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批「全女」經濟 迎來倒閉潮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近日,某華語辯論賽上,「全女模式究竟是退讓還是進步」的議題被搬上了舞台,這也讓我們重新開始審視近兩年在國內爆火的「全女經濟」。顧名思義,「全女經濟」指的是員工由女性構成,服務對象也限制為女性的商業模式,如全女書店、全女酒吧、全女裝修隊等。
伴隨著熱度不斷攀升的女性主義討論,「全女經濟」一度收割了不少紅利,成為網路平台的流量密碼,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消費熱點。
然而,逐漸湧現的第一波「全女商業」倒閉潮,又讓許多人看到了「全女模式」的另一面。
一、「全女」經濟,一夜爆火
自誕生之初,「全女經濟」就乘著女性主義的東風一夜爆火。尤其在國內的超一線、一線與新一線城市。
有媒體統計了社交平台上最熱的「全女」服務,前三名是傳統商業、活動空間和娛樂演出,分別佔據40%、18%和16.4%。
圖源:核真錄
當前,國內出現的「全女經濟」,依據經營模式的核心功能與目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需要聲明的是:本文所討論的全女經濟屬於商業範疇,公益性質的「全女模式」不被包括在內,如無盈利性質的華坪女高):
第一類以「打造女性專屬空間與社交場所」為核心目標,專註環境的私密性和專屬性。
全女健身房正是一種常見的「全女」空間打造。
傳統的混合性別健身房中,女性總避不開被「打量」的目光。今年1月,發表在綜合性學術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許多商業健身房仍然以男性為主導,不少女性存在「健身恐懼症」。在接受調研的女性中,46.6%表示在健身房收到過關於外表的評論,其中71.9%來自男性。
此外,來自同場男教練和男性健身者的「咸豬手」,也讓許多女性感到被騷擾,對男女混合的健身場所產生不安全感。
不夠友好的健身器械,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圖源:@叫我椰椰子
不少女性反映,默認適用於成年男性的健身器械,對自己的身高和重量而言都不合適。種種因素相互疊加,催化了「全女」健身房的誕生。
「全女」健身房在女性專屬的私密空間打造上,具有明顯優勢。在更換衣服、進行高強度訓練時不再有被凝視的不適,器材也根據女性身體構造進行了相應調整,更加適合女性的形體訓練。另外,在一些「全女」健身房,生理期時可以凍結月卡,不必擔心白花一筆錢,還會提供水吧台和獨立洗漱間等服務。相較於傳統混合健身房,處處體現對女性的貼心照顧。
「全女」酒吧也在功能上較為類似。
規避了混合空間的性騷擾與人身安全問題,僅限女生進入的「全女」酒吧以打造成年女性俱樂部,營造以女性為主體的空間為目標,從酒單的設計,到書影、沙龍等多元活動的舉辦,無一不體現「全女」的聚合力量。
圖源:@深圳Kupu-kupu全女酒吧
不少女性顧客反映:「在全女酒吧,我不必擔心窺伺的目光,也不必擔心離座后酒水的安全問題,非常放鬆自在。再加上酒吧會定期舉辦女性主題沙龍,輕鬆收穫一段友誼。」
「全女民宿」和「全女書店」也都應運而生。當前,國內獨自旅行的女性數量逐年上漲,「全女民宿」的出現無疑為保障這部分女性的人身財產安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也讓女性顧客獲得了專屬的設施與服務。
圖源:@女子民宿故里滿悅
而「全女」書店則被認為是一種「補足」。在綜合書店中,女性寫作者的書目佔比一般不超過三成。而一家「全女」書店,超過九成都是女性寫作者的作品。此外,圍繞「她」設置的分區,與女性主題共讀會的舉辦,都打造出了女性友好的空間氛圍。
「全女經濟」中的另一個大類則是以「提供女性專屬的服務」為核心目標。它們通過培養一批女性從業人員,滿足了女性顧客對安全、舒適等方面的需求。
如果你曾經對「我的男Tony總是聽不懂我的需求」這個問題產生過困擾,那麼,「全女美髮」正好能夠解決這件事。
圖源:@書香的小店
在「全女」美髮店,不必再擔心溝通問題,審美在線、整潔乾淨的店鋪環境也能給女性顧客更加舒適的體驗。
