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面臨美中雙重貿易戰威脅 如何應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隨著美國川普談論進一步提高關稅,與北京的衝突日益加劇。歐盟委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於7月18日從華盛頓返回,未報告談判取得任何重大進展。而面對中國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態度,歐洲人能對於7月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抱期望嗎?
法國« 世界報 »發自布魯塞爾辦公室的分析文章指出,在與美國與中國的兩場潛在貿易戰之間,歐盟正艱難地尋找前進的道路。一方面,是來自川普領導下的美國要徵收天文數字般的新關稅的威脅。另一方面,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正在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同時變得更加咄咄逼人。
自川普重返白宮以來,他已將汽車關稅提高了25%,鋼鐵和鋁關稅提高了50%。還對一系列產品徵收了10%的附加稅,如果未能達成協議,附加稅可能在8月1日升至30%。另外川普還警告稱,他可能會特別針對藥品開刀。
歐盟貿易專員馬羅斯·塞夫喬維奇於7月18日星期五從華盛頓空手返回,這也意味著目前代表27個成員國進行談判的歐盟委員會尚未獲得任何讓步。究其原因,雅克·德洛爾研究所研究員埃爾維爾·法布里認為「川普並非尋求達成協議,他尚未亮出底牌想要的是瓦解歐洲的數字和衛生法規。」
歐盟有對策嗎?
« 世界報 »分析認為,當歐盟貿易專員塞夫喬維奇先生跨越大西洋時,面對的對話者並不一定了解川普先生的意圖,而且他們也不是決策者。歐盟委員會則執著於維護歐洲團結,這使其迄今為止拒絕與華盛頓進行力量較量。在歐洲東部,人們不惜一切代價地渴望獲得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支持以及美國對歐洲防務的貢獻。在占歐盟跨大西洋出口近三分之二的德國、義大利和愛爾蘭,人們擔心爆發貿易戰。
歐盟尚未採取任何報復措施。但還是有三套對應方案,第一套反制措施是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徵收附加稅,已經準備就緒,但在考慮將其生效日期推遲至年底后,歐盟最終將其定在8月6日。第二套價值720億歐元反制措施已制定完畢,但歐盟執委會尚未提交成員國批准。
第三項方案將允許歐盟終止與美國公司的公共採購合同、控制其跨大西洋出口或對數字巨頭徵稅,布魯塞爾尚未將其提交給二十七國。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可能會重申「所有選項都在考慮範圍內」,但她傾向於達成一項協議,即使該協議是不對稱的。
一切取決於德國
相對孤立的法國正在推動更有力的談判。法國負責對外貿易的部長級代表洛朗·聖-馬丁於7月14日宣布,「我們需要改變策略,」以便「將歐盟的應對能力擺到桌面上」。但一位接近愛麗舍宮的消息人士堅稱「一切都取決於德國。」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將於7月23日(周三)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茨先生會面。周五,在歐盟各國大使與貿易專員的會晤中,德國代表表現出了轉變的跡象。柏林方面不再反對使用反脅迫手段。一位歐洲外交官表示:「各方已就加速推進第三套方案達成共識。 」
中國市場准入壁壘增加
« 世界報 »報道繼續指出,在中國問題上,歐盟委員會迄今也未取得任何成果,定於7月24日星期四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也不太可能改變這一局面。然而,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壁壘正在不斷增加,歐洲貿易逆差也在飆升,2024年達到3050億歐元。
美國市場的關閉不太可能帶來任何幫助。歐洲人擔心中國過剩產能會傾銷到他們的土地上。在此背景下,歐盟委員會正越來越多地使用貿易防禦手段來對抗北京。歐盟委員會正在加大調查力度,並且不顧柏林方面的意願,大幅提高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
成員國利益分歧
但中國正在反擊,瞄準的目標是歐洲的白蘭地和醫療器械,通知繼續威脅停止向歐洲供應其依賴的產品。比如,自4月以來,中國一直在限制稀土出口,這引起了歐洲工業界的極大擔憂,首先是汽車製造商。一位歐洲官員表示: 「這種情況難以維持,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歐盟將捍衛其利益。 」
« 世界報 »記者感慨地說,美國、中國都是歐盟正面臨的困境,如果不想成為世界兩大強國持續對抗的無助受害者,就必須找到出路。但在這兩種情況下,制定戰略都更加困難,因為成員國的利益存在分歧,而且事關重大,遠不止貿易。
川普希望歐洲人站在他一邊對抗北京,而一些注重其出口的成員國,首先是德國,不願聽到這樣的結果。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的攻勢可能會讓歐盟與中國走得更近。雅克·德洛爾研究所研究員埃爾維爾·法布里指出,「歐洲真正的結構性挑戰是中國,川普的威脅可能會分散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注意力擔心。
文章最後指出,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北京和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歐盟的行動。法國外交部長讓-諾埃爾·巴羅7月17日警告稱:「如果我們今天接受對歐盟徵收關稅,袖手旁觀,任由風暴過去,那麼明天就會是中國,然後又是美國,再次捲土重來徵收關稅。」
中歐峰會將於7月24日星期四在北京舉行,會有什麼進展嗎,從目前看,歐洲人也未抱太大期望。
法國周刊《快報》網站周四(7月17日)登出專欄作者Cécile Maisonneuve的文章指出,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正陷入危機,這對歐洲的工業主權構成威脅。這篇專文認為,歐中峰會,註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