查詢次數不多,屬於屢屢「被辦卡、被貸款」的普通人。相比小白,風控評分略低,能操作的額度有限。
大花:在徵信系統中有大量貸款申請及使用記錄,甚至多次被拒。因此這群人雖然額度可能高,但信用評分已經較低,風險高,往往只能用於操作較低難度、風險更大的項目,比如多卡辦下、套現。
黑戶:有明確不良信用記錄、銀行拉黑、欠債不還者,已經成為金融體系邊緣人士。這類人很難再通過正規途徑獲批新貸款,有時卻會被用來洗錢或做更隱蔽的「灰黑」操作。
據虎嗅妙投了解到,在中介眼中,小白就是「優質炮灰」、「頂配獵物」,其次是小花。大花則需要「養一段時間的徵信」,屬於長線操作。而有逾期的黑戶,中介是不收的。
當然,也有中介謊稱,黑戶也能背債,實際是讓其「跑分」,就是把支付賬戶借給犯罪分子,用來轉賬或收款,幫他們將贓款分散、洗白,從中賺取一定的傭金。
願意做職業背債人的,多是低收入、無穩定職業、文化水平不高、對償還債務無力、法律意識薄弱的人。
妙投在社交平台上,找到幾位想成為職業背債人的人。
一位想找背債40歲的李勤(化名)表示:「欠了35萬,天天都是追債的,各種信用卡、小貸太煩了。現在只想背上一筆,將所有小貸、信用卡都還掉。」
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想直接擺爛。
年僅30歲的王安(化名)坦言,「有網貸逾期,想搞最後一筆錢,想幫我父母搞筆養老錢。我現在覺得人生沒啥意思,只要有100個,你給我背多少都行,到時候不還是人死債消。」
由於存在逾期,李勤、王安都無法背債。
據虎嗅妙投獲悉,除了要求徵信,中介發布招募信息時,還會要求年齡(45歲以上難度增大)、學歷、會寫字等。為了招攬純白客戶,中介聲稱會給落地費、簽字費,三包(包吃、包住、包路費)。
(圖:發布招募背債人信息)
據虎嗅妙投獨家獲悉,在實際操作中,中介為了防止自己被騙落地費、被「黑吃黑」,會要求面簽完之後才給落地費。「訂了機票不走的很多,來了下飛機玩幾天跑路的也有」,一位中介坦言。
中介通常也會發展下線。同樣一個資產包,會被倒了好幾手,層層轉包出去。第一個分700W,第二個分600W,第三個給500W。此外,「客戶資源」常常也會出現幾手倒賣的情形。
(圖:中介轉包)
除了「以拉人頭和渠道對接」為主的中介,整個鏈條最關鍵的還是操作方。
操作方深諳各銀行貸款產品與審批政策,甚至手握銀行人脈。他們會依據背債人的信用情況和需求,策劃房貸、車貸等各類貸款,通過高估資產、虛構資信來套取大額貸款。
背債人到位后,操作方會先為其 「包裝」—— 偽造職業證明、收入流水等材料,打造 「優質客戶」 形象,再安排面簽、提交資料等環節,甚至勾結銀行內部人員推動審批通過。
據央視新聞報道,53歲的農村打零工村民黃某禮被貸款中介盯上,成為「職業背債人」。
在實際操作中,貸款經辦人陳某通過與炒房客游某合作,實施「高評高貸」操作,將一套市場價約20萬元的二手房以42.5萬元的高價賣給黃某禮,銀行根據評估價的80%發放了34萬元的房貸,其中近15萬元被游某轉走。
(圖片來源:焦點訪談)
為了通過銀行審核,中介偽造了黃某禮的工作單位信息、收入證明及工資流水賬單,甚至與銀行內部人員勾結配合。
隨後,中介又通過虛假裝修合同和偽造還款證明等手段,先後從農商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騙取了裝修貸款、毛竹貸款等多項貸款,累計金額達到48.2萬元。
這個時候,背債人往往並不在意其中的細節,只關心什麼時候能拿到錢。
為了騙到更多的貸款,中介、操作方也會給背債人還上幾期的貸款,短時間內維持良好的徵信,去找到更多的銀行貸款。
02肥了誰?
背債,到底肥了誰?
