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真的不夠燒了?藏在25家上市公司財報的真相

京港台:2025-7-5 12:17|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垃圾真的不夠燒了?藏在25家上市公司財報的真相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的生活垃圾,已經不夠燒了?國內1000多家垃圾焚燒廠走到了發展關鍵「分水嶺」。

  7月1日,中科環保對外宣布以逾3.5億元摘牌收購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兩家垃圾焚燒發電公司,加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業務。中科環保是國內最早一批進入生活垃圾焚燒行業的企業之一。

  同日,深圳能源宣布將在肇慶封開縣投資建設城鎮環衛一體化及綠色循環產業特許經營項目,該項目含一項投資總額3.67億元的垃圾焚燒子項目。深圳能源稱,這是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除深圳外的首個環保項目。

  以上兩項投資的共同特點是:跨區域布局,目的均是搶到更多的「垃圾量」。

  中國的垃圾焚燒產業競爭早已白熱化。歷經多年發展,現在,中國的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已經問鼎全球,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超過美國、日本、歐盟總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25家垃圾焚燒發電上市公司的財報,對話重點企業和行業知名人士,嘗試尋找垃圾焚燒產業真相。垃圾是否真的不夠燒?存量填埋場再開挖會是新垃圾主要來源嗎?行業大併購潮有無可能?

  垃圾不夠燒了?局部的

  曾幾何時,「垃圾圍城」一直困擾著中國大城市的發展,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之一。如何消除垃圾?焚燒發電是最佳手段。

  先看數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無害化處理比例為85.2%,焚燒比例僅9.8%;到202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佔比下降至7.5%,焚燒處理比例上升到82.5%。

  2005年,我國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能力僅3.3萬噸/日;到2023年,這個數據攀升至86.18萬噸/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的垃圾焚燒廠僅67座,而到2024年10月,數量為1010家。從時間節點上看,2020年開始,焚燒逐步取代了填埋,成為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處理方式。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荒」,中國大概用了20來年時間。這個過程中,垃圾焚燒也「燒」出了20餘家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是解決我國城市「垃圾圍城」問題的中堅力量。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稱,我國垃圾焚燒項目建設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啟動於20世紀初,2008年進入相對高速發展階段。第二波則在2017年至2020年。第二波高峰期所新增的垃圾焚燒項目數量遠大於第一波。

  據E20研究院監測,近兩年,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為60%左右。全國各地區產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處理規模佔比為16%。

  單看這個數據,中國的生活垃圾真的不夠燒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目前國內主營業務中含垃圾焚燒發電的上市公司約25家(含境外上市)。以2024年公司的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即產能)進行排序,行業TOP5上市公司依次是:光大環境(HK00257)、瀚藍環境(考慮合併粵豐環保)、三峰環境、節能環境、綠色動力。整個呈現「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

  

  每經記者 陳鵬麗 整理

  這些上市公司對「垃圾不夠燒」的感知度如何?記者發現,「垃圾量不足」這個詞出現在了多家上市公司近期公告中。就連「行業一哥」光大環境也在2024年報中提到「行業垃圾量缺口持續加大」。綠色動力管理層在今年初的特定對象調研活動中直言,「國補退坡和垃圾量不足是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企業當前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看來,「垃圾量不夠」已成為行業的「共識」。產能利用率上,瀚藍環境去年垃圾焚燒項目的產能利用率為119%;綠色動力產能利用率為84.86%,同比略微下降;光大環境只稱去年項目產能利用率同比有提升,其他家未披露具體情況。

  偉明環保相關負責人在回復記者採訪時稱,公司2024年整體產能利用率較高,根據公開數據口徑測算達97%;綠色動力去年產能利用率為84.86%,同比略降。

  《每日經濟新聞》就「垃圾不夠燒」這個熱點話題,也採訪到了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海雲。徐海雲是國內垃圾焚燒產業知名人物。他告訴記者,「垃圾不夠燒」現象在局部地區比較突出。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縣級行政單位規劃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如果分析具體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可以發現『垃圾不夠燒』的主要原因是規劃出了問題,規劃規模偏大或者說規劃脫離實際,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也未能把關。也有部分項目是因為服務範圍內的村鎮垃圾未能收集上來,這些地區往往經濟欠發達,村鎮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費用不足。」

  據陝西渭南市生態環保局官網,渭南市2024年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8座,其中垃圾焚燒廠4座。以位於該市的光大環保能源(富平有限公司)的焚燒廠為例,該廠設計處理能力為21.9萬噸/年,但去年實際處理量僅5.373萬噸,產能利用率僅24%。

  

  《2024年陝西渭南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公告》截圖 圖片來源:陝西渭南市生態環保局

