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跌去八成的零食之王,為何被兩家國資瘋搶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一家連年虧損、股價跌去八成多的公司,如今卻被兩地國資「瘋搶」,甚至引發糾紛。
這家公司便是良品鋪子。
一周前的7月17日,武漢長江國貿剛與良品鋪子的控股股東寧波漢意達成協議,以14.91億元的價格拿下良品鋪子29.99%股權。
7月21日,良品鋪子發布公告稱,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廣州輕工集團與良品鋪子控股股東寧波漢意的股權轉讓糾紛一案,涉案金額約為9.96億元。其中,長江國貿、廣州輕工集團分別為武漢、廣州的國資企業。
據了解,長江國貿、廣州輕工兩大國資企業都對良品鋪子的控股權產生了收購興趣。而良品鋪子控股股東寧波漢意為了化解自身債務問題,先和廣州輕工簽訂了轉讓股權的協議書,隨後又違約,將股權轉讓給了武漢長江國貿。
於是,一個控制權交接的故事,演變為一場「一股二賣」的鬧劇。
值得一提的是,良品鋪子最新發布的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歸母凈利潤為-0.75億元至-1.0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後的凈虧損更是多達1至1.3億元。
「一女二嫁」
與武漢長江國貿相比,廣州輕工和寧波漢意的接觸時間顯然更早。
根據現有資料,早在今年5月,寧波漢意和廣州輕工已經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雙方約定在廣州輕工對良品鋪子進行盡職調查后,受讓寧波漢意持有的7976.4萬股份。
不過,在5月28日完成盡職調查后,寧波漢意仍未和廣州輕工簽署股權交易合同。隨後,廣州輕工向寧波漢意發出《關於督促簽署交易協議的函》。
7月14日,由於遲遲未能推進交易,廣州輕工向法院起訴寧波漢意並申請財產保全。寧波漢意所持19.89%股份被全部凍結。
然而隨後,事情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7月17日,良品鋪子公告披露,寧波漢意計劃轉讓7223.99萬股股份給武漢長江國貿,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18.01%。
作為良品鋪子的第一大股東,寧波漢意持有股份為1.41億股。而此時,1.41億股中的7976.4萬股已經被廣州輕工凍結,這意味著剩餘股份數不足以完成上述交易。
根據早前公告,本次與武漢長江國貿的交易將分兩步進行:寧波漢意及一致行動人以12.42元/股價格向武漢長江國貿轉讓21%股份,套現10.46億元。隨後,良品鋪子第二大股東達永有限以12.42元/股向長江國貿轉讓8.99%股權,套現4.45億元。
達永有限背後為知名投資機構今日資本。資料顯示,今日資本在良品鋪子上市之前便進入股東序列,不過,自2023年以來,達永有限便開始了減持之路。截至今年6月,其持有良品鋪子的股權已由30%降至18.16%。如果此次轉讓完成,達永有限持有良品鋪子的股權將進一步降至9.17%。
交易完成後,武漢長江國貿將成為良品鋪子的第一大股東,面對「一股二賣」,廣州輕工一紙訴狀將良品鋪子的第一大股東寧波漢意告上法庭。
在起訴書中,廣州輕工集團提出了三點訴訟請求,包括要求寧波漢意履行協議條款,將持有的良品鋪子7976.40萬股份轉讓給廣州輕工;向廣州輕工支付協議規定的違約金500萬元;要求寧波漢意承擔案件費用。
「寧波漢意第一次簽的《協議書》屬於「預約協議」,廣州輕工無權要求繼續履行,只能要求賠償損失;第二次跟武漢長江國貿簽的協議是正式合同,應該履行,但股權被凍結可能影響履行。」一位律師這樣分析道。
不過,既然良品鋪子控股股東寧波漢意早在今年5月就達成一份股權轉讓協議,為何直到如今才對外披露公告?
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應當及時、準確地告知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擬發生的股權轉讓、資產重組或者其他重大事件,並配合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5月26日和27日,良品鋪子股價兩日累計上漲13%,而彼時食品飲料行業指數並無明顯波動。
7月10日,就在良品鋪子發布股權變動公告前,其股價再次異動,直接封漲停板,為此交易所還下發了監管函。
「改嫁」為哪般
廣州和武漢的兩家國資為何紛紛「看中」良品鋪子這家預告虧損的公司?寧波漢意又為何與廣州輕工違約,選擇武漢長江國貿?