「滴滴」的女司機功能也在這個「全女」時代應運而生。曾經的網約車司機姦殺案引發了許多人對女乘客人身安全問題的擔憂。今年3月,滴滴開啟了「可選女司機」的內測,允許已完成實名認證的女性用戶與女司機完成雙選,如上車時發現有男性,雙方均可免責取消。
在女司機之外,一支「全女裝修隊」也在近年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支名為「強記女工」的裝修安裝團隊,成立僅一周年,目前業務已經覆蓋到燈具安裝、智能鎖安裝、傢具組裝、物業維護、美縫等多個領域,獲得了極高的媒體關注度。
從獨居女性的角度來說,請「全女裝修隊」上門服務,不必在睡衣之外再加一件外套,也不必再全程不關防盜門,舒適度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這是一個女性高調上場的時代。隨著女性越來越多地展現出自己的經濟獨立性與消費主導權,圍繞著女性需求而誕生的專屬產品與服務也得以迅速鋪開。「全女經濟」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新的商業熱點。
二、「全女」,一門生意經
截止到2025年5月13日,某社交平台上「全女」詞條的瀏覽量已超過1691萬,討論度超過15萬,相關聯詞條近百種,實打實地反映出當前國內女性主義的流量紅利。
可以說,只要帶上「全女」「女性主義」的標籤,就天然獲得了流量加成,關注度指數級爆炸,許多打著「全女」招牌的生意在創業階段正以此打開市場。
然而,儘管蹭上了流量,許多體驗女性專屬服務的顧客卻對商家產生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質疑。
在這些打著「全女」旗號運營的商家中,我們所期待的「女性專屬友好服務」並沒有真正落實,反倒出現了許多不尊重女性顧客的現象。
在最常見的「全女健身房」中,最先體現出「全女」屬性的,是大面積鋪開的粉紅色。
走進店內就已經被刻板印象包圍,宛如芭比娃娃過家家。
而細看「全女」健身房的器械設置,不少女性反映稱,「啞鈴、杠鈴片的重量都偏小,其實不適合長期做無氧訓練、強度較高的成年女性。」
另外,在器械種類上也以臀腿訓練為主,幾乎找不到訓練胸背的器械。
正如網友拍攝的照片,「全女健身房」的宣傳重點放在了「曼妙身材」,而不是女性力量上。這種對身材的凝視與傳統混合健身房內女性顧客的感受別無二致。
更有甚者,許多女性顧客本著「更安心、更乾淨」的目的來到了這些「全女健身房」,但細問之下,只是顧客「全女」,場地內充斥著男性教練與男性服務人員,期待中「全員女性」的氛圍並沒有達到。
再看同樣具有較高熱度的「全女酒吧」,許多有過真實體驗的人反映:「除了買單的都是女性外,感受不到女性主義的元素,工作人員也有男的,女人的錢真好賺啊。」
圖源:@小紅薯67766961
具體來說,這些打著女性主義旗號開起來的「全女」酒吧,大多數連基本的品控都做不到,168元的人均消費價格已經遠超市場平均水平,但顧客買到的卻是不到及格線的產品。在活動舉辦方面,原本女性顧客期待,「全女酒吧」能夠圍繞女性主義舉辦全員女性的活動,在放鬆的環境中自在地玩樂,但一旁男性攝影師的存在又讓人一秒回到了傳統酒吧中被凝視的環境。
更有甚者,部分「全女酒吧」在售賣的產品上採用了「性暗示」命名,如sperm(精液)、orgasm(高潮)。在全場最顯眼的燈牌上,亮出的也是「hey,bitch(你好,賤人)」的侮辱性標語。打著「全女」的幌子,卻處處與尊重女性相悖。
「全女民宿」也是許多女性顧客受害的重災區。
日前,某網路平台上就有一則關於「入住全女民宿結果被背刺」的事件不斷發酵。
圖源:小紅書
這名女性顧客在獨自旅居時選擇了一家「全女」民宿,但沒料到,店主的伴侶也長期住在店內。對此,不少網友表示:「只接待女性,整個民宿又只有一個男的,這比普通民宿可怕多了。」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全女租房」上。
「全女租房」看似安全,實則存在重大隱形風險。某網友就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自己從看房開始就是女中介帶領,入住的也都是女性。但簽完合同就感覺有些不對,對於中介來說,他們完全了解這個房子里所有的住戶都是獨身的女性。」
圖源:@薄荷味薯條
有些中介拿捏住了這間房全是女性入住的軟肋,在行為上產生了性別威脅與安全風險。
更令人反胃的是,許多中介打著「這裡入住的都是漂亮小姐姐」的旗號,光明正大地招攬男租客。這種情況下,很難說「全女模式」究竟便利的是誰?