  薛濤同樣告訴記者,「垃圾不夠燒」的現象在局部地區存在,這主要取決於當地政府前期推進垃圾焚燒項目的數量。

  據悉,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模式主要是特許經營,以BOT(建設—經營—轉讓)為主。這種模式下,地方在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時,當地政府不需要立即支付大額款項。「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垃圾焚燒項目上得很快。」薛濤指出,由於市縣區各級政府都有權力上垃圾焚燒項目,如果各級政府前期在項目統籌上做得不夠到位,垃圾量預估過於樂觀,就容易導致項目上多,部分城市就出現「垃圾不夠燒」的情況。

  信達證券研究所能源研究員吳柏瑩稱,近幾年,垃圾焚燒產能快速擴張,導致部分地區垃圾焚燒產能和垃圾量失衡加劇。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部分地區垃圾焚燒設施存在超前建設的情況。當城市擴張速度不及預期,就會出現垃圾焚燒廠產能利用不足的情況。

  舊垃圾填埋場再開挖?不是說挖就挖

  生態環境部初步核算,2024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2.62億噸,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當垃圾產生量增速低於垃圾焚燒廠處理規模的增速,產能利用不足問題便日漸凸顯。於是,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為了提升垃圾焚燒發電的產能利用率,大量的上市公司積極拓展工業固廢、餐廚垃圾、市政污泥等多源垃圾處理服務,加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協同處置力度,確保焚燒產能有效利用,提升項目的盈利能力。

  此外,垃圾的另一個來源還在於:存量垃圾填埋場的再開挖。顧名思義就是,把之前填埋場埋的垃圾,重新挖出來焚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上市公司中,永興股份、旺能環境等是參與存量垃圾填埋場開挖項目較多的公司。去年2月,永興股份宣布下屬子公司參與開展廣州市興豐應急填埋場存量垃圾開挖項目,負責存量垃圾摻燒處理,預估需處理的存量垃圾數量為237萬噸。

  作為超大城市,在2021年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前,廣州市中心七區的生活垃圾基本在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興豐應急填埋場填埋。本次興豐應急填埋場重新開挖,目的是騰退部分庫容,解決廣州市飛灰填埋庫容緊張問題。

  興豐項目是我國現存陳腐垃圾開挖項目中較大的一個。吳柏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存量垃圾開挖是新增垃圾來源的主要方式。陳腐垃圾開挖是雙贏的事情。在一些發達城市,垃圾填埋場位於城市樞紐或產業聚集區,周邊工業、人口密集,土地開發再利用的價值空間大,支撐政府對陳腐垃圾進行開挖處理。

  「垃圾不夠燒」,這下垃圾填埋場也變廢為寶了?薛濤的看法不太一樣。他告訴記者,現在新的垃圾填埋場很少。舊垃圾埋了5年之後會熟化,基本上沒有什麼熱值,且渣土含量很高,含大量危污物質。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存量垃圾填埋場的處置成本是非常高的。「中國的垃圾填埋場修不起,國外也修不起。只有少量的垃圾填埋場能被修復。應該說,具備土地變現價值的填埋場才有可能修得起,否則財政負擔是非常大的。」

  「垃圾如果放了五年以上,焚燒價值幾乎是負的,熱值已經跑掉了。挖出來還要修復它,成本非常高。這不是一個『找垃圾』的好理由。」薛濤說。

  記者注意到,據廣州市官方披露,興豐應急填埋場的垃圾開挖,投資估算約12億元。

  2023年,浙江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台公布《龍港市新美洲垃圾填埋場治理項目設計招標公告》,項目總投資估算2.43億元。如果以主要治理對象46萬m³垃圾折算,每開挖治理1m³垃圾的平均成本高達528.26元。

  那為什麼還要挖?據悉,一座填埋場即使已封場,政府還要持續「照顧」它數十年,背後成本也不一定低。

  徐海雲認為,存量垃圾填埋場的重新開挖,會是「新垃圾」的來源之一,同時,協同處理與生活垃圾特性類似的一般工業垃圾、污泥等也是重要來源。「從歐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運營實踐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協同處理特性類似的工業垃圾量佔總焚燒量的比例在40%左右。」

  徐海雲進一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存量垃圾開挖本質上屬於舊垃圾場生態修復,生態修復不宜用激進思維推進,而應該長期規劃、逐年推進,也就是根據財力制定十年或更長時間規劃。我是支持開挖修復的,比較而言,這項工作與垃圾分類、低價值可回收物利用等相比更具有經濟、環境效益。」

  總的來看,地方政府要開挖存量填埋場,背後一定有必須去開挖修復的理由。據華福證券統計,2024年,採用公開招標或者單一來源等採購方式完成招標的垃圾焚燒處置項目或垃圾填埋場陳腐垃圾焚燒處置項目數量達44個,總中標金額近43億元。