在職業背債產業鏈中,「出水」意味著背債操作完成資金「落地」(到手)。
貸款到背債人賬戶后,就會被中介、操作方找個理由轉走,中介、操作方開始進行資金分配和利益結算。
大部分的貸款是被中介、操作方瓜分,背債人能拿到多少錢要視貸款金額而定。
據妙投不完全統計,企業貸的金額較大,背債人可分到幾百萬,比如:90後背債人謝亮亮從銀行貸出3900萬,實際到手600萬;而當房貸、車貸、裝修貸的金額較小時,背債人拿到的錢很少甚至拿不到錢。
有中介告訴虎嗅妙投,「實際上,一些背債人拿到的錢,只有貸款金額的1成」。
職業背債人還不上貸款會成為老賴,銀行承擔不良的風險,中介、操作方、銀行「內鬼」共同瓜分大部分的利益。
除了背房貸、車貸、企業貸等,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直背」。
比如:當企業、健身房等出現欠賬、爛賬時,一些老闆就會通過中介找一些乾淨的「白戶」來「頂包」,這些「白戶」在操作下就變成了企業、健身房的法人,來承接這些債務。
這些背債人、中介都會拿到好處費,幕後老闆卻逃避責任,逍遙法外。曾有一對退休的夫妻月入1.2萬元卻背債1.2億元的新聞,登上熱搜。
據妙投統計,大部分的背債金額在幾十萬到幾千萬之間。億元以上的背債並不多見。
不過,只要你願意背,多少債務能可以給你背上,因為中介可以分得更多。
03「最近有口子嗎?」
職業背債人的行為,本質上就是騙貸。
騙貸的手段在於,中介通過對背債人進行「包裝」,通過偽造虛假的職業證明、收入證明、銀行流水等,打造一個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優質客戶」形象。
妙投跟銀行人士交流「包裝貸」問題,該銀行人士正在按照行內要求,轉發「金融總局「關於警惕「職業背債」陷阱的風險提示」到朋友圈。
(圖片來源:國家金融總局微信公眾號)
「遏制住「騙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做中介推薦的客戶(以下簡稱「中介戶」)。不是說,非中介戶就一定沒問題,但是大部分出問題的,肯定是中介戶」,該銀行人士坦言。
「據我了解,某銀行也出現過某個信貸產品「塌方」,已經超過了不良的紅線,直接導致這個產品下架。就是一家中介,直接給你很多件(申請貸款的材料),但這些件全是假的,然後你全都做了」,該銀行人士坦言。
為了拓客,銀行也會藉助中介的力量。不過,中介裡面參差不齊,有好有壞。
據妙投多方面了解,就個貸而言,房地產中介會幫買房人把貸款銀行找好,提供增值服務,也是中介的一種,也有銀行人員離職去做助貸業務。就企業貸而言,融資擔保公司、企業代理記賬公司等都會涉及助貸中介業務。
背債中介更是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不少是無業遊民或無固定工作人員在網吧、電子廠附近、「三和大神」聚集地、鄉村等地方拉「人頭」,有的甚至是背債人轉成中介,去坑下一個。
而職業背債人往往是中介「造假包裝」推薦給銀行的。職業背債人都沒有還款能力,逾期是必然的,銀行的不良率也會因此上升。
那麼,中介業務對銀行業務量的影響會有多大呢?
