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神最新演講:AGI要落地,先要直面三個現實

京港台:2025-6-20 21:39| 來源:騰訊科技 | 我來說幾句

AI大神最新演講:AGI要落地,先要直面三個現實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6月19日消息,日前在YC人工智慧創業學校2025年的閉門課上,AI技術大神、OpenAI聯合創始人安德烈·卡帕西稱,軟體3.0正在把傳統編程逼至牆角,程序員們要麼學會用提示詞「編程」,要麼轉行去賣提示詞生成器。‌

  卡帕西指出,軟體3.0正以「提示詞即程序」的範式顛覆傳統編程—它並非簡單疊加手工代碼與機器學習,而是通過大語言模型的多重屬性,將提示詞與系統設計、模型調優融合為新生產力。

  問題在於,當前大模型存在「鋸齒狀智能」(高難度任務與常識判斷的能力斷層)和「順行性遺忘」(對話記憶局限)兩大缺陷,需通過系統提示學習等方式劃定能力邊界。

  他強調,實現人機協作的關鍵在於「部分自主性」框架:既需像「鋼鐵俠戰甲」那樣通過自主性調節器來平衡AI自主決策與人類信任,又要重構開發生態,而智能體作為連接人類與計算機程序的「雙語翻譯官」,正推動開發範式從「人適應機器」轉向「機器適應人」。

  

  01 軟體3.0:提示詞即程序的生態重構

  

  卡帕西在演講中展示的 「軟體世代進化圖譜」 頗具看點:他將軟體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手工敲代碼的「軟體1.0」、靠機器學習訓練模型的「軟體2.0」,以及提示詞驅動的」軟體3.0」。但這並非和平共處的局面:正如智能手機淘汰按鍵機,軟體3.0正以開掛般的勢頭擠壓前兩代生存空間,這一趨勢被他稱為「不可逆轉的技術迭代」。

  談及技術變革的核心爆點,卡帕西打破「1+2=3」的簡單疊加邏輯。他指出,軟體3.0並非前兩代技術的機械組合,而是揉合成的全新物種。就像當下AI工程師能甩開純提示詞工程師,靠的正是「提示詞設計+系統架構+模型調優」的組合技能—當多數人還在用「單機遊戲思維」玩提示詞,掌握複合能力的開發者早已開啟了「上帝模式」。

  更具顛覆性的是大語言模型的「多面手」屬性:這些AI系統如今像「技術變形金剛」般切換角色—當「數字水電工」時提供基礎算力,當「代碼生產工廠」時直接輸出程序內容,當「應用開發者」時支撐各類工具運行,當「在線管家」時同時服務多用戶互動。這種全能型表現,正徹底重構傳統技術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固有邏輯。

  這種屬性組合,把傳統技術的商業化邏輯攪了個底朝天。以前新技術都是先貴后便宜,大語言模型倒好,先免費讓你玩明白,突然有天告訴你:「我其實能幫你重構整個行業。」

  02 LLM心理學:智能鋸齒與記憶缺陷的雙重挑戰

  

  卡帕西提出了「LLM 心理學」(LLM Psychology)框架,揭秘當前大模型的「認知短板」。

  他拋出鋸齒狀智能(Jagged Intelligence)和 順行性遺忘(Anterograde Amnesia)兩大觀點,直指當前的大模型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中,「鋸齒狀智能」理論把 AI 比作「精分學霸」—能解物理系博士都頭疼的偏微分方程,卻可能在「9.11和 9.9誰更大」這種小學生都會做的數學題上栽跟頭。

  卡帕西用一組反差萌例子揭開能力斷層:當 AI 寫論文能引經據典時,卻可能建議「雞蛋剝殼後放進微波爐」;能推導複雜公式,卻分不清常識邏輯。這種現象和人類線性成長的智商曲線完全不同—人類像打遊戲攢經驗值,AI卻像被雷劈過的技能樹,自然語言理解點滿20級,常識判斷可能只有3級。

  他戲稱現在的AI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智商超群卻生活不能自理,開發者得學會在它「犯傻」前踩剎車。有趣的是,解決之道並非砸錢堆算力。卡帕西舉事例說,LLM就像給AI開「認知療法」,讓模型回答前先自問「我算對了嗎?」,像學生考試時多檢查一遍。但在生產環境里,用LLM仍像帶熊孩子—讓它做擅長的寫代碼等任務,同時得盯著別在簡單題上踩坑,猶如 「人工監督保平安」。

  如果說鋸齒狀智能是智商問題,那順行性遺忘就是記憶力災難。

  卡帕西打了個狠比方:LLM就像《記憶碎片》里的主角,每次對話都是全新開始——訓練結束后它就像被按了失憶鍵,除了眼前幾百字的上下文,過去的知識全成了過眼雲煙。想象你有個同事,昨天剛教過他報銷流程,今天問他還是一臉茫然,ChatGPT的「記憶」功能就像給這種同事發了便利貼,但還是那種會被咖啡灑濕的劣質貨。

  人類學習靠「記筆記」,AI卻缺了這個功能。預訓練是往腦子裡塞知識,微調是培養行為習慣,但都得改參數;而我們更需要的是讓AI能自己寫「學習日記」——比如遇到複雜問題后總結「下次再碰到類似情況,應該先查歷史數據」,這就是卡帕西說的「系統提示學習」。

