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竟威脅:中國買伊朗和俄羅斯石油,得談談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並不急於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但隨著兩國在下個月「關稅休戰」到期前進行磋商,談判「進展順利」。
然而,貝森特卻威脅稱,他打算將中國對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採購納入到談判討論範圍中。「我認為貿易形勢良好,」他補充說,特朗普政府更關心的是貿易協定的質量,而不是達成時間,「我認為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討論其他事情了。」
「不幸的是,中國是受制裁的伊朗石油和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因此,我們可以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貝森特聲稱道。香港《南華早報》7月22日報道稱,中國是俄羅斯和伊朗石油及能源產品的主要買家,貝森特的最新言論表明,中美談判的重點正從關稅轉向地緣政治以及中俄和中伊關係。
復旦大學教授辛強表示,中國不太可能允許美國將關稅以外的問題「安插」進談判。「北京可能會堅持貿易談判必須聚焦貿易,不能被其他問題『裹挾』。」他分析道。
當地時間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威脅放話稱,若在50天內無法達成俄烏和平協議,將對俄羅斯徵收100%關稅,並對部分國家實施所謂「二級制裁」,意圖懲罰俄羅斯石油買家,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
後來,多名美方官員們也宣稱,特朗普指的是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並非對俄羅斯商品徵收關稅。由於美俄貿易往來很少,因此「二級制裁」可能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而對中國和印度等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徵收關稅,才會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一周后,貝森特在接受採訪時再度揚言威脅稱,任何購買受制裁俄羅斯石油的國家都將被徵收高達100%的「二級關稅」,他同時還敦促歐洲也採取類似措施。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6月下旬以伊衝突激烈爆發以及美國介入斡旋停火之際,特朗普還突然曾以一種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方式扯上了中國。
當地時間6月24日,特朗普當天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這下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的石油了。希望未來他們也能從美國購買很多(石油),要是能促成這事兒的話,那將是我的榮幸。」
特朗普在這則帖文中展示的態度,明顯和美國長期制裁伊朗的立場不相符。後來,白宮方面很快對特朗普的發言進行了「找補」。路透社報道稱,有白宮高級官員對媒體解釋稱,特朗普其實想要表達的是,伊朗沒有真的封閉霍爾木茲海峽是顧忌到中國的利益,因為後者是伊朗石油的最大實際買家。
僅隔一天,特朗普在當地時間6月25日的北約峰會新聞發布會上再次表示,他不會阻止中國購買伊朗的石油。彭博社對此認為,特朗普態度的轉變發生在以色列和伊朗達成停火協議后不久,也正值美國與中國剛敲定新的貿易框架、從關稅戰中撤回之際,似乎是想對中國、對伊朗「拋出誘餌」,讓他們分別與美國進行談判。
《南華早報》稱,7月18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曾回應指出,中美應利用磋商機制,秉持平等態度,尊重彼此關切,努力實現互利共贏,推動中美經貿關係持續健康發展。
報道稱,隨著中美兩國的貿易爭端在今年4月和5月達到白熱化,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關稅上針鋒相對,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此後,中美在瑞士日內瓦和英國倫敦舉行了兩輪經貿會談,雙方互降關稅,達成了為期三個月的「休戰期」,同時也仍在繼續談判。
6月初,中美元首通話進一步穩定了兩國關係。而在本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吉隆坡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這也是兩人的首次會晤。
此前,針對有關俄烏衝突以及「二級制裁」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我們始終認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希望各方能為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進一步營造氛圍、積累條件,多做有益於勸和促談的事。」
針對中國採購伊朗石油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強調,中方一貫反對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美國應停止干擾破壞中伊正常商貿合作。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6月25日,在被問及特朗普「不阻止中國買伊朗石油」的表態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進一步回應稱,中國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採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