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主流媒體集體聚焦:特朗普令東南亞倒向中國

京港台:2025-5-29 22:38| 來源:德國之聲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德國主流媒體集體聚焦:特朗普令東南亞倒向中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在台灣遭到攻擊時站在哪一方?與誰在人工智慧與半導體領域合作?由誰來建設本國的港口和鐵路?在所有這些東南亞國家遇到的問題上,《法蘭克福彙報》認為,特朗普都提升了中國的機會。

  《法蘭克福彙報》聚焦本周舉行的東盟峰會,刊發評論文章「特朗普將亞洲推入中國的懷抱(Trump treibt Asien in Chinas Arme)」。文章開門見山地指出:「雖然特朗普並未出席東盟峰會。但在吉隆坡舉行的這場東南亞國家聯盟領導人會議上,一切討論卻都圍繞著這位美國總統展開。幾乎沒有哪個地區像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那樣,受到特朗普懲罰性關稅的重創。」

  文章作者Hendrik Ankenbrand注意到,會議前夕,越南的峰會代表團就在吉隆坡酒店裡討論了上周特朗普在白宮當眾羞辱南非總統的事件,「越南外交官普遍擔心,如果美國總統在鏡頭前指責越南領導人蘇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密切,將是難以承受的羞辱。此前,特朗普曾憤怒地表示,兩人(指蘇林和習近平)正合謀『坑害美國』。」

  今非昔比

  這名《法蘭克福彙報》駐新加坡的記者繼續介紹:「過去的美國總統,如拜登和奧巴馬,在訪問期間都曾強調,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對於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至關重要。然而,在大國博弈中,這一地區至今未選邊站隊,因為那將破壞其經濟模式。越南對美出口高度依賴中國的中間產品;而外國企業之所以投資馬來西亞的半導體行業,也是因為該國迄今為止始終保持中立。」

  而現在,文章筆鋒一轉:「特朗普可能將這些國家推向北京。即便只是提議讓美國總統與東盟會面,也已在成員國中引發恐慌——他們擔心特朗普會嘲笑這類邀請。人們普遍擔憂,華盛頓不會因為東盟以集體形式談判而給予小國更大的談判權力。畢竟,特朗普曾自誇,外國元首排隊等著『來拍我馬屁』。」

  

  海湖莊園的國王vs.紫禁城的皇帝

  文章作者接著寫道:「如今在亞洲,人們說,索取『貢品』的是海湖莊園(Mar-a-Lago)的國王,而不再是紫禁城的皇帝。北京正在利用這種怨氣。本周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出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此前,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已全面完成。」

  文章分析指出:「其實,東盟各國與中國這個強大的鄰國本應有更多問題要談:比如在南海持續不斷的挑釁行為,中國軍方在那裡不斷推進擴張。但峰會主辦方(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一開始就對此輕描淡寫地帶過,說在亞洲大家庭中,些許爭執是正常的,還表示『與中國之間沒有問題』。

  「但與美國的關係則不同。泰國總理佩通坦周一毫不隱諱地表達不滿,稱當今世界越來越「咄咄逼人和自私」。新加坡副總理顏金勇認為,在大國衝突中不惹惱任何一方「愈加困難和具有挑戰性」。馬來西亞更是直接表態,在貿易戰中將傾向於中國一方。」

  美國乃至世界的「壞消息」

  文章最後寫道:「問題在於,東南亞是否能放棄美國這一出口市場——目前該地區15%的出口流向美國。各國加強區域內部貿易的願景迄今並未實現,而亞洲其他地區的前景也十分有限。目前中國將中間產品運往越南,由越南組裝后再出口到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在工業品方面的貿易逆差翻了一番,儘管特朗普徵收了關稅,逆差仍可能繼續擴大。」

  「儘管美國消費者難以被替代,但這並不意味著東南亞在其他議題上會繼續選擇美國,比如:由誰來建設其港口和鐵路,與誰在人工智慧與半導體領域合作,由誰運營其衛星系統,以及在台灣遭到攻擊時站在哪一方。在所有這些問題上,特朗普都提升了中國的機會。這不僅對美國而言是壞消息,對整個世界也是如此。」

  「北京有能力改善外資營商環境」

  德國《商報》周四(5月28日)則關注了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在華歐洲企業對在中國的商業前景評估跌至歷史新低。而此次調查是在4月美國上調關稅之前進行的,因此企業目前的信心狀態可能比公布的調查結果更差。

  《商報》的記者Sabine Gusbeth分析認為:「這項調查清楚地表明,不僅是貿易衝突,中國自身的問題也削弱了其作為商業投資地的吸引力。例如,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以及由此引發的價格戰,使得過去中國業務中可觀的利潤空間迅速縮水。」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因此呼籲中國政府正視產能過剩及其導致的生產者價格下跌問題。他建議不要再向那些早已產能過剩的行業注入資金,而應轉向加強國內消費。彥辭警告,人們愈加擔心中國會』陷入一個通縮的環境中』。」

  不過,文章在結尾處強調:「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企業表示,如果能獲得更好的中國市場准入,他們仍然願意增加投資。他們希望中國提供更透明、可預期的監管環境,降低政治干預,並實現公共招標的平等准入。因此,北京實際上完全有能力通過採取措施來改善外資企業的營商環境——這與當前的貿易衝突無關。」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3: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