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緊張!近3000家泰企恐淪為中貨洗產地幫凶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泰國SBC銀行經濟智庫 (SCB EIC) 最新研究指出,泰國經濟正面臨令人擔憂的結構性轉變,近 3000 個泰國製造業面臨協助中貨洗產地以規避關稅的風險。
泰媒《NationThailand》21日報導,根據泰國SBC銀行經濟智庫最新研究報告,泰國經濟結構正在從生產國轉變為全球供應鏈的中轉站,來自中國的進口自2020年以來每年以10%的速度成長,高於GDP成長率及出口額成長率。
報告指出,這一成長導致泰國進口商品佔GDP的比重,在2024年達到53%,為12年來最高水平,並導致泰國連續第三年出現貿易逆差。這種結構性轉變明顯體現在中國已成為泰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目前佔泰國進口總額的4分之1以上。
報導說,近年來泰國進口額加速成長主要歸因3大因素,一是中國因經濟放緩,出口過剩產能,中國對泰國的出口額增速幾乎是全球平均的4倍。其次是跨境電商平台蓬勃發展,越來越受到泰國消費者歡迎。雖然這刺激消費品的進口,但這些線上業務產生的收入往往無法完全迴流到泰國經濟。
第三則是進口比重較高的企業正在崛起,涵蓋建築、餐飲、服務業和製造業(例如電子、鋼鐵和塑膠),除了為泰國經濟創造低附加價值外,其中一些企業在泰國投資可能是為了規避西方國家的關稅,因此其業務主要集中在進口貨物后再進行組裝,然後再出口到第三國。
SCB EIC 的分析表明,進口商品正取代泰國國內生產的商品,泰國的主要產業,包括鋼鐵、塑膠和汽車,也越來越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導致國內製造業衰退。
令人擔憂的是,有跡象表明,泰國近 3000 家製造業可能主要以「買賣」的形式運營,其中一些企業可能從事涉及虛假陳述產品原產地,面臨協助中貨洗產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