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美格魯肽登頂「藥王」!減肥針在華90天吸金7億

京港台:2025-5-30 21:27| 來源:子彈財觀 | 我來說幾句

司美格魯肽登頂「藥王」!減肥針在華90天吸金7億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5月初,全球製藥巨頭諾和諾德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公司總營收約合110.1億美元,其中降糖減重藥品司美格魯肽收入約合84.84億美元。

  至此,司美格魯肽正式超越默沙東K葯(帕博利珠單抗,一種抗癌藥)成為「藥王」,即全球銷量最高的藥品。

  在過去兩年,司美格魯肽備受歐美名人圈推崇,甚至成為一些明星維持身材和「回春」的公開秘密,並在大眾中廣泛使用,2023年即成為美國最暢銷的處方葯,這讓諾和諾德在美股的市值一度突破6000億美元,成為市值最高的歐洲公司。

  眼下,司美格魯肽正在國內復刻這一增長速度。

  司美格魯肽的降糖版「諾和泰」(僅供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於2021年8月在中國正式上市,減重版「諾和盈」則於去年11月開售,成為中國市場上首個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周製劑。

  

  (圖 / 美通社)

  根據諾和諾德財報數據,2025年一季度中國市場的司美格魯肽銷售貢獻超過3億美元,其中於諾和盈貢獻近1億美元。也就是說剛在中國上市不久的諾和盈,開年3個月就大賣超過7億元。

  諾和諾德是國內最早開始推動肥胖症認知的企業之一,向大眾廣泛宣傳「肥胖是一種疾病」,因此拿到這一波開端的「勝果」並不意外。

  減肥是一門巨大的「人性生意」,當人類在減重降糖葯上的花費多於抗癌藥時,醫療健康的商業邏輯也在被改寫。諾和盈上市這半年後,中國減肥藥市場都發生了什麼?

  1、佔領線上渠道

  打開小紅書搜索「司美格魯肽」,可以看到成千上萬條相關搜索結果。

  從藥品科普到用藥交流,甚至有的用戶都打不對司美格魯肽的藥品全稱,也不清楚這是一款需要醫院診斷證明的處方葯。

  即使是減重版,也需要達到BMI≥30kg/m²的單純性肥胖患者,或BMI≥27kg/m²合併至少一項肥胖併發症(如高血壓、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的患者才符合適應症,同時需要排除甲狀腺髓樣癌既往史或家族史、2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等禁忌症。

  

  (圖 / 小紅書搜索框)

  可以說,從來沒有一款處方葯能收穫這樣洶湧的大眾流量。

  不同於傳統藥品,司美格魯肽本質具有消費醫療的特徵。其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給現代人補充更多GLP-1(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人體本來就會分泌這種激素來延緩胃排空,但現代人普遍過度攝入食物而GLP-1分泌不足,司美格魯肽通過激活GLP-1受體來延長飽腹感。

  消費醫療的重要渠道來自線上。網際網路醫療涵蓋信息科普、遠程問診、線上購葯和疾病管理全流程,其中信息科普的滲透率超過60%,線上購葯的滲透率則超過30%。

  司美格魯肽特別適合走線上路徑:一方面,減肥藥自帶社交傳播屬性;另一方面,減重用戶往往對隱私性要求更高。

  諾和諾德一向具有「線上基因」,在司美格魯肽名聲大噪之前,諾和諾德在中國的主要產品是胰島素,覆蓋了大量糖尿病患者。

  這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用藥以及健康狀況監測,所以諾和諾德很早就開始通過線上服務增強患者的粘性:「諾和關懷」微信公眾號提供在線複診和AI用藥提醒服務,提高患者依從性;「諾和健康」小程序通過OCR識別食物生成升糖報告,提高用戶留存率,而且與美團合作「24小時急送葯」服務。

  去年諾和盈開售前夕,美團買葯拿下了產品的「首發預約」。隨著2025年被定為國家體重管理年,今年4月諾和諾德又和京東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前者提供醫學背書和治療方案,後者則提供消費入口和用戶觸達。