圖源:小紅書
至少就當前國內以「全女模式」經營的實體商業來看,「全女」更多是一種商業噱頭和盈利手段。
資本挑選的不是男女,只看賺不賺錢。
三、「全女」無法成為通關秘籍
2024年4月1日,一家深圳的女性主義書店HalfBookstore發布了即將閉店的公告。一共存活198天,賣出1161本書。
圖源:@HalfBookstore
這家開店時間不到一年的女性主義書店,不僅在選書上專註於女性作者,店內的雜誌編輯、文創產品合作方也都是女性,不設置母嬰和美妝產品的售賣,也不嚴格執行消費入座的規則。
因此,儘管一度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熱潮,每日的客流量也相當可觀,但這家書店的經營理念與閉店的結局,反映出當前國內「全女經濟」的重大弊端,即:在減少至少一半客流的基礎上,無法刺激到店顧客的消費量,大多數人只想「拍照打卡」,那麼,「全女經濟」又何以為繼?
圖源:@另一個書屋阿崔
某「全女」戶外社群領隊也在採訪中表示:「做這一行都是犧牲了大部分的業餘時間來兼職做領隊,xx社群現在只有一個全職主理人,去年天氣太熱時,她還因為活動無法維繫,回去上了半年班。」
商業邏輯的本質是創造需求以盈利。然而,「全女模式」似乎從一開始就違背了商業運營的基本規律。
消費者期待「全女」商家提供更多、更優待的服務;而在商家看來,將一半人群排除在目標群體之外,盈利大幅減少,成本加倍增加。這樣一來,想要賺錢的商家就只能從顧客身上收回成本。於是就造成了「全女」的商業經營場所收費比混合性別場所高出兩到三倍的消費現狀。雙方訴求本質上相互衝突。
某西南新一線城市中,普通健身房的私教課價格一般在200~500元之間,而同城的「全女健身房」價格普遍在300~800元的範圍內。顯然,並不是所有女性都能達到這一消費水平。
圖源:@Akihiko
《半熟財經》曾報道,女子健身品牌BeauFit主推的私教小團課,價格從2018年開業的30次課2980元,上漲到2023年的30次課4480元。創始人表示,漲價是為了篩選出高端消費客群,「有的女性一問這個價格就走,OK,如果你接受不了這個價格,說明你不是我們的消費人群。」
為了盈利而大幅度拉高消費水平,表面上看,「全女模式」只是不賺男性的錢,但其實,它們剔除了全社會一大半的人群。
而消費者也往往在嘗鮮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全女」商業場所往往數量少、價位高、距離遠,能夠長期堅持到店消費的女性顧客寥寥無幾,成了「一邊被宰,一邊擔心店家跑路」的冤大頭。
一位網友表述,自己所在城市最近的一家「全女健身房」離家17公里,月卡298元,私教課260元一節,十節起購。對此她表示:「價格高都是其次,首先這個距離就太遠,我很難為了一個『全女』的環境驅車17公里去健身。另外,這家店也有訓練器械不夠的問題,比較成熟的還是操課和瑜伽。對比下來,還是兩公里開外的傳統健身房性價比更高。」
花更多的錢,買到的是性價比降級的產品,專為女性圈出的這片自留地似乎得不償失。
與此同時,有消費者反映,自從同城開了「全女健身房」,離家只有一兩公里的混合性別健身房就分流出去了部分顧客,「反而提升了體驗感,店家也為了吸引客流,給出了更加優惠的價格。」
如此看來,無論從商業模式還是服務質量上,「全女經濟」若想繼續下去,仍有很長的路要探索。
然而回到我們最開始的討論,「製造全女烏托邦」究竟是女性的退讓還是女性的進步呢?在那場辯論賽上辯手詹青雲的觀點得到了許多支持:「全女模式不是解決女性困境的方法。應該讓女性上桌,而不是區隔。」
逐漸意識到這一點的女性消費者,又會繼續為它買單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