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可怕

京港台:2025-6-22 02:43| 來源:羅sir財話 | 評論( 20 )  | 我來說幾句

產能過剩,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可怕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產能過剩僅僅只是供給大於需求,所以解決辦法出奇的簡單,只需要降低產能即可,但在實際層面,產能過剩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可怕。

  提到產能過剩,我們就不得不提鋼鐵行業。

  連帶著和鋼鐵行業幾乎綁定在一起的,除了產能過剩之外,還有「殭屍企業」。

  鋼鐵行業為什麼會出現產能過剩?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問的是,鋼鐵行業為什麼會發展如此迅速,以至於到了過剩的地步?

  鋼鐵本質上是基建的必需品,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40年,就是中國地產和基建飛速增長的時代,而鋼鐵行業自然也應運而生,且不斷壯大。

  伴隨著市場和非市場的力量,最終構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巨額虧損,尾大不掉,充斥著殭屍企業。

  先說產能過剩,根據統計局一季度數據,目前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79.3%,這個數字看起來很高,但仍然顯著低於國際公認的90%。

  其中,又因為大量的企業存在,也導致了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兩極分化。

  頭部企業(如寶鋼、鞍鋼)通過聚焦高附加值產品(如汽車鋼、板材),利用率可達90%以上;而中小企業和傳統長材生產商利用率普遍低於70%,加劇了區域不平衡。

  一個行業長期存在產能過剩,結果會發生什麼?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會導致優勝劣汰,大量的鋼鐵企業倒閉,新的鋼鐵企業站出來,靠著轉型重新獲得市場青睞。

  但如果這個市場沒有那麼「市場」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企業不僅不會倒閉,為了活下去,還會瘋狂卷價格。

  這個價格能夠卷到多誇張?

  十年前,中國一噸鋼的平均毛利潤,還不到一個茶葉蛋的錢。一噸鋼不是一斤鋼,但其利潤卻不足一枚茶葉蛋。

  到了十年後的今天,鋼不僅不賺錢,反而是賣的越多,虧的越多。2025年5月,中國生產一噸鋼虧損約38元(以螺紋鋼為基準測算),且這已經是連續第8個月處於虧損區間。

  既然鋼是越賣越虧,為什麼企業還沒有倒閉?支撐企業現金流的,到底是什麼?

  這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殭屍企業。所謂殭屍企業,指的就是在市場中不賺錢,無法靠競爭存活,最終只能依賴補貼的企業。

  中國鋼鐵行業殭屍企業呈現顯著的「三高三低」特徵(高補貼依賴、高資源佔用、高債務風險;低效率、低活力、低退出率)

  其中,國有企業的「殭屍企業」佔比是最高的。

  基於2024年鋼鐵企業上市公司數據分析,在中國鋼鐵行業中,國有企業的殭屍企業佔比超過65%,遠高於民營企業的25%。

  而國有殭屍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達78.9%(行業均值68.3%),但年均獲取地方補貼超營收的12%,形成了非常典型的「虧損-輸血-續存」循環。

  地方通過強制銀行續貸、稅收返還(平均返還率15%-20%)來維持殭屍企業生存,例如東北某鋼廠連續8年虧損但仍獲50億元政策性貸款展期。

  我還曾聽到過一個段子,說的是某鋼鐵企業年年虧損,年年達到退市標準,最後獲得了一筆補貼,然後這家鋼鐵企業打出了「勢比某企每噸鋼再便宜100元」的標語。

  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這些殭屍企業依賴地方補貼過活,同時賣的越多虧的越多,當產能過剩和殭屍企業並存的時候,為什麼鋼鐵行業不建立行業退出機制?

  換個角度來思考,存在即合理;鋼鐵行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鋼鐵企業已經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

  換句話說,鋼鐵企業已經到了取締不了的地步。

  一千萬噸鋼是多少人就業?是十萬人就業;而對某些地方來說,嚴重依賴這些鋼鐵企業來提供就業,一旦因為市場原則去取締鋼鐵企業,屆時將會出現極大的就業問題。

  這,就是今天國內很多行業產能過剩和殭屍企業存在背後的原因。

  

  早在2014年,中國生產一噸鋼的利潤就已經買不到茶葉蛋,不到兩塊錢;同時期,一噸煤的利潤還買不到一杯飲料。

  到今天,生產一噸鋼已經從盈利變成了虧損。

  這可能說明,十年過去了,產能和殭屍問題還依然存在。

  這些殭屍企業消耗著大量的金融資源,與此同時還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風險。

  是什麼讓這些企業走到了今天?

  非市場如果無法回答,我們就要從市場的角度去看待。

  盲目擴張、補貼扶持,這兩個因素,可能是造成今天這一局面的元兇。

  為什麼企業可以無視市場條件甚至是需求盲目擴張?因為有補貼扶持,正因為補貼扭曲了市場,而企業自然也就不需要遵從基本的市場供需規律。

  擴張到今天,城鎮化已經越來越接近天花板,全國到今天已經有上百個城市說自己要打造國際化都市,同時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足以容納34億人居住。

  這些都表明,在盲目擴張背後,隨著需求不斷飽和,尾大不掉的後果,已經愈發顯現。

  而之所以造成今天的結果,總結起來其實就兩個字:投資。

  靠投資拉動工業,靠投資拉動城市化,這的確帶來了顯著的效果,越來越多人從農村搬進了城市,目前中國每天都會有幾十個村落自然消失,但如此龐大的城市規劃,背後的代價也不容小覷。

  所以我們看到,從戰略上,最近幾年我們提到更多的是消費拉動增長,而不再是靠投資,但同樣的,路徑依賴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當市場失靈,當補貼開始扭曲市場,今天每減少1億噸殭屍產能就將衝擊50萬人就業;2024年某省關停5家殭屍鋼廠后,地方領取就業保險支出激增240%,區域性消費更是降幅達11%。

  80、90年代東北的下崗潮相信很多人還深有體會,而今天在產能過剩的陰影之下,這件事的處理也變得愈發棘手。

  

  GDP是數據,而數據一定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只是為了數據而數據,那麼最終我們的決策就很容易偏離既定軌道。

  投資邊際效益正在遞減,接下來我們的問題變成了,是把錢直接給到消費者還是把三分之二的錢花在鋼鐵和其他東西上,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最終過剩的問題不遏制的話,屆時可能就不僅僅是一噸鋼虧損多少,一輛車虧損多少,還會有更多的商品加入到過剩浪潮中來。

  當市場開始變得有限的時候,出海潮的確是一個可選項;但越來越多商品的出口,也會反過來擠壓他國企業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歐美頻頻對中國鋼鐵、太陽能乃至汽車加征關稅的原因之一。

  把市場的東西交給市場,並尊重市場本身,對一個行業來說,這可能才是最大的利好。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15: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