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談稱呼與風氣:「同志」稱呼應重歸主流

京港台:2025-7-9 23:24| 來源:人民日報 | 評論( 23 )  | 我來說幾句

人民日報談稱呼與風氣:「同志」稱呼應重歸主流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7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題為《稱呼與風氣(金台隨感)》的文章。

  全文如下:

  稱呼,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曾幾何時,招呼人無須刻意措辭,一聲「同志」便可,聽者坦然、舒泰。後來,經濟發展、文化多元,稱呼也花樣百出,「先生」「小姐」「老闆」滿天飛,開初尚覺新鮮,久之不免膩味,尤其是「小姐」這一稱呼,常給人輕薄之感。如今,「小姐」似乎被「美女」取代,後者也逐漸失掉了讚美之意,變成了泛稱。

  稱呼自有其潮流,隨時代而動。

  譬如「同志」,在民風淳樸的年頭,人們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里,都講究人人平等,因而「同志」這種一視同仁的稱呼也被長久使用,且「同志」也有志同道合之感。再如「師傅」,使用的時間也不短,於我個人而言倍覺親切。我年輕時在機務段當過3年機車鉗工學徒工,滿師后又獨立幹了一年左右車輛修理活計。當時,早我幾天入行的師兄師姐,我見了一律都得叫「師傅」。在技術為先的機車維修一線,學藝是頭等大事,稱呼關乎傳道授業的禮儀,自然馬虎不得。「師傅」之謂,是對有一技之長勞動者的尊稱,也是對德厚者的敬重。幾十年之後,雖然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已遠去,但是這聲「師傅」,我沿用至今。我想,只要對方形容不輕慢,精神不委瑣,不論老少,皆可尊稱一聲「師傅」。

  而另一個耳熟能詳的稱呼——「老師」,則有些叫濫了。為人師表者本應必備的德與能不具備,叫與被叫,卻一方習以為常,一方心安理得。「老師」和「先生」,作為稱謂,我認為還是應該有門檻的,否則難免有言語賄賂之嫌。此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稱兄道弟者,此遺風或許是為了突出江湖義氣吧。

  雖然稱呼各種各樣,但人們心中還是有桿秤。譬如遇事找警察,這時人們一般定要叫一聲「同志」,不會唐突稱什麼「帥哥」「美女」。

  由此而知,情急之下,人們的基本共識還在:矯情使人尷尬,虛假令人討厭,唯有實在、得體才受歡迎。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雜文,議論體制內的稱呼問題。

  稱呼問題並不是一個小問題。有的官員嫌稱呼真實職位不夠威風,見風使舵者便投其所好,「頭兒」「老大」「老闆」叫得脆響。旁人冷不丁聞之,還以為是到了哪個公司或者哪個商場呢!叫者或是隨口,或是別有用心,被叫者則欣然接受,就像抽煙上癮,漸漸地就難以戒掉。

  其危害性初時不明顯,久之則會滋生居高臨下的畸形心態,什麼「公僕」,什麼「為人民服務」,都逐漸忘卻,取而代之的,許是剛愎自用,甚或胡作非為。你瞧,稱呼中糖衣炮彈的威力,不可不防呀!

  有關稱呼,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件事。那是我原先插過隊的地方,一位在公社工作近十載的幹部將調往別處,鄉里有位擅長詞章的田舍翁,代表鄉親作詩送別。這位幹部曾任公社黨委秘書,自排官氣、平易近人,與群眾同甘共苦,且為人公正廉潔,為大夥兒辦了不少實事好事。鄉親們平日只稱一聲「陳秘書」,樸實、直白。陳秘書離任之日鄉親賦句贈別,足見尋常稱呼才包含深厚的情感,稱呼越是直白,感情越是親近。

  稱呼既關乎交往中的禮儀,也關涉社會風氣的誠實或輕浮。

  近年來有不少聲音呼籲「同志」稱呼重歸主流,這也是社會風氣重歸淳樸的表現

  我舉雙手歡迎。稱呼中的真情實感,值得追求、頌揚。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9: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