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從?社會動蕩與地緣政治夾縫中的塞爾維亞

京港台:2025-7-6 10:05| 來源:潮新聞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何去何從?社會動蕩與地緣政治夾縫中的塞爾維亞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地時間6月28日,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由學生團體發起,吸引約14萬名民眾參與,示威者主要訴求為提前舉行議會選舉,結束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的執政。

  抗議人群聚集於斯拉維亞廣場和尼曼金納大道,並與部署在議會大廈、政府大樓及先鋒公園周邊的防暴警察發生激烈衝突。

  衝突升級期間,警方被迫動用特種裝備對多條市中心街道進行清場。據官方通報,此次貝爾格萊德騷亂共造成48名警察受傷,77人被捕。總統武契奇隨後發表講話稱:「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正如我所預言的,塞爾維亞勝利了。暴力無法讓塞爾維亞屈服,雖然這正是某些人的企圖。塞爾維亞沒有停下腳步,也永遠不會停下。」

  此次抗議活動被視為自2024年11月「諾維薩德火車站坍塌事件」以來,歷時數月反政府浪潮的高潮階段。

  學生團體聯合城市中產階層,提出三項核心訴求:一是徹查基礎設施事故背後的監管失職與腐敗鏈條;二是解散議會並提前舉行自由、公正的選舉,打破武契奇政黨的長期權力壟斷;三是停止打壓媒體自由和針對反對派的暴力行為。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1日,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市的火車站發生頂棚坍塌事故。圖源:央視新聞

  塞爾維亞的抗議活動並非單純源於群眾的不滿情緒,而是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外部地緣政治博弈對該國內部政治的深刻影響。

  在俄烏衝突爆發背景下,中東歐地區安全形勢不斷惡化,俄羅斯與歐盟在巴爾幹的地緣角力持續升溫,加劇了塞爾維亞國內的政治不穩定。一方面,北約持續借科索沃問題對塞施壓,截至2023年,其在科索沃駐軍約4000人,構成對塞國家安全的實質性威脅;歐盟則將承認科索沃獨立作為塞爾維亞入盟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美歐通過非政府組織(NGO)深度介入塞爾維亞國內事務,激化社會矛盾。據統計,美國國際開發署每年向塞境內NGO組織提供約40萬美元資金,扶持反對派、塑造輿論,並支持反對派。

  在內外壓力疊加之下,塞爾維亞面臨政治治理、社會穩定與國家主權的多重挑戰。

  外部勢力借NGO影響塞國內局勢

  塞爾維亞反對派組織「對暴力說不」(Serbia Against Violence)的迅速崛起,與美西方非政府組織的深度介入密切相關。長期以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等機構持續在塞境內開展活動,為反對派提供穩定的資金和組織支持。以「民主」和「人權」為名,這些機構實則通過資金資助、人員培訓和輿論引導等方式,在目標國家培育親西方政治力量,干預其國內政治進程。

  作為巴爾幹地區的地緣戰略要地,塞爾維亞始終是美西方滲透布局的重點對象。據披露,僅2022年,NED即向塞爾維亞境內多個「公民社會」組織撥款200萬美元,名義上用於「選舉監督」「媒體自由」及「青年領導力培訓」等項目,實則構成針對性極強的政權更替扶持機制。與此同時,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索羅斯基金會旗下的開放社會基金會等機構,也通過設立「公民學院」「民主實驗室」等平台系統性地培養反對派骨幹力量。

  

  當地時間4月16日,塞爾維亞議會表決通過新一屆政府。圖源:央視新聞

  這一干預模式在策略和路徑上與2014年烏克蘭「廣場革命」前的NGO滲透布局極為相似:先以「反腐敗」贏得民意支持,再以「選舉舞弊」製造合法性危機,最終通過街頭動員推動政權更替。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此輪貝爾格萊德騷亂中,西方在信息戰層面的介入力度和技術手段明顯升級。抗議者使用的「塞爾維亞起義」標籤在社交平台X(原Twitter)上的集中傳播時間,幾乎與西方主流媒體發布「選舉舞弊」指控報道同步;而TikTok平台上大量由AI換臉生成的「警察暴力」視頻,經核實后證實為嫁接自2020年白俄羅斯抗議畫面。這種虛實融合的輿論操控手法,突破了傳統顛覆政權的技術邊界,標誌著認知戰已進入更加智能化、隱蔽化的新階段。

