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最好吃的中餐館總在紅燈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在歐洲搜索「中餐館」TOP 10,導航可能會將你引入霓虹閃爍的街區。
你只覺得那裡的妹妹都很好看,殊不知自己已經踏入了狼窩。
在聖保利區繩索街的櫥窗旁,「溢香居」的油煙機徹夜轟鳴。
你會看到略帶疲倦的買春者推門而入,后廚的炒鍋騰起火焰,「李鴻章雜燴」的咸香裹著甜麵醬,壓過了巷子里刺鼻的香水味。
這種場景在阿姆斯特丹德瓦倫、利茲霍爾貝克隨處可見——風月場所的隔壁,永遠藏著本地最好的中餐館。
如同成都本地的老資格美食經常與「廁所」二字同時出現,國外經久不衰的老中餐館也往往矗立於「激情之夜」的旁邊。
總的來說,都與下半身那點瑣事掛鉤。
當「愛巢」在凌晨2點打烊,布魯塞爾北站旁的「季節酒樓」依然燈火通明。
模子哥與佳麗結束整晚的生意后,用老火靚湯來驅散疲憊。
從賭場輸光籌碼的倒霉蛋,也會囫圇吞下5歐元的揚州炒飯果腹。
這一切並非巧合,而是一部移民求生與城市亞文化交織的暗巷史詩。
19世紀末,被排擠到歐美城市角落的華人勞工,與同樣被社會驅逐的產業,被迫共享租金低廉的街區。
當舊金山的唐人街還叫巴巴裏海岸時,「杏花酒樓」與勾欄共用一條下水道。
風月場的邏輯向來直白,隔壁通宵迎客,中餐館就得24小時填胃。
后廚的炒鍋晝夜不息,花椒與豬油在鐵鍋里炸裂的爆響,壓過樓上傳來的鼓點和怪叫。
華人老闆用辛辣掩蓋嗎啡燒焦的酸臭味,用煙火為尋歡者提供最體面的照料。
它既是邊緣者的生存盾牌,更是慾望都市的卸妝油。
時至今日,狎客或改邪歸正或另走歧途,窯姐和牛郎換了一波又一波,就連風化區的名字也隨著歷史不斷更迭,中餐館卻依然經久不衰,不減反增。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裔美國研究系主任Catherine Ceniza Choy曾說:「唐人街的油煙味,是移民用嗅覺書寫的生存宣言。」
數據顯示,海外中餐館為76%的初代移民提供了首份工作,其中90%的人在入職時甚至無法用當地語言點餐。
哪有那麼多講究,灶台即語言飛地,一把炒勺即是護照。
而這些漂洋過海抵達慾望暗巷的廚師,必須構建一套自己的高效抗壓出品系統,畢竟這些地方的客流量集中於夜間至凌晨。
不僅需要極速出餐,菜品也需要匹配醉后食客的急躁心態。
雖然也會做一些微改良,但也會儘可能保留原來的風味。
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川魂」冒菜店就開在舞廳隔壁,漢斯用刀叉撈毛肚的聲音,跟牆角傳來的鋼管舞摩擦聲沒什麼區別。
老闆安德烈亞斯·鄭表示:「很多經常光顧的Dicka說辣到流淚才能忘記情傷。」
「如果不夠辣,還不如去吃HungryPanda。」
就像你總是對蘭桂坊旁邊的辣炒花蛤情有獨鍾,通過辣、咸、燙的強刺激對沖酒精帶來的味覺麻痹,在不同人種前同樣奏效。
唯一不同的,就是需要擔心半夜奪門的大兄弟會不會拿出噴子。
這種特殊生態塑造的技能,恰似江湖雨夜裡的絕命廚師。
當食物入口的那一刻,味覺刺激與街角散發的感官刺激既暴力又和諧,中餐館早已超越飲食場所的範疇,而是慾望經濟的延伸產品。
無論你是為了吃中餐而來,而是另有想法,但最後都會變成:為了吃中餐而來。
如果你恰好走入這抹夜色,不如先找份中餐館填飽肚子。
我的老朋友伯虎·唐就曾跟我說,這裡的中餐館都有種不顧外國人死活的味道。
「若不能在海關禁令與食客差評里做出門道,就會像那批困在西班牙港口的30噸酸菜,在制度的暴晒下發霉腐爛。」里斯本中餐館「溫州小吃」的老闆阿強對此表示。
他說他的案板刻著深淺刀痕,每條痕都代表著1000份火腿炒飯。
老闆阿強曾因偷渡被蛇頭打斷肋骨,如今用同樣傷痕纍纍的手為女兒支付劍橋學費。
「出門在外,要像魷魚一樣活,被煎炸時捲曲成花,在高湯翻滾不褪半分本色。」
當白晝降臨,昨夜啃椒鹽排骨的恩客變回西裝紳士,后廚的阿強收起炒鍋,把剁骨刀掛上牆頭。
油漬斑駁的灶台前,新熬的豬骨湯正咕嘟冒泡,等待著下一個黑夜的江湖兒女。
舊金山市政檔案第907卷巴巴裏海岸氣味治理報告中曾寫道:
中國菜的氣息像柔軟的鎧甲,既消解芥蒂,又抵禦罪行。這或許是最溫存的文明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