  

  (圖 / 京東健康官方微信公眾號)

  「諾和諾德比較具有創新性,他們理解諾和盈作為消費醫療產品的本質,積極和電商、網際網路門診平台等方面合作。」行業人士向「界面新聞·子彈財經」表示。

  例如,打開京東搜索「減重」或「諾和盈」,就會跳出加購、預約的頁面,用戶在線上下單后,獲取消費碼至用戶所在地的民營門診掛號診療,並在門診的指導下拿葯。

  「界面新聞·子彈財經」來到位於北京朝陽區的一家民營減重門診體驗流程,門診的服務包括InBody身體成分測試,然後由醫師分析BMI、體脂率以及其他肥胖相關的因素,評估是否存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肥胖併發症,再建議是否適合用藥以及制定個性化的用藥方案。

  「一般進店的用戶在線上已經對司美格魯肽有過了解,面診是來確認自己能不能用藥,或打消安全性顧慮。首次進店后的轉化率是很高的。」門店經理向「界面新聞·子彈財經」表示。

  2、競爭進入白熱化

  不過,僅憑市場教育、長久積累的品牌影響力,與線上能力優勢,可能不足以讓諾和諾德守住中國減肥藥市場。

  去年諾和盈在國內上市僅一個月後,主要競爭對手禮來的減肥藥替爾泊肽穆峰達也正式在國內開售。

  根據禮來2025年Q1財報,公司總營收127.29億美元,同比增長45%,中國區收入4.51億美元,同比增長20%。

  雖然禮來沒有具體公布藥品銷售數據,但是據IQVIA數據,穆峰達自上市以來在一線城市和私立醫療渠道的處方量迅速攀升。

  儘管穆峰達在國內市場的價格高於諾和盈不少,且目前電商平台對不同劑量均有溢價,但其減重效果優於諾和盈(具體見下表)。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用戶也給出了「替爾泊肽效果更猛」的反饋。

  

  這自然給諾和諾德帶來了挑戰,且這樣的挑戰已經在美國發生。

  司美格魯肽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受到替爾泊肽的巨大衝擊,替爾泊肽2025年第一季度處方量在美國市場已超過司美格魯肽減重版。

  諾和諾德自2024年6月股價高點至2025年5月,公司股價累計下跌約55%-59%,市值蒸發超3600億美元,這也被認為是近日諾和諾德董事會將自家CEO「炒掉」的原因。

  不過諾和盈的性價比是其優勢,由於減重適應症不在醫保報銷範圍,這類用藥均需自費。如果選擇穆峰達,則按6個月的療程計算費用要比諾和盈貴上將近一倍。

  毓舫醫療COO鄒斌向「界面新聞·子彈財經」介紹,替爾泊肽在中高消費能力人群中的滲透更強。毓舫醫療在全國擁有60餘家連鎖減重門診,與諾和盈、穆峰達均有渠道合作。

  

  (圖 / 毓舫醫療官方微信公眾號)

  「替爾泊肽的使用者多為企業高管或企業主,甚至有秘書代老闆下單的情況。還有一部分用戶是在國外生活時就了解到了Zepbound(替爾泊肽在美國的商品名),比如留學生,他們對替爾泊肽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本身就更高。」鄒斌表示。

  然而,司美格魯肽的價格優勢也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國產減肥藥將很快登場。

  信達生物的重磅減肥藥產品瑪仕度肽有望在今年獲批上市,這將是國內第一個上市的GLP-1/GCG雙靶點減肥藥,瑪仕度肽的減重療效是目前GLP-1類藥物在中國肥胖人群中所達到的相較安慰劑的最高減重幅度。

  據相關人士稱,信達生物內部對瑪仕度肽抱有極高的期望,並且已經和一些門診渠道預先簽約合作。

  更關鍵的是,司美格魯肽專利明年即將到期,意味著國產司美格魯肽仿製減肥藥將正式登場,以更便宜的價格與諾和盈搶用戶。

  高盛分析師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估計,仿製葯可能導致司美格魯肽在中國的整體價格下降約25%。