  大併購潮來襲?或許不會

  從25家垃圾焚燒上市公司的財報不難發現,垃圾焚燒發電是門「好生意」,行業公司普遍毛利率水平較高。但同時,垃圾焚燒發電也是資本密集型行業,項目投資回報期長。偉明環保相關人士就在回復記者採訪時提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常投資回報期在10年以上。

  據薛濤觀察,國內現存垃圾焚燒項目里,約有3成已經度過回本期,7成還沒有。「從一些上市公司也可以看出,收益好的其實都是老項目,新項目的收益率就沒有那麼樂觀了。一方面,老項目的折舊已經做完,且當時老項目的建設規模遠小於垃圾產生量,它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超額收益的。」

  當行業步入成熟期,但大量的項目還沒「熬過」回本期,加之垃圾增量不足,行業併購整合便涌動。

  記者獲悉,垃圾焚燒行業最矚目的併購莫過於瀚藍環境以119.5億港元私有化粵豐環保。今年6月2日,瀚藍環境官微發布消息,5月31日,瀚藍環境私有化粵豐環保所有條件達成,粵豐環保於6月2日從香港聯交所退市。至此,瀚藍環境併購粵豐環保正式完成。

  偉明環保相關人士也向記者直言,垃圾焚燒行業存在整合機會,公司於2021年至2022年先後完成對國源環保和盛運環保的收購,未來還會積極關注國內存量項目整合機會。

  徐海雲也告訴記者,垃圾焚燒發電產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併購整合」,通過「併購整合」可能是化解產能利用不足的有效途徑。

  吳柏瑩提到,垃圾焚燒行業產能接近天花板,新增產能空間有限。存量項目整合或將成為趨勢。一種方式是橫向的產能拓展,形成區域協同與業務互補;另一種是以產業園的模式縱向擴寬服務邊界,例如上下游拓展環衛、資源綜合利用業務,提升企業整體處理規模和盈利能力。

  薛濤則傾向認為,這個產業或不會有「大併購潮」的出現。原因是:現存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8成是國企,2成是民企。在國企的決策體系裡,管理者很少願意將資產拿出去處置,尤其是這類運營相對穩定的公共服務資產。因此,「大併購」在國企決策體系裡不是主流路線。另一方面,國企的考核機制不太允許企業「做小」「做銳」,而偏向追求規模和利潤穩定增長。這也決定了國資背景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很難成為被併購的對象。「剩下的民企項目有可能是併購研討的對象。」

  下縣城去,到海外去

  上市公司財報中還藏著的產業真相有:企業正往縣城、海外市場「搶垃圾」。

  相比城市,我國縣級、農村地區環境治理的短板顯得格外突出。2022年底、2023年初,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多個部委也接連發文,釋放推進「垃圾焚燒下縣」的信號。

  據北極星固廢網梳理,僅2023年上半年,全國各縣域釋放的300噸/日以下小型垃圾焚燒項目就有14個。

  那麼,下沉到縣城去建小型化項目,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徐海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直接擺出觀點:不看好縣城下沉的垃圾焚燒發電市場。他認為應該改革縣級行政區域規劃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政策,推行跨縣協同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規模化對項目經濟性有顯著影響,國內現有實踐表明,跨縣協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經濟性明顯優於以縣級為單位的分散的規模較小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薛濤向記者提到,對於焚燒爐來說,處理規模越大,效益越高。高效益的爐排設備的處理規模基本在500噸/日以上,200噸/日的爐排設備性價比是很差的了。換句話來說,在政府支付能力強的城市市場,爐排設備的運營成本是更低的。而在政府支付能力稍弱的縣域市場,反而成本更高。這種倒置的局面,帶來了縣城市場運營的艱難。「政府支付能力較弱和垃圾量的差異,尤其是縣域財政支付運營費用的困難,成為行業下沉至縣域的主要挑戰。」

  相對於縣城,「海外」無疑是更具誘惑力的市場,這一字眼高頻出現在大部分垃圾焚燒發電上市公司財報中,成為他們重點發力的一致方向。

  據E20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環保企業海外焚燒項目建成、在建和簽約落地規模已經超過5萬噸/日,其中東南亞、南亞和中亞等地區有較多的項目布局。從全球來看,中國已建成1000餘座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超過110萬噸/日,佔全球總處理能力的比例為60%左右,處理規模遠高於歐美日三個地區的總和。

  在過去20年時間裡,中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不僅解決了國內「垃圾圍城」的問題,還一舉將我國垃圾焚燒打造成出海的「新名片」。

  偉明環保方面就告訴記者,公司近年來逐步積累海外業務發展的經驗,在海外也建立了相應的團隊,積極拓展海外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海外輸出中國優秀的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與環境治理服務。目前公司重點聚焦印尼市場,與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開展多方面交流,也已於2023年底簽訂了首個印尼垃圾焚燒項目設備採購服務協議。

  吳柏瑩稱,當前中國垃圾焚燒企業出海方向主要為東南亞、中東、中亞、非洲。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2: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