據妙投了解,每個銀行網點的中介業務佔比不一樣,相差很大。銀行客戶經理跟一個中介串通,中介就會一直在這個行做業務。不過,中介業務量占銀行總體業務規模並不高。
「我記得,當年有一個違規的中介就被查了,他應該是辦了一百多筆業務,單筆按照100萬來算,這就是一個億了。這個中介業務可能會有2到3個億的規模,當年幾乎佔到了這個支行業務量百分之八九十。不過,有的支行就基本沒有這種中介業務」,另一位銀行人士告訴妙投。
「中介比較可惡的地方在於,他只要把這個貸款落地,他就拍拍屁股,抹抹嘴走人的。後面的事情跟他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該銀行人士說到。
該銀行人士告訴妙投,「中介的確有些資源,如果你沒有客戶資源,就得和中介打交道,就可能遇到這種情況。比如說:這筆貸款看起來有點像「包裝貸」,但他也拿不準該放還是不放,甚至說他知道有部分是很假的,也不排除他睜隻眼閉隻眼繼續做。這個就看他自己這個承受能力,要業績還是要安全」。
「如果有這種收受好處的,查出來都是直接辭退,紀委查出來會直接通報的」,該銀行人士坦言。
不找中介,完不成放貸任務;找了中介,就可能面臨背債人來「騙貸」。銀行放貸人員,也陷入了困局。
「現在,我們這裡有一個叫做盡職免責,現在不良情況也多了,也不可能說一遇到不良,就會追責你,要扣你的績效,罰你錢」,該銀行人士講到。
除了少做中介戶,銀行的風控體系也是遏制住「騙貸」的重要手段。
據虎嗅妙投獲悉,只要符合銀行的風控模型,就可以提交申請、材料錄入(業內也叫「進件」),由銀行開始審批。
「銀行的風控模型說白了就是,就是從幾個維度打分,比如:社保、公積金、個稅、銀行卡、信用記錄、名下車房等,」另一位銀行人士向妙投坦言。
據虎嗅妙投了解,不是所有的資料都可以大數據聯網核查,這也給中介留下操作的空間。比如:加蓋企業公章的材料都有造假的可能性,銀行也無法驗印。
「線上審核是機器在跑,線下是人工審核,能騙過銀行的,大概率是內外勾結,」該銀行人士告訴妙投。
「比如:房貸主要看房子,其他為輔。房子評估有折扣率,銀行一般不會虧掉,除非房子高估很多,拍賣完銀行還虧。在房產評估方面,第三方評估公司、銀行內部都同時會評估,取孰低。評估公司評的偏高,會被銀行踢出合作名單,」該銀行人士向妙投講到。
按照這套評估方式,焦點訪談報道的「高評高貸」的操作,就需要「買通」第三方評估公司、銀行內部人員,比如:評估公司直接用房屋買賣合同的金額進行評估。另外,不排除部分銀行的評估風控體系更為簡單。
「不過,銀行模型調整也是需要時間的,都是有時間窗口的,中介抓住就能做成」,該銀行人士坦言。
而中介在交流群中都會相互問一嘴,「最近有口子嗎?」。
「每個銀行的風控模型不一樣,一些地方性城商行可能沒有那麼嚴格。說白了,人家好的銀行做90分以上的客戶,一些小銀行為了生存只能做85分的,甚至以下的客戶」,該銀行人士坦言。
息差一直都是銀行最核心的利潤來源。2024年,城商行的凈息差已降至1.4%左右,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且收窄幅度較大。貸款收益率下降,而負債成本卻難以同等幅度壓降,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
城商行生存壓力大,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開口子」,而是不斷優化風控模型和內控機制,並通過技術手段提高風控能力。
例如:該銀行人士告訴虎嗅妙投,「銀行流水造假的很多,銀行流水各家也不一樣,現在有的流水帶二維碼可以驗證了」。
當然,還有很多技術手段。比如:銀行還可以通過加強對資金流向的監控,很多貸款發放后未追蹤異常轉賬,例如:當日被中介轉走貸款資金的50%。
然而,對於有組織、有策略、意圖明確,甚至「知己知彼」的「欺詐攻擊」,銀行很難準備萬全。
因此,對於職業背債、對於黑灰產的整治,將會是銀行和監管長期必須面對的挑戰。
04寫在最後
雖然只接觸到背債行業的冰山一角,但所知已觸目驚心。
我們平常注意保護的隱私(身份證、銀行卡),在中介眼中其實一文不值,被隨意轉發。
而且,大部分中介都認為背債才是「正規灰產」,甚至還敢宣稱不正經可以報警。這明明就是涉嫌違法,中介居然還自己給自己洗腦,避重就輕。
另一方面,人性真的是經不起考驗的。
了解背債越多,就越需要對人性中的劣根性保持警惕。妙投在採訪過程中,有一位受訪者的表達,非常有代表性:「我也算是一個接受過教育、懂點法律的人。但有的時候,我也想過能賺600萬,坐兩年牢真的不算什麼,現在上2年班,能賺60萬都難。」
而這時候,他就去查了一下貸款詐騙罪的後果,發現,最高可以是無期徒刑,600萬的不退回估計會被判更久,背債只是「有命掙錢、沒命花錢」的陷阱。
不要去考驗人性,也不要引領自己走向那個所謂躺平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