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半數城市人口下滑,這是什麼信號?

京港台:2025-7-13 01:35| 來源:智谷趨勢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超半數城市人口下滑,這是什麼信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根據城市財經的統計,去年中國337個城市中,有173座城市常住人口出現下降,7座持平,123座增加,另有34座未公布數據。

  在已公布數據的城市中,人口減少的比例高達57.1%,超過半數。即便將未公布的34座城市全部視為增長,也至少有51.3%的城市人口在流失。

  這一趨勢,正在持續加劇。

  回看過去三年的數據,可以發現:

  2021年,公布的287座城市中有139座人口下降,佔比48.4%;

  2022年,公布的268座城市中有143座人口下降,佔比53.4%;

  2023年,公布的270座城市中有157座人口下降,佔比58.1%。

  在全國範圍的人口負增長大環境下,城市人口流失不可避免。

  去年全國常住人口減少139萬人,這是自2022年人口首次下降以來,中國已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

  那麼,哪些城市人口還在逆勢增長?又有哪些在不斷流失?

  最讓人意外的是,去年人口增量冠軍,並非常規「金字塔」尖端的廣深杭等東部強市,而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中西部省會——貴陽。

  作為貴州省會,貴陽GDP僅約5000多億元,尚未邁入萬億俱樂部,排名全國50名開外。但這座「普通」城市已連續四年實現超過10萬人的年增量。

  相比之下,現有人口600多萬的貴陽,增量成績令人側目:規模不足深圳的1/3、成都的30%、重慶的1/5,卻穩居各地前列。

  這並非中西部省會首次逆襲東部強市。

  自2021年以來,人口增量榜首便一直由中西部省會摘得:2021年武漢、2022年長沙、2023年合肥。

  回顧近三年增量前十城市,中西部城市表現同樣搶眼,分別佔據七、八、六席;2024年,七座增量超10萬的城市中,四座位於中西部。

  這種「逆向流動」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孔雀東南飛」格局。

  轉變的出現與國家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密不可分。

  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引領下,高鐵、高速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國內大循環」、「國家戰略腹地」等新理念又加速了產業轉移,中西部正成為新的承接地。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2024年全國20多個GDP萬億城市,中西部已佔三分之一;18座千萬人口大城市中,省會城市佔9座,其中7座在中西部。

  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地區正面臨製造業成本上升、產業轉移等挑戰,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導致近年來出現明顯的「東南沿海-中西部省會」人口迴流現象。

  最為典型的是2022年一線城市的人口變化。2022年,四大一線城市均出現人口負增長,合計減少27.5萬人。今年,北京和上海依然負增長,合計減少9.79萬人。

  這些變化表明,中西部省會的吸引力正持續攀升。

  中西部省會崛起,離不開「強省會」戰略的助推。

  去年七座增量超10萬城市中,唯深圳非省會,其餘六座均為省會城市。

  梳理各省數據發現,在多數人口減少的省份中,省會人口卻持續增長。

  比如,山東去年常住人口減少42.8萬,降幅全國居首,可省會濟南人口增長7.8萬;河南常住人口減少30萬,降幅全國第三,而省會鄭州人口逆勢增長7.8萬。

  此外,貴陽對貴州、南昌對江西、長沙對湖南、武漢對湖北等,皆是如此。

  省會人口高增長與全省人口負增長形成鮮明反差,清晰展現出:省會城市正成為中西部省份人口的 「蓄水池」 與 「護城河」 。

  它們肩負雙重使命,對內留存本省人口,對外代表全省參與人才爭奪。這是中西部省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選擇。

  市場經濟里,人才流動遵循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對多數人而言,若不在家鄉考編考公,往往會選擇到高工資城市打工。要是家門口缺少能挑大樑的核心城市,全省青年勞動力極有可能被其他地區 「虹吸」。

  河北、安徽、江西等都是典型案例,自身產業薄弱又緊鄰經濟強省,大量人才被周邊省份瓜分。

  在此背景下,中西部省份紛紛布局 「強省會」 戰略。成都、長沙、石家莊、貴陽、太原、南寧、武漢、鄭州、昆明等城市,均已提出 「強省會」 或中心城市建設戰略。

  中西部省份寄希望於集中手上的有限資源,優先打造一個「能打」的頭部城市,與東南沿海地區來打擂台。

  而從實際成效看,「強省會」戰略在當前頗為成功,在人口整體減少的大環境中,中西部省份借省會力量,正逐步實現 「人口迴流」 。

  集聚發展是現代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

  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產活動被全球陸地面積的1.5%所囊括;在中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以5.15%的土地面積吸納了30%的人口,貢獻了41.3%的經濟總量。

  但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的很多省份無論是面積、人口還是經濟總量,都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甚至是大國。

  這為各省通過「強省會」戰略打造中心城市和新城市群提供了可能。

  四川成都便是「強省會」的典型案例。

  作為幅員遼闊但人口分布不均、且在改革開放中屬於內陸后發地區的省份,四川曾長期面臨勞動力外流困境,一度成為全國知名的 「勞務輸出大省」。

  而自率先推行 「強省會」 戰略以來,成都已躋身全國十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及新一線城市行列,常住人口突破兩千萬,成為區域經濟的核心引擎。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直轄市的發展困境:曾憑藉先發優勢輻射周邊,如今在區域經濟均衡化趨勢下,吸引力逐漸減弱。

  今年數據顯示,四大直轄市中天津人口持平,其餘三市均出現負增長,前景不甚樂觀。

  然而,「強省會」並非萬能,其負面效應同樣突出。

  省會在「虹吸效應」的加持下加劇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省內其他城市的人大量進入到省會就業,導致其他城市缺乏人才,沒有崗位,也形成不了產業。

  產業不行,經濟發展不起來又會導致更多人背井離鄉,而省會城市的規模有限,就必然會導致人口繼續向省外跑。

  從各省市統計局數據看:

  河北去年減少了15萬人,11個城市中6個城市減少,佔比54.5%。

  山西去年減少了20.03萬人,11個城市中10個城市減少,佔比90.9%。

  內蒙古去年減少了8萬人,9個城市中7個城市減少,佔比58.3%。

  貴州去年減少了5萬人,9個城市中人口減少的有5個,佔比55.6%。

  江西去年減少了13萬人,11個城市中9個城市減少,佔比81.8%。

  河南去年減少了30萬人,17個城市中15個減少,佔比83.3%。

  湖南去年減少了29萬人,14個城市有13個城市減少,佔比92.9%。

  廣西去年減少了14萬人,9個公布的城市中8個減少,佔比88.9%。

  可見,中西部省會的增量遠遠不足以彌補全省的人口流失。而深層原因在於:中西部省份普遍缺乏副省級城市作為區域支點,難以擴大 「人口迴流」 的覆蓋面。

  這就造成一種矛盾局面 —— 一方面是中西部省會成為人口競爭的局部贏家,另一方面是省內其他城市卻陷入發展頹勢,人口不斷持續流失。

  因此,儘管中西部省會在全國排名中異軍突起,但若將視野放大到省域層面,真正「人口增量贏家」仍是廣東、浙江等東南強省。

  未來,中西部省份若能在省內培育出具備競爭力的副省級城市,或可扭轉 「人口流失」 困局;若仍依賴單一省會支撐,則全省人口持續外流的趨勢恐難根本改變。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6: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