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血鉛事件,媒體缺位,為什麼官方通報沒人信?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關於甘肅天水幼兒園那233個血鉛超標的孩子,一份官方通報,將罪魁禍首指向了幼兒園的廚子和一罐「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
案件破了,壞人抓了,通報寫得邏輯閉環,證據確鑿。
按理說,這事兒就該翻篇了,家長們拿到賠償,孩子們接受治療,全國人民的目光轉向下一個熱點。
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份本該「一錘定音」的通報,非但沒有平息輿論,反而像往滾油里潑了一瓢冷水,瞬間炸開了鍋。這幾天,質疑聲從四面八方湧來。
一份旨在為事件定論、以正視聽的官方通報,為何最終卻成了引爆新一輪信任危機的導火索?
我想,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刑事案件,而是一個經典的傳播事故。
它暴露了一個我們不願承認,卻又日益嚴峻的現實:在某些時候,由於某些專業的原因,官方通報正在失去它最重要的資產——信任。
我們先不說天水這事兒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就單看那份通報的寫法,它就犯了一個傳播上的大忌:它試圖用一個完美的句號,去終結一個巨大的問號。
公眾最大的疑惑是什麼?是鉛污染。大家憑著生活常識和百度來的知識,都知道這玩意兒大概率和工業脫不了干係。
尤其是當網友們扒出,幼兒園周圍就有冶鍊作坊,而且當地還有污染「前科」時,所有人的心裡都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結果通報來了,對這個最大的問號視而不見,反而遞過來一個聞所未聞的答案:廚子用顏料做發糕。
這個結論太離奇、太反常識,以至於它看起來不太像一個「真相」。
當發布者對公眾最關心的問題避而不談,卻給出一個技術上無懈可擊、但情理上難以置信的解釋時,公眾的第一反應不是「原來如此」,而是「你想隱瞞什麼?」
信任的裂痕,就從這裡開始了。
而真正讓這道裂痕變成萬丈深淵的,是另一個關鍵角色的缺席——媒體。
昨天李海鵬有句話說得很扎心,擱在十幾年前,這種事一出,當地的小賓館里早就住滿了全國各地的記者。他們會用腳去丈量事實,用錄音筆去記錄各方說法。
他們會去採訪被抓的廚師家屬,會去網購那款顏料做實驗,會去周邊工廠門口蹲點,會拿著樣本送去第三方機構檢測。
官方通報會是他們調查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那時候,我們對一個事件的認知,是由多方信息共同塑造的。官方有官方的說法,記者有記者的調查,專家有專家的分析,甚至還有「無良媒體」在旁邊添亂。
整個輿論場是嘈雜的,混亂的,但正是這種嘈雜,構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監督和平衡。
官方通報的可信度,恰恰需要這些「麻煩製造者」去反覆敲打、驗證,最終才能被公眾所接受。
但今天,這個生態變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件里,我們看到了媒體的集體缺席。那些曾經的「麻煩製造者」們,要麼正在直播帶貨,要麼正在MCN機構里研究如何用三秒抓住用戶的眼球。不是記者們沒有理想了,而是支撐他們奔赴現場的整個傳統媒體行業,正在泥潭裡苦苦掙扎。
深度調查的成本和風險,遠遠高於發一個搞笑視頻和標題黨的投資回報率。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奇特的傳播景觀:信息發布的渠道高度統一,但信任卻日益碎片化。
沒有了在場的記者,官方通報就成了唯一的信源。它不再需要面對媒體發布會上那些刁鑽刻薄的提問,也不用擔心第二天報紙上會出現一篇跟自己唱反調的深度調查。它只需要把一份寫好的稿子,通過各個渠道發出去,理論上,就能完成一次完美的輿論引導。
但發布者們似乎忘了一件事:輿論場里的「第三方」雖然消失了,但公眾的腦子還在,他們的常識和判斷力還在。
當唯一的信源開始講述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時,公眾能怎麼辦?他們只能變成「民間福爾摩斯」,在評論區里當判官,在社交媒體上互相投喂來路不明的「內幕消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那些被刻意留白的事實。
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媒體的缺位,並沒有讓真相變得更清晰,反而讓社會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的泥潭。
官方說什麼,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不信」;大家相信的「真相」,又往往只是沒有經過驗證的流言。
從成都四十九中事件、「鼠頭鴨脖」事件,到這次的天水血鉛事件,我們一次又一次目睹這種信任的透支。每一次,官方都以為自己發布的是句號,但每一次,都變成了公眾心中一個新的問號。
所以,別再問為什麼沒人信通報了。
當整個輿論場里,再也找不到一個願意去現場較真的「裁判」時,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公眾,去無條件相信那個唯一的運動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