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殺妻,明碼標價的婚戀觀正毀了中產家庭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深感背叛,並懷疑陳與蔣某關係越界,在陳手機里安裝了追蹤器,夫妻爭執不斷。
與此同時,陳也對妻子心懷不滿,曾表示她「掙得不如朋友妻子多」。蔣某後來告訴警方,陳有意離婚並提出複合,但她拒絕了。
2024年1月15日晚,兩人與友人共進晚餐時,陳表現出明顯焦慮,稱工作不順、可能會被裁員;於提出分手。
凌晨一點左右,慘案發生。警方接到報警趕到現場后將陳逮捕。案件由此進入司法程序。
多位證人交叉驗證證實,陳與前女友長期保持聯繫,雖不存在明確婚外情證據,但互動已越界。被害人於察覺后感受到背叛,夫妻之間因此頻繁爭吵、婚姻關係逐漸走向破裂,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自從這位「前女友」被挖出后,網上對其口誅筆伐者不在少數。
也有人認為,陳和蔣之間的感情根本不能稱作「愛情」,只是兩個病態人格的權力之爭。
還有網友認為,陳和於的婚姻並不門當戶對,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陳家條件優渥、父親身居體制內要職;而妻子於家家境普通,雖然於是高考省狀元,和陳一樣進入清華、留美名校、進入科技大公司,但陳的官本位「下娶」思想作祟,根本無法平視自己的妻子。
陳甚至在婚姻中三番五次表示,妻子工作和收入不如前女友好。走到這一步,陳的父母和家庭教育無疑要承擔很大責任。
陳與於的婚姻,讓我想起了那些在華人家長群里流行藤校相親群。
從最早的大廠群、985群,到北上廣深有房群,直至如今的「哈耶普斯麻T5相親群」,無不透露出東亞文化在擇偶觀上的高度功利與標籤化傾向。
學歷、收入、戶口、房產,甚至父母職業,都成了愛情的入場券。
在這場由「門當戶對」主導的算計中,感情成了次要,甚至多余變數。父母教會了孩子如何考進名校、如何贏在起跑線,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經營一段關係、如何真誠去愛。
當愛與被愛都被簡化為履歷和資產的比拼時,婚姻便不再是兩顆心的契合,只變成了一場交易、父母口中的——保險。
T5(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5所高校)相親群的雛形是MIT相親群,後來發展成T5,之後隊伍又壯大到T20名校相親群。
加入相親群有很高的要求:本科必須是藤校、加上最著名的幾所理工校高校、以及醫學院。
如果是次一等理工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要求排名TOP 23的高校),也能入群,但需要兩個推薦人。剩下的學校禁止入內,有推薦人也不行。
曾經「受邀」加入過這個群的家長反映,在T5這類相親群里,會有專門的義工去收集父母打包好的孩子的照片、履歷、數據等信息,進行匹配;也有父母直接在群里公開代娃相親、擇偶的。
T5相親群與曾經紅極一時的985相親局如出一轍。
這個平台最早只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個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被窮盡」,才將範圍擴大到其他985名校。
在群里,鄙視鏈也漸漸產生了:清華北大的徵婚者「瞧不起」其他985高校畢業生、其他985高校的徵婚者「瞧不起」211畢業的人;哪怕同為清華碩士,也要再Battle下本科學歷,這還不包括海外學歷……
作為父母,我多少能理解一二家長們組建「高端」相親群的良苦用心:
斥巨資、歷盡千辛萬苦把孩子推進藤校,必須在孩子的另一件人生大事上也把好關,謹防自家的娃不慎搞來一場1+1
無論是父母以過來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規勸,還是社交平台上鋪天蓋地講述的那些關於「下嫁」或「下娶」后不幸婚姻的故事,其共同指向都是一個潛台詞:不對等的婚姻,終將以痛苦收場。
這些聲音看似是在「提醒」,實則是在給孩子們加固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愛情無法抵禦現實,而婚姻,歸根到底,是一場關於匹配的精算。
即便沒有父母直接插手,那套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植入下一代心中。