  據葯融雲資料庫統計,目前全球臨床在研GLP-1藥物超百款,其中47%的藥物來自國內葯企,華東醫藥、恆瑞醫藥、翰宇葯業等都已入局這一賽道。

  目前,排隊等待諾和盈專利到期後上市的國產司美格魯肽生物類似葯就有7款之多,競爭白熱化程度可想而知。

  3、千億規模的「人性生意」

  各路企業都來爭做減肥藥,原因十分簡單:市場太過誘人。摩根大通預期2030年GLP-1類葯的年銷售額將超1000億美元,BMO Capital Markets又把預期推到了1500億美元。

  而中國擁有著全球最龐大的肥胖人口,據2025年《世界肥胖地圖》顯示,中國41%成年人達到BMI指數超標,9%的成年人患有肥胖。

  今年是國家「體重管理年」,人們意識到肥胖帶來的危害——肥胖已被官方認定為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導致較高的過早死風險。

  但是減肥本質是一個逆人性的過程。傳統的減肥方式要求人們持續對抗大腦的獎勵系統,這正是為什麼很多人陷入減肥反彈的惡性循環,而司美格魯肽等減肥藥的出現改變了遊戲規則,它直接作用於大腦的食慾調節中樞。

  京東健康旗下零售平台「京東買葯」在今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平台上減肥類藥品搜索量環比提升80%,成交額環比增長30%;有益於體重管理的營養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50%。

  在減肥藥品中,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奧利司他等藥品銷量增長最為明顯。

  從毓舫醫療全國60餘家減重門診得到的門診來看,每個月諾和盈與穆峰達的新增用戶以五位數的速度增長,且諾和盈使用者能明顯看到男性用戶的增多。

  「諾和盈帶來一個明顯變化,就是男性減肥用戶的快速上升,目前我們渠道看到的男性用戶已經佔到40%左右,其中金融、諮詢等商務領域的男士居多,這些行業對體面健康形象的隱性要求很高。」鄒斌向「界面新聞·子彈財經」表示。

  用藥減肥和傳統減肥一樣,都要經歷情緒問題,減重效果不及預期、或平台期卡太久時,用戶往往會感到煩躁。且諾和盈與穆峰達都有副作用問題,例如會伴有一定程度的腸胃反應。

  這時各種提供藥品的減重門診或平台,會通過專業指導、定期跟蹤、情感支持來替代用戶的自律。當減肥從個人意志力的較量變成專業服務的陪伴,這又成了另一門理解人性弱點的生意,以提升用戶的粘性與同一平台的復購率。

  而對於身材的追求,也伴有「危險的成癮性」。一些危險嘗試包括,未達到用藥標準的人想辦法在網上繞過處方拿葯,或者超適應症使用,甚至在體重和體脂都回歸健康範圍時為了追求極致而繼續使用。

  消費醫療生意拼的是對人性的把握,但作為醫療服務,最重要的仍然是安全。

  接受「界面新聞·子彈財經」採訪的渠道商均表示嚴格按網際網路醫院規定和藥品說明書來操作,「所有用戶都要完成在線問診和醫生判斷流程,不存在繞開指標的『代下單』操作,我們希望確保每一個用戶在安全前提下使用藥物。」

  預計到2030年,中國減肥藥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接下來的減肥藥市場,不論產品端還是渠道端都會進入更加激烈的競爭——這可能將是近年來人性消費的最大生意,葯企、平台、門店,都在試圖建立優勢,以分得更大的蛋糕。

  當減肥成為千億規模的大生意,諾和盈在華90天吸金超7億僅是為巨頭混戰拉開了序幕。未來,巨頭們在追求規模與利潤的同時,如何平衡安全、可及性與健康初衷?「界面新聞·子彈財經」將密切關注。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2 12: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