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活得「大一點」

京港台:2025-5-31 21:51|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活得「大一點」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自由就是

  「你能做的事」和 「你想做的事」

  達到高度統一。

  作者:牛志遠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19日,環球人物記者見到了在普羅大眾中間,尤其在年輕人中知名度很高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

  上午9時許,她拿著一杯咖啡,邊喝邊往採訪間走。前一晚,她從北京飛回深圳,乘坐的航班因為天氣原因延誤,落地時已是深夜1時30分。採訪開始前,她還開玩笑說,自己的大腦「處於中毒狀態」,喝咖啡是要把自己「灌醒」。

  顏寧是「夜貓子」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她讀書時就經常熬夜到凌晨3點做實驗。

  2022年11月,她官宣接受深圳醫學科學院(以下簡稱醫科院)創始院長的聘任。2023年3月,她又兼任深圳灣實驗室主任。

  

  ·深圳醫學科學院外景設計圖。

  現在的她依然熬夜,區別是以前熬夜后能睡到自然醒,現在經常要被鬧鐘叫醒——大堆工作在等著院長。

  她曾在《歸去來兮》的演講里講述自己的初衷:搭建一個平台,支持更多優秀的學者。

  「每個人剛開始都是吸納、學習,是受惠者,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反哺了。我一直很欣賞的狀態是『小我』和『大我』統一,我覺得人就應該活得『大一點』。當時回深圳,是因為實驗室已經『兜』不住我的心了。我覺得我這一路太幸運了,特別是在獨立之初,受到太多前輩的支持與鼓勵。我覺得是時候回國服務更大的群體了。」

  

  ·2023年11月,深圳醫學科學院正式成立時,顏寧手捧學院吉祥物「聰聰」。(周學迅 / 攝)

  有人覺得,她是醫科院的「拓荒牛」,她沒否認,調侃自己是吃苦耐勞的職場「駱駝」。但她也坦率地笑道:「我在自己小小的權力範圍之內,也儘可能給自己留一點自然醒的時間,比如上午開會,能晚點開就晚點開。」更多時候,她用周末把熬夜缺的覺補回來,「一口氣睡它16個小時」。

  攝影師周學迅拍過近萬名生物學家,他覺得科學家們有一個共性:聰明。而「顏寧是這些聰明的科學家裡最率真的一位」。

  比如拍攝時,她不喜歡別人指揮她如何擺「Pose(姿勢)」。她拍照的現場是歡脫的。攝影師要拍她的回眸,她念叨趙麗蓉的經典台詞,「探戈就是蹚啊蹚著走,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攝影師要她換手部動作,她又模仿演員沈騰,「你過來啊!」背過身去,她突然聯想到最近在讀的網路小說,代入故事中的角色,自稱「本座……」。

  

  ·2024年8月22日,顏寧(中)在深圳醫學科學院首屆博士生開學典禮上與學生們一起完成「比心」合影。

  要更換拍攝場地了,她邊走邊介紹醫科院的一切,大到裝潢設計,小到解壓室器材,語氣興奮、驕傲,又充滿期待。看到攝影師抓拍的照片,她開心地說:「不錯,自然最難得。」

  在微博上,顏寧的簽名是「自由自在」。成為院長后,科學家與管理者的角色在她身上融合,人們好奇,她會覺得不自由嗎?她的答案是否定的。「自由就是『你能做的事』和 『你想做的事』達到高度統一。」

  自由與責任在顏寧的身上不可思議地融為一體。看著醫科院從無到有,她說:「科研創業的好玩之處就在這兒,有人說好玩似乎沒有責任感,其實不對,好玩才是最大的動力。」

  

  工號「00001」

  環球人物:作為醫科院的創始院長,您過去一年多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顏寧:我的工號是「00001」,這意味著我真的是要「白手起家」,把醫科院建起來、發展好。我主要的工作就是人才引進。

  

  ·2024年11月21日,顏寧(前排左六)和同事們慶祝深圳醫學科學院成立一周年。

  環球人物:您招聘時經常強調的「科研無憂」是什麼?您是用哪些辦法來保障「科研無憂」的?

  顏寧:「無憂」不是沒有壓力,而是說不要讓瑣事來牽扯科研人員的精力。比如,我們給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獨立研究項目設計與實施的核心負責人)配了行政助理,並且會定期培訓,把規章制度,甚至是某個辦公軟體怎麼更新和使用都告訴助理。這樣,助理就是PI們的百科全書,PI就不必在雜事上耗費精力,能專註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

  環球人物:感覺現在您對醫科院的進展還是比較滿意的。

  顏寧:滿意!我老說超過我的預期了。去年3月份剛啟用時,整棟樓空蕩蕩的,第一位PI叫潘孝敬,她實驗室里也是女生居多,晚上她們做完實驗已經很晚了,我們真是擔心,想了很多辦法保障大家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現在你看,實驗室的人來來往往。

  我一開始也沒想到能來那麼多「大牛」啊!我們每年秋冬季搞SMART Symposia (深圳醫學科學院系列學術研討會),請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共聚深圳。

  不止一位外國朋友跟我說:你們中國現在的科研真了不起。我覺得那是發自內心的,不是恭維的話。日益增強的科研實力和穩定的科研投入對全世界科技人才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2024年秋,深圳醫學科學院學術研討會的大合影。

  

  「最開心的就是發現新問題」

  環球人物:您現在既是院長又是主任,很大一部分時間要花在行政事務上,這對您的科研有影響嗎?