根據廣州輕工集團的協議書,交易將以12.42元或前N個交易日均價乘以1.05,二者之間較低的價格進行收購;而武漢長江國貿則打算以12.34元/股的價格收購。
截至7月24日收盤時,良品鋪子的股價為13.09元/股。這意味著,無論是廣州輕工還是武漢長江國貿,收購價格都低於當前公開市場價。而武漢長江國貿開出的價碼比廣州輕工還要低一些。
因此,價格顯然不是寧波漢意「改嫁」武漢的理由。
根據天眼查,廣州輕工是廣州市屬國企,廣州市政府持股90%,廣東省財政廳持股10%。其中上市公司紅棉股份便是該企業的子公司。目前,廣州輕工集團旗下擁有555電池、浪奇洗衣液、雙魚牌乒乓球等一批老品牌。
最近,該企業提出了「力爭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時尚消費產業集團」的口號。這或許解釋了廣州輕工看上良品鋪子的原因。通過這場收購,廣州輕工可以完善在消費產業方面的布局。
相較之下,武漢長江國貿是2022年才組建的一家企業,且主要業務為現代物流、跨境電商、供應鏈管理等,涉及冷鏈、糧食、有色金屬、跨境電商。
良品鋪子在早前公告中表示:「武漢長江國貿在供應鏈綜合服務、現代倉儲物流、跨境通道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其母公司武漢金控擁有全金融牌照,能通過金融工具創新與供應鏈服務協同降低全鏈條運營成本。」
「引入國有資本股東,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增強公司品牌;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化解控股股東寧波漢意的自身債務風險。」良品鋪子表示。
「看中供應鏈,或許是良品鋪子大股東最後看中武漢長江國貿的原因,從而降低核心原料堅果等的成本。也可以降低物流費用。」一位投行人士分析稱。
此外,寧波漢意的資金問題也早有端倪。在2020年良品鋪子上市后不久,寧波漢意就質押了6.48%的公司股份,用於償還債務及個人消費。
良品鋪子「跌下神壇」
時間回到2020年2月,良品鋪子彼時以16.14元/股登陸A股市場。上市不到半年,良品鋪子股價便一路漲至78.66元,較發行價上漲了387%,市值一度衝破340億元。
然後,隨後的良品鋪子便一路下跌。五年之後,截至7月24日收盤,良品鋪子已經跌破發行價,股價僅13.09元,市值52.49億元,蒸發了八成多。
市值崩塌的背後,是其持續惡化的業績表現。
7月上旬,良品鋪子發布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扣非歸母凈虧損預計多達1.3億元。預虧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補助減少1900萬元。根據過往財報,2020-2024年,良品鋪子累計獲補超4.5億元政府補助。
良品鋪子的業績高峰是2022年。這一年,良品鋪子實現了94.4億元的營收。此後兩年營收便一路向下。2023年為80.46億,2024年為71.59億元。
對於收入下滑,良品鋪子解釋道:「2025年上半年,良品鋪子主動淘汰低效門店,門店數量減少導致銷售收入出現下降。另外,產品降價、SKU結構優化等因素也導致整體毛利率下滑。」
毛利率曾是良品鋪子備受投資人青睞的亮點。上市前的2019年,其毛利率為31.87%。然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其毛利率降至24.37%。
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產品售價的下調。隨著量販零食賽道興起,零食很忙、趙一鳴等品牌搶佔市場,良品鋪子不得不採取降價策略。
2023年11月,良品鋪子創始人楊紅春卸任董事長,楊銀芬接棒。楊銀芬是良品鋪子聯合創始人,歷任董事、副總、總經理、副董事長等職務。隨後,良品鋪子啟動了大規模降價。然而僅一年多后,2025年3月,楊銀芬因業績未達預期辭職,由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接任董事長。
2023到2025年也是良品鋪子利潤由正轉負的時間。財報顯示,良品鋪子凈利潤在2022年後開始三連降。其中2022年為3.35億元,2023年為1.8億元,2024年為-4610萬元。
長期以來,良品鋪子的產品供應依賴外包模式,這導致其難以對上游實行有效把控。與自建工廠的鹽津鋪子相比,後者2024年的毛利率為30.69%,比良品鋪子高了4.6個百分點。
此外,過去兩年,良品鋪子關店潮席捲全國,2024年良品鋪子關閉門店794家,2025年一季度再關123家,累計關店量達917家。
線上陣地同樣全面潰敗。2021年良品鋪子電商營收曾達48.5億元,而到2024年,線上收入萎縮至29.32億元。
在此情況下,良品鋪子卻頻頻大額分紅。
2020年至2022年期間,良品鋪子的分紅比例均在30%左右,累計分紅額為2.88億元。2023年,良品鋪子凈利潤同比下降46%,但分紅比例卻提升至50%,分紅額0.9億元。
2024年,良品鋪子陷入虧損,該公司卻繼續大額分紅,年度合計分紅近2億元。
分紅之下,良品鋪子手持貨幣資金持續下降。2023年末,其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18.67億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5.9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