從孩子們走出象牙塔、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關於感情與婚姻的盤算便從他們身處的圈子裡已悄然啟動。
陳和於這對夫妻,除了「清華」這一標籤外,另一個引人關注的頭銜便是「灣區雙碼」(伴侶、夫妻二人均在科技大廠工作,意味著家庭收入豐厚)。
在這個圈子裡,灣區碼工們也有自己的婚戀「潛規則」。
首先,大家也喜歡「組群」找內部的。
脫單小分隊、相親群、單身群、交友群,雖然叫法不同,但初衷一致——希望找到另一半。在「同溫層」里,衡量和計算會自動啟動。多從外貌、工作/家境、情緒價值三方面進行衡量。
(@小紅書矽谷段譽)
如果組群不能解決,那就「搬運」——美國灣區(主要指舊金山灣區、矽谷)工作的華人單身男女,尤其是男性,因當地擇偶困難而回國結婚,把配偶「搬運」到美國。
其實,只要是情投意合,從國內結婚一起來美國生活沒什麼,但「搬運」在灣區也成了一項交易:用男方(多數搬運的是男方)在美國的資源來置換女方的青春和貌美,同時還要想盡一切辦法做好背調、前婚前協議、規劃女方的婚後生活等。目的是,防止女方在得到資源后跑路。
雖然,在社交平台上「徵婚」的碼工們都展示出「自身條件不錯但不太在乎另一半背景」的豁達態度。
比如自己年薪40萬美金、但不看對方年薪,只要有自己熱愛的事業或興趣就好。
甚至對方有沒有工作都無所謂,只要三觀正、情緒穩定、有孝心、願意結婚的異性即可。
可事實是,在灣區這個高學歷、高薪的「人傑地靈」之地,愛情反而是稀缺品,感情和婚戀不可避免會被「算計」。
一方面,這裡的圈子文化使然。
灣區科技精英的聚集地,生活節奏人均開了加速器。白天在公司內卷,晚上去健身、寫代碼、搞副業,周末還要發展一下自己的副業或者小愛好,人人都在「優化人生」、效率至上。
談戀愛成了性價比最低的「投資項目」——沒時間、沒精力,還容易心累,ROI太低,並不是人人都想來湊熱鬧。
另一方面,灣區的生活壓力也讓感情無處安放。
高房價、高房租,通勤時間長,職場文化逼人,人人都活在高壓鍋里,尤其是這兩年科技大廠裁員潮不斷,壓力陡增,「門當戶對」必然成為擇偶的門檻。
而偏偏圈子又小、熟人社交多、新人難接觸,且科技行業又自帶單身屬性——性別比例失衡,工程師們加班成常態,社交時間被壓縮到極致,想要門當戶對的脫單難上加難。
快節奏的生活沒空談情說愛,高成本和通勤讓約會更難,職場高壓和單身文化抬高了門檻,精英心態和性別失衡,尤其是這些人在美奮鬥多年,身上帶著「精英光環」,深知一份工作、一張綠卡、一套房產的分量。
結果,當這些有形的資產撞上感情時,往往會變成對另一半的精打細算——擔心感情會讓身家縮水、貶值,甚至破產,於是擇偶變得越來越複雜。
難怪常言「灣區難有真愛!」
從分類細緻的各種相親群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華人父母在孩子婚戀問題上的焦慮和控制遠遠超出了「關心」的範疇。
一方面,他們常常把婚姻當成「第二場高考」:學歷、收入、家庭背景樣樣要匹配,「強強聯合」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又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來談戀愛,總想著幫忙物色、替他們篩選「優質資源」。在孩子本該自主、成熟的人生里父母還在進行「項目管理」。
這背後,是一種深植多年的觀念:婚姻是社會地位的延續,是保住「體面」的保障。
但也正是這種觀念,讓很多年輕人從小在「你只要讀好書,其他我來搞定」的教育里長大,情緒表達、人際互動、親密關係的能力卻從未被好好培養。
在這種觀念里,久而久之,孩子長大后必然會將談戀愛看成是「兼顧理性與情感」的任務清單:要不拖累自己、要經濟匹配、要合適、要穩定、還不能發展得太快太慢。
感情成了帶著KPI的面試流程,每一步都算著成本、算著回報。
這些相親群、精算條件匹配的背後,是父母對情感教育的忽略、對婚姻的功利化理解,以及對孩子人生的過度操控。
它暴露出的,並不是年輕人不願意愛,而是「不會愛」的結果。
而陳和於的婚姻慘劇恰恰向我們證實了,在「學霸」「高知」「精英」「高薪」這些匹配的標籤下,婚姻的悲慘不是來自不對等、而是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席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遇人不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