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考公潮河北男加拿大做公務員 領導客氣休假多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年,中國考公務員(又簡稱「考公」)競爭激烈,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高達341.6萬,部份熱門崗位錄取比例更突破1:1000。在這股「上岸」(大眾將成功考上公務員為「上岸」)熱潮下,愈來愈多中國留學生將目光投向海外公職體系。據自媒體《侃爺熱問》統計,近五年中國學生申請日本、加拿大等國公務員的人數每年增長20%,形成獨特的「海外考公」現象。有已經在海外成功「上岸」的年輕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異國公職經驗,引發關注。
據媒體報道,一名26歲的河北男生Astro,已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省)擔任公務員近兩年。他透露,加拿大考公流程與中國截然不同,無統一考試,而是「如同企業招聘」,應聘者直接在政府官網投遞簡歷,通過後進行開卷筆試及面試。
對於這次「上岸」的經歷,Astro形容,最大挑戰是需用英語連續回答10分鐘,「就算用中文都不容易,何況非母語」。
在加拿大成功上岸后,Astro擔任行政崗位,負責撰寫材料及管理項目。他很滿意自己的工作氛圍:「領導吩咐任務都會說『please』,非常客氣。」而更讓他驚喜的是休假制度,採用「大周」與「超大周」輪替,即隔周可休三天。轉職后,他也因壓力減輕,連原本嚴重的頸椎病都有好轉。
不過,海外公職生活也並非全無挑戰。Astro指出,加拿大公務員雖月薪約4000至5000加幣(約2.1萬至2.6萬港元),但當地物價高昂,「一碗牛肉麵加小費要15加幣」,加上無食堂與宿舍補貼,每月開銷龐大,幾乎難以儲蓄。他開玩笑說:「白人飯不好吃」,因此常自煮省錢解饞。
即使進入職場,文化隔閡仍然難以消除。Astro表示,儘管結交本地朋友,但始終難完全融入,「過節還是想回家」。他更透露,因思念家人,未來可能返華髮展,「國內機會更多」。
海外考公成中國年輕人新趨勢 日加澳崗位申請激增
在加拿大考公的Astro並非個案,據內地自媒體《侃爺熱問》報道,中國「考公大軍」正將競爭延伸至海外。2025年中國國考報名人數達341.6萬,報考人數較去年增加近40萬,而錄取人數僅增加160人;而十年前還僅為141萬人。與此同時,近五年中國留學生申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公務員的人數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加拿大有逾500名中國留學生申請公職,按年增30%;日本2023年通過國考的外國人中,83人為中國籍;新加坡300個行政崗位中,亦有10名中國留學生獲聘。此現象也與多國放寬限制有關,如日本部分地區取消公考國籍要求,澳洲昆士蘭州則推出管培生項目吸引留學生。
中國「官本位」思想仍然濃厚,每年報考公務員的考生都在逐年攀高。(Reuters)
儘管海外公職吸引力上升,但其穩定性遠低於中國。報道指出,美國90%公務員為合同制,日本推行「靈活僱用制度」,歐洲多國亦打破終身制傳統。澳洲、加拿大等地甚至實施「末位淘汰」,與中國公務員一輩子的「鐵飯碗」概念大相逕庭。
然而,對留學生而言,海外公職的核心價值在於「身份策略」,此類工作有助獲取長期簽證甚至綠卡,例如澳洲公職可為申請永居加分,奧地利的「紅白紅卡+」則允許在當地發展別的職業生涯。此外,傳統觀念亦推動更多的選擇,「在發達國家當公務員」對一些中國家庭而言還是會有光環、有面子,即使實際保障有限。
不過文章亦分析認為,海外考公短期內難成主流,主因門檻高且性價比有限。以日本JET項目為例,職位實為一年一簽的文化交流合同工,最長僅五年;德國部分崗位亦為四年期合同,續約困難。留學生還需克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挑戰,工作之餘需投入社區活動以融入當地打破身份壁壘,鐵飯碗的清閒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海外考公」的趨勢,仍然反映了中國高學歷人才的紅利正影響全球就業市場。若更多中國留學生向全球公共服務領域蔓延,長遠或改變各國行業競爭格局,也許全球將有許多行業被擠出更多空間。
從Astro的「超大周休假」到日本、德國的僱用合同制,海外考公呈現的既是機遇,亦是挑戰。對中國留學生而言,這條路或許無法完全替代國內的「鐵飯碗」,但為追求多元發展者提供了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