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角力升溫 各國揭中國經濟脅迫與政治滲透行徑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多位美、澳高層前官員與台灣立委相繼警告,中國政府正藉由經濟與資訊戰手段重塑全球秩序,並呼籲建立對抗中國威脅的國際聯盟。
美國國會近期舉行多場聽證會,聚焦中國對民主國家的經濟脅迫,與對台灣的政治戰與跨國鎮壓行徑。
澳大利亞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美國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聽證會中指出,中國利用貿易與外交手段懲罰澳大利亞行使主權。
2020年,中國駐坎培拉大使館向媒體提供「14項不滿清單」,將澳大利亞行使主權、保障國安、言論自由、批評中國南海與香港政策等行為列為報復理由,進而對煤炭、大麥、牛肉等多項澳大利亞出口產品施加禁令。
莫里森表示:「中國的目的是借懲罰澳大利亞,對其他美國盟友發出警告。」他強調,澳大利亞在他的任期內選擇堅持立場,與盟友深化合作,包括啟動AUKUS安全聯盟,以及推動與印度、日本和美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他說:「中國的戰術雖已轉為『魅力攻勢』,但其戰略目標從未改變,就是削弱美國在印太的盟友網路,孤立美國,進而實現對台和平并吞。」
美國前駐日大使伊曼紐爾(Rahm Emanuel)指出,中國將經濟脅迫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工具,手法既直接又隱晦。他舉例,2010年中國因釣魚台爭議對日本切斷稀土出口;2012年南海對峙后封鎖菲律賓水果出口;2016年報復南韓部署薩德系統,動員民眾與企業杯葛韓貨;2021年立陶宛允許台灣設處后,則全面禁止雙邊貿易。
伊曼紐爾直言:「中國的訊息從未改變——服從,否則就讓你吃苦。」他主張建立一個具有經濟版「北約第五條款」的反脅迫聯盟,盟國若遭中國報復,其他成員應集體回應。他並讚揚澳大利亞堅定回應中國施壓的表現,是全球應效法的典範。
美國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眾議員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在發言中,直指中國的經濟脅迫不只是外交策略,而是中共統治模式的延伸,強調「這是一種對主權的系統性侵犯。」
此前,美國眾議院在周一通過《台灣衝突嚇阻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針對中共高層若對台動武,授權美國財政部凍結其在美資產並公開財務資訊。提案人共和黨眾議員麥克連(Lisa McClain)強調:「這項法案向中共發出明確且跨黨派的訊號:若對台灣發動戰爭,將面臨具體後果。」
她指出,台灣是美國重要的民主夥伴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關鍵角色,維持印太穩定對美國經濟與就業至關重要。該法案亦要求對中共高層直系家屬設限,防止透過親屬規避制裁。
在另一場由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舉辦的聽證會中,台灣民進黨立委范雲透過視訊發言指出,中共對台灣的滲透與脅迫持續升級,從軍事威脅、經濟報復,到資訊戰與恐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范雲說:「若敢抵抗中國,就得付出代價。」她舉例,2024年起訴的共諜案件達64件,為三年前的四倍,滲透範圍涵蓋軍方、政黨、國會與民間組織,甚至招募黑幫建立武裝內應網路。她並揭露,中共利用交流補助吸引台灣青年赴中,意圖洗腦、滲透價值觀。
她指出,中共更藉由操作聯合國2758號決議,阻擾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甚至藉此合理化武力犯台。
2024年,中共對台散布的假訊息多達220萬則,透過平面媒體、電視與TikTok等社群平台廣泛滲透。
除了中國對台灣的壓迫,議員也關注中國政府在美國的「跨國鎮壓」,除了日前引起關注的中共代理人在紐約運作中國「秘密警察站」,CECC共同主席、共和黨籍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也提到中國政府企圖影響美國選舉。
「習近平和中國共產黨永遠不會支持選舉,他們害怕自己的人民,我們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還是會來試圖影響美國選舉,這是不可接受的。」蘇利文說。
美國海軍退役少將、前海軍情報局局長史杜德曼(Mike Studeman)則建議,美國應設立一位具公信力的對中發言人,在白宮負責向民眾揭示中國與其他勢力的聯合戰略。他批評目前美國在戰略訊息傳播,與跨部門整合方面薄弱,難以有效應對中俄等國的聯合行動。
一連串聽證會與法案顯示,美國及其盟友正逐步從經濟、安全、外交等層面,全面反制中國企圖重塑國際秩序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