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公里時速超導電動磁浮列車亮相:全自動駕駛

京港台:2025-7-11 08:58| 來源:澎湃新聞 | 評論( 23 )  | 我來說幾句

600公里時速超導電動磁浮列車亮相:全自動駕駛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時速600公里的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項目目前進展順利,第一階段的工程樣車已於2024年7月圓滿完成研製。」7月9日,在國家鐵道試驗中心現場,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高級工程師邵南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7月8日至10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覽會在北京舉行,分別在國家會議中心展區與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展區同步開展。其中,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室外展區堪稱「硬核」看點——常導高速磁浮車、超導高速磁浮車及常導中低速磁浮車實車集體亮相。其中,中車長客首次亮相了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

  

  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在國家鐵道實驗中心現場展示

  據了解,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主要利用車載超導磁體與軌道線圈間的電磁感應實現磁浮運行,最高設計速度為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磁浮懸浮導向間隙大、提速空間廣,具有高效、安全、節能環保、智能舒適的特點,可有效填補高鐵和飛機之間的速度空白,提高出行效率,改善出行體驗。

  此前一位不願具名的磁懸浮專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交通運輸工具商業運營首先必須要過安全關。按照規定,高速磁懸浮技術還要走安全評估審批等系列流程,其中每一台系統設備都要進行型式試驗和認證、安全評估和認證等工作。例如,列車跑到最高速度600公里/小時,意味著比飛機離開地面的速度高很多,因此安全評估需要從材料、系統結構設計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和嚴格認定,才能夠達到投入使用的基本要求。

  談及運營定位,邵南表示,超導電動磁浮列車定位為幹線跨省大城市之間的點對點交通工具,將其作為現有網路的補充實行點到點運輸,「有望在2000公里以內填補高鐵與航空之間的速度空白,是對旅客出行產生重要影響的交通工具。我們希望它既具備軌道交通的時效性和安全性,又能在2000公里以內呈現接近航空的達速體驗。」

  

  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在國家鐵道實驗中心現場展示

  據悉,該時速的列車,未來若投入商業運營,京滬行程有望壓縮至2.5至3小時。

  此前也有多位城市規劃以及磁浮專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從商業價值或未來應用來看,高速磁懸浮線路更適合應用在一些規模較大、有較多高端客流的都市群之間。從能源消耗方面看,距離較長,綜合效益和優勢會更加明顯,否則,短距離磁懸浮線路將頻繁啟動、制動,難以發揮磁懸浮技術優勢,乘客體驗也未必好。不過,高速磁懸浮線路若只為北上廣服務,客流會遠遠不夠,例如像京滬高鐵,約2/3的客流是跨線客流,即上下車不集中在京滬兩地,而未來票價應該是要高於高鐵,因此在安全性保障的基礎上,距離商業化運營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在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的核心性能方面,邵南向記者介紹,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的核心在於車載高溫超導磁體——其超導磁極可產生超過5 T的強大磁場,為列車提供可靠牽引力。全車還配備了低溫恆溫器和低溫製冷機組,確保超導系統在極端條件下穩定運行。

  

  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在國家鐵道實驗中心現場展示

  此外,車體外殼採用高強度鋁合金與碳纖維複合材料,流線型車頭大幅降低氣動阻力,懸浮架兼容「雙模式」低速走行與高速懸浮需求。系統達到GoA4級無人駕駛標準,集成5G通信與AI監控,並部署多重冗餘與電磁防護,兼顧高效運行、安全可靠與智能舒適。

  「這款車型具備全自動駕駛功能。在長大幹線中應用全自動駕駛技術,需整合5G通信、AI視頻採集、聲感測等多種技術,並在沿線部署各類感測器,這無疑是對最新科技的綜合應用。」邵南進一步指出,在材料應用方面,低溫超導材料自上世紀70年代起步,高溫超導材料則始於上世紀90年代,這類新材料的應用,不僅具有重要意義,還蘊含著較高的科技含量。

  

  時速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在國家鐵道實驗中心現場展示

  此外,邵南還表示,「我們團隊已獨立完成了從材料、線圈到低溫恆溫器、製冷系統設備等全鏈條設計。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聯合國內高校及高科技院所共同攻關,主動牽頭聯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進技術落地與產業完善。若該車型未來實現規模化應用,將對軌道交通產業鏈上下游、超導產業及其他高科技領域產生強大的拉動作用,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國鐵集團方面表示,磁浮車的集中展出,不僅是中國磁浮技術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的實力見證,更彰顯了我國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全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隨著技術的迭代與優化,磁浮車有望在未來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8: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