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逃回」上海 華人親曝:生活差異太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國與中國的文化背景大相逕庭,到當地生活將是一大挑戰。《世界日報》近日發文稱,一位小紅書用戶近日分享自己「從美國逃回上海」的真實生活體驗,在短短兩個月內深感兩地生活模式的巨大差異。
據世界日報報道稱,這位小紅書用戶首先坦言,上海的節奏快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但也帶來某種踏實感。特別是教育環境,她指出「上海媽媽們的『雞娃』強度遠超灣區,補習班、學區房與國際學校話題從未間斷。」相較美國更重視興趣與自由的「散養式」教育,上海的教育競爭更為直接與高壓,家長們的焦慮也更加明顯。
但令她最驚訝的,還是上海無與倫比的城市便利性,如24小時便利店、關東煮宵夜、隨叫即到的外賣、遍地共享單車,這些「即時被滿足」的感受,是她在美國多年難以體會到的。同時,她也懷念美國隨處可見的寵物友好空間,對上海在公共空間中對毛孩的不夠包容感到小小失落。
在生活喜好方面,她提到自己比從前更享受「上海煙火氣」,包括早晨巷口的煎餅、大排檔的喧鬧、咖啡館的閒情逸緻,都讓她感受到久違的生活溫度與人情味。上海的社交圈子緊密而活躍,周末行程總是滿檔,也讓她擺脫過去在美國「除了超市就是健行」的單調生活。
然而,適應過程也伴隨陣痛期。上海高房價、通勤壓力與地鐵擁擠讓她頭疼不已。她更提到,部分餐廳服務態度「隨緣」,與美國餐廳過度熱情形成鮮明對比。而最令她崩潰的,是上海嚴格的垃圾分類規則,與美國「隨手扔」的生活習慣大相逕庭。
貼文最後,她將此次經歷比喻為從「田園模式」切換回「都市生存模式」,表示:「有懷念,也有驚喜。換個地方,總得重新找到平衡。」留言區則形成兩派激辯,有人認同上海的生活便利與人情溫度,也有網友堅持美國的自由與空間。
一名網友分享自己從加州搬回上海的生活差異。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為上海古猗園餐廳。(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