  顏寧:大家都覺得我時間不夠用,但說實話,我覺得我真正做科研的時間不比一般人少。在醫科院和深圳灣實驗室,我提倡「科研不限時,行政不加班」。

  咱們算算嘛,我周末的時間,有兩天吧?再算算零碎時間——除了我請應聘的人才吃飯,我基本不參加飯局;其他時候我一般拿個盒飯對著電腦就開始吃了。

  晚餐以後的時間就都是我的科研時間。我又是夜貓子,這時間其實不少吧?

  

  ·2023年12月,顏寧參加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頒證儀式。

  環球人物:您現在正在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麼?進展到什麼程度了?

  顏寧:我現在做的第一大塊是鈉離子、鈣離子這些離子通道的研究,通俗點說,是從最基礎的水平出發去理解我們的心跳、肌肉收縮、健康和疾病等。

  蛋白質其實是個「變形金剛」,以前我是研究它的「汽車形態」,現在我要研究它的「機器人」形態,以及「機器人」的「戰鬥」「舒展」「躺平」等各種狀態。

  我現在覺得我們已經做出了各種目標的60%,但沒準將來回頭看,原來現在只做了0.1%。但要是真的這樣更好,因為做科研最不怕有問題,最開心的就是發現新問題。

  另外一大塊是研究生命「暗物質」。所謂生命「暗物質」,就是指生命世界里我們不知道的,以及我們雖然知道,但現有的手段還看不清楚它們長什麼樣的物質。

  這是我的「新歡」,總有新發現。

  

  ·2024年5月8日,顏寧身穿中式禮服亮相第二十六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她是第八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環球人物:您過去非常關注基礎科研,現在是基礎和轉化研究「兩手抓」,是什麼讓您有了這種變化?

  顏寧:我接受醫科院聘用后,接觸的人一下子多了,接觸的領域也多了,這讓我對科研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我現在常跟同事們說,不要整天在「故紙堆里找問題」。我們老說缺乏原創研究,你想啊,如果你所有問題都是在文獻里找,怎麼進行原創研究呢?

  以前說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話當然對,但這也意味著,問題是別人給你定義好的,人家已經研究半天了,你是在這個基礎上往下深入,所以你的研究只能是延展,而不是原創。

  那麼我們的研究問題要從哪裡來呢?

  我跟產業界和醫師們聊天,發現他們有一些問題,如果能跟學術界有效溝通,也許不需花多大力量就能解決。

  但是,一方面是,學術界不知道產業界或臨床上有這種問題。另一方面,對方也沒有意識到,原來他們周圍,甚至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實驗室,都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

  我覺得思路一下子打開了,其實臨床上的許多未解之謎都是基礎研究的前沿課題。這也是為什麼醫科院和深圳灣實驗室要致力於打通科研和臨床與產業轉化。

  

  培養

  環球人物:在您的實驗室(Yan Lab),您是如何培養學生的?

  顏寧:我現在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我經常手把手帶他們做實驗,天天討論。後來發現這樣我的每個學生都是跟我學,雖然確實學得很深,但思維也變得很窄。

  後來我去普林斯頓大學后,實驗室是以博士後為主,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訓練背景來的,他們有很多主動思維,這讓我感受到集體是比一個人的力量要強大得多的。

  

  ·2024年8月22日,深圳醫學科學院首屆博士生開學典禮結束后,師生合影留念。前排右四為顏寧。

  現在我就對我實驗室的人說,你們用一半的時間做咱實驗室看家的課題,其餘時間你們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可以自由探索。

  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願意接受邀請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如果我能為更多年輕人打造一個好的環境,他們又會培養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那最終能取得的成就肯定遠遠大於Yan Lab,到時我會同樣欣慰,甚至更驕傲。

  環球人物:做基礎科研,短時間內可能很難做出點聲響。醫科院有耐心嗎?

  顏寧:我們還是要分門別類看待,不要一刀切。

  基礎科研有做得快的,也有做得慢的。我們要做的是讓絕大多數人、最好每個人都有條件發揮出其最大的潛力。也就是說我們盡量避免掣肘,還要提供支持,後面就靠科研的內在規律了。

  退一步說,你做基礎科研,只要你的同行明白你在做什麼,你自己知道難點在哪兒,哪怕你很多年沒發論文,這都沒關係。

  

  ·2017年,顏寧(中)和自己剛畢業的博士生在一起。

  我們在醫科院和深圳灣實驗室一直在探索避免一刀切的多種評價模式,目的是激發每個人的內在驅動力,保持大家對科研的初心和熱愛,同時還要對得起深圳對我們這麼好的支持。

  環球人物:您有一個「建設生物醫藥的深圳,建設生物醫藥的東方大灣區」的願景,這個願景很大,您有多大信心?

  顏寧:我特別相信人氣和大勢。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前只有長三角、京津冀,現在有了粵港澳大灣區。

  一方面,深圳很年輕,政策靈活。另一方面,深圳的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並重,除了醫科院和深圳灣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這類科研型的高校發展勢頭也很好。這裡的人氣越來越足。

  

  ·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一體化發展規劃圖。

  在世界範圍內曆數生物醫藥的重鎮,一定會有美國波士頓。因為它周圍既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又有好幾所大醫院,還有創業政策支持,所以它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對我們來說,要做到立足深圳、帶動灣區、輻射全國、打出國際影響力並不容易,但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現在我們已經搭好了一個平台,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根扎深,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3: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