  打個比方:預訓練是上大學,微調是實習,系統提示學習就是工作后寫工作總結。

  卡帕西給AI的記憶缺陷打了個生動比方:現在的AI就像沒帶記事本的外賣小哥,記不住客戶偏好還總在「常識路口」迷路。理想的解決之道,是給它一本「數字日記本」,讓模型能自己總結解題策略,而不是靠工程師像保姆一樣追著喂提示詞。

  這事兒難在哪兒?好比教失憶症患者寫日記—得先讓AI搞懂「該記什麼」,再琢磨「怎麼把日記里的經驗變成肌肉記憶」。從識別關鍵信息到將歷史經驗內化為自主決策能力,這中間的技術關卡,足夠工程師們琢磨好一陣子了。

  03 部分自主性(Partial Autonomy)‌:當AI穿上鋼鐵俠戰甲

  

  卡帕西拋出了讓AI穿上「鋼鐵俠戰甲」的觀點。這套戰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能力增強(Augmentation)‌,賦予使用者‌力量強化、工具集成、環境感知與信息交互‌能力;另一個是自主決策(Autonomy)‌,讓AI在多數場景具備‌自主意志‌,可‌無需人類指令主動執行任務‌。

  但如何將這套酷炫設定「焊」進現實AI產品?卡帕西拋出了三大解題思路。

  第一招:裝上 「懂事程度旋鈕」。卡帕西提出 「自主性調節器」 概念,就像老式收音機的音量旋鈕,能靈活控制 AI 的 「自主度閥門」。以 Cursor 為例,從 Tab 鍵補全時小心翼翼問 「你是不是想打『hello』?」,到 Cmd-I 智能體模式霸氣宣言 「這事兒我全包了」,宛如實習生一路逆襲成項目骨幹;Perplexity 的搜索功能也從 「丟個鏈接自己看」 的基礎款,升級到輸出帶參考文獻小論文的 「研究員模式」;就連特斯拉自動駕駛,也是從 「你握方向盤我幫看路」 的 L1 級,逐步邁向 「你刷手機我來開」 的 L4 級,背後本質是人類對 AI 信任閾值的動態校準。

  第二招:踩准人機協同「快進鍵」。在 AI「出題—人類批改」的協作循環中,卡帕西強調半自主性是破局關鍵:驗證端必須快如閃電,比如要求AI先輸出100字極簡方案,人類 10秒內就能打勾打叉;生成端則要用「緊箍咒」劃定邊界,規定代碼必須包含指定函數,防止AI「放飛自我」,寫出無法運行的「玄學代碼」。

  

  第三招:跨越從Demo到產品的「馬里亞納海溝」。卡帕西以Waymo為例敲響警鐘:2014年這家公司的全程零干預的自動駕駛原型車,曾讓所有人以為「無人駕駛明天就能上路」,結果現實卻讓司機至今仍需像防賊一樣盯著方向盤。這印證了殘酷真相:部分自主性才是跨越技術落地鴻溝的橋樑,開發者必須在功能豐富度與可靠性之間找到微妙平衡點。

  04 Vibe Coding與智能體開發生態

  卡帕西隨手發的一條關於Vibe Coding推文,如今已催生數千家初創公司,甚至擁有獨立維基詞條——這場景堪比「比特幣白皮書剛發布時的瘋狂」。但魔幻的是,就像網紅餐廳排隊兩小時吃飯五分鐘,MenuGen 等工具在本地運行后,AI的「光速編程」特效會突然失效,暴露出現實的骨感。

  2025年Web開發的割裂現狀

  

  如今的開發工具鏈像「新舊大雜燴」:老工具如Clerk的文檔複雜難懂,AI讀起來像破譯古文;新工具如Vercel的文檔簡潔清晰,AI能輕鬆理解,還被卡帕西點贊。

  這種新舊割裂就像讓程序員同時用算盤和電腦,效率差得老遠。於是DeepWiki這類「知識整理工具」成了剛需,能幫AI自動關聯支付介面、物流API等知識,避免像新手一樣反覆查資料。

  數字信息消費新範式‌

  卡帕西指出,工具開發者需重新定義三類用戶:通過圖形界面點擊操作的人類用戶(類似用鋼筆手寫筆記)、通過API介面直來直去交互的計算機程序,以及既能處理數據又能理解人類語言的智能體(像 「雙語翻譯官」,可幫用戶用自然語言操控伺服器並自動生成規範 API 代碼)。

  05 結束語:從AGI幻想轉向務實創新

  卡帕西提出一個清醒的觀點:與其空談「2027年實現AGI」這種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如腳踏實地解決三個現實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開發真正實用的半自主系統。就像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不是一步到位實現完全無人駕駛,而是逐步完善輔助駕駛功能。這些系統要能理解人類意圖,同時具備自主決策能力,關鍵是要設計好人與AI的協作界面。

  其次,軟體開發正在經歷根本性變革。傳統的代碼編寫(軟體1.0)和機器學習(軟體2.0)正在進化為軟體3.0時代——開發者通過自然語言指導AI生成和優化代碼。這就像從手工作坊轉向現代化生產線,整個開發流程都需要重構。

  最後,大模型應該像水電煤一樣成為基礎設施。開發者不需要重複造輪子,而是基於這些「AI公用設施」構建應用。就像雲計算改變了IT部署方式,AI基礎設施將重塑整個技術生態。

  這場變革的本質,是從「人適應機器」轉向「機器適應人」。未來的贏家不是追求最強AI的公司,而是最懂如何讓人與AI協作的團隊。這就像工業革命不僅是機器的革新,更是生產關係的重構。我們需要的是實用主義的創新,而非科幻式的空想。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6: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