  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升級

  塞爾維亞的戰略價值在於其介於歐盟和俄羅斯地緣勢力交匯的核心地帶,長期以來是巴爾幹地區地緣政治競爭的關鍵樞紐。對北約而言,推動塞爾維亞政權更迭具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其一,消除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最後戰略緩衝。塞爾維亞軍隊仍大量使用俄制裝備,並拒絕對俄實施制裁,被視為「親俄陣營」的殘餘勢力。其二,為推動科索沃「事實獨立」掃清障礙,歐盟正在以塞爾維亞入盟為條件,施壓令其承認科索沃主權。

  

  圖源:央視新聞

  儘管俄羅斯在塞爾維亞具有傳統影響力,但近年來受制於西方的持續戰略擠壓。在此次騷亂中,俄方明確表達對武契奇政府的支持,並嚴厲指責外部勢力干預塞爾維亞內政。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公開表示:「西方正在試圖在貝爾格萊德複製2014年基輔的劇本。」然而,隨著俄烏衝突持續發酵,俄羅斯在塞的實際影響力已顯著削弱。與此同時,美歐通過支持反對派和施壓執政黨,進一步推動塞爾維亞選邊站。塞爾維亞為爭取歐盟候選國資格,在聯合國大會中三度投票支持譴責俄羅斯,這一外交上的搖擺態勢為西方插手提供了戰略空檔。塞爾維亞正處於大國博弈前線,當前動蕩反映出美俄在巴爾幹的地緣較量日趨激烈,而其內部治理穩定與外交自主空間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塞爾維亞面臨內外雙重壓力

  武契奇政府當前正面臨內外雙線危機,深刻反映出全球南方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典型困境。一方面,政府需要回應民眾對物價上漲、腐敗治理等現實問題的正當關切;另一方面,又必須防止反對派將經濟議題政治化,演變為對政權合法性的系統性挑戰。

  在對外政策層面,塞爾維亞在「推進歐盟入盟進程」與「維持對中俄戰略合作」之間的平衡正變得日益艱難。西方尤其是歐盟,持續要求塞爾維亞在外交政策上與其立場保持一致,這直接觸及塞在科索沃問題、中塞基礎設施合作與對俄軍事關係等核心利益。一旦失衡,或將動搖塞長期奉行的「多方平衡」戰略。

  本輪騷亂已對塞爾維亞的政治穩定構成嚴重衝擊。反對派勢力趁勢擴大影響,武契奇政府面臨執政以來最嚴峻的政治壓力,必須在維持國家秩序與回應社會訴求之間尋找脆弱平衡。這場危機不僅是塞爾維亞國內政局的轉折點,也可能成為撬動整個巴爾幹地區地緣格局變化的關鍵變數。

  

  武契奇。圖源:央視新聞

  貝爾格萊德騷亂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當代新型混合戰爭中,主權國家所面臨的威脅正從傳統軍事入侵,轉向更為隱蔽且難以識別的「認知領域攻擊」。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報告顯示,通過意識形態進行的國家干預,其成本僅為傳統戰爭的1/30,而成功率卻高達68%。當選舉監督組織(如歐安組織)、跨國科技公司(如Meta)以及評級機構(如自由之家)結成「認知干涉聯盟」時,中小國家的政治免疫系統將正面臨系統性瓦解的風險。

  塞爾維亞當前的危機,實際上是全球秩序裂變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在單極霸權式微與多極力量競逐的過渡階段,地區強國與中小國家日益成為地緣政治撕扯的中心地帶,被迫在制度路徑、外部依賴與國家主權之間反覆搖擺。

  為打破「民主—威權」的二元敘事陷阱,國際社會亟需建立起多層次、綜合性的外部干預防範體系。這包括:以數字主權為核心的法律防火牆、以關鍵產業鏈本土化為目標的經濟韌性機制,以及由非西方國家主導或參與的多邊衝突調解平台。唯有如此,全球南方國家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地緣格局中真正掌握自身命運,維護國家治理的獨立性與戰略自主性。

  作者李正東,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12: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