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層故意缺席香會?背後好處曝光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中國今年未派國防部長董軍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引發外界關注是否拱手讓出舞台,坐視美方主導對抗北京的安全論述。 但外媒觀察認為,此舉是北京權衡后可接受的戰略損失。 由於中美高層目前尚無實質交流,防長出席難有建設性對話; 加上中共高階將領屢傳遭調查,缺席可避開敏感提問; 同時,由較低階代表出席反而有更多彈性空間,有利於低調交流。 另有專家提到,北京可能不再把多邊對話視為處理區域安全的選項。
此次中方代表團由國防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長鬍鋼鋒少將帶隊,為中共歷年參與香會以來官階最低的一次。 金融時報說,中方打破多年來由國防首長出席香會的慣例,相當不尋常。
新加坡海峽時報引述一名中國安全事務專家表示,儘管中國官員發言風格各異,但無論誰代表中國出席,講稿內容事先必定經過北京高層審核,最終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拍板定案。
既然如此,北京為何不派防長出席? 對此觀察人士提出多種推測,較有可能的解釋是,由於中美領導人尚未在最高層級對話,也未決定如何處理雙邊關係,而雙方目前在貿易、政治與安全等層面都處於緊張狀態,因此兩國防長即使實際會面,也沒有太多實質內容可談。 基於這種不確定性,北京此次可能選擇保守的觀望策略,僅由較低層級代表出席。
另個次要考量是,儘管北京似乎已經排除董軍貪腐嫌疑,但近期仍不時傳出其他高階將領接受調查,高層官員缺席,反而可避免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被問敏感問題。
低調參與也並非全無益處。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庄嘉穎(Chong Ja Ian)指出,中國代表過去在香格里拉對話面對尖銳提問顯得不太自在,可能更傾向投入自家主辦、更加舒適且可控的平台,比如香山論壇。 庄嘉穎補充說,派出低階代表團某種程度也能創造更多彈性空間,因為影響力較小,反而更有討論空間。
澳洲西澳大學兼任研究員陸碧宜(Ratih Kabinawa)則認為,「中國選擇缺席可解讀為參加論壇的基本前提不符合戰略盤算。」她進一步指出,「中國對與會的遲疑也傳達出一項信息,也就是未來對中方而言,多邊對話可能不再是處理區域安全問題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