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去寺廟減脂的人,胖了11斤....

京港台:2025-5-27 11:21| 來源:鳳凰周刊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第一批去寺廟減脂的人,胖了11斤....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作為辦公室的老饕,老G堪稱美食風向標。當大家問現在哪家餐廳比較火時,只見他淡定地吐出了兩個字:

  寺廟。

  每逢初一十五,老G必定會雷打不動地去一趟寺廟。以前去寺廟是為了燒香,現在是為了吃齋。

  

  〓 來源:小紅書用戶@骨頭辣子

  用他的話說,愛上齋飯就像呼吸一樣簡單,只要吃上一次就再也念念不忘。愛上寺廟素齋的不止老G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去寺廟吃齋正在成為最新的潮流風向。

  寺廟變食堂,齋飯成爆款。

  誰能想到,當各路餐廳還在絞盡腦汁搞菜單、卷營銷時,平平無奇的齋飯竟悄悄成了最火的頂流美食。

  齋飯的火爆程度,甚至到了網紅店都望塵莫及的地步。

  

  寺廟,成了網紅「減脂餐廳」?

  眾所周知,爆火的第一徵兆就是排隊。

  齋堂門口的隊伍,有時比打卡景點還壯觀。

  明明還沒到飯點,但齋堂門口的年輕人就開始大排長隊,甚至繞出院子一大圈。

  

  〓 來源:小紅書@momo16

  有些寺廟把齋堂建在半山腰,要爬好一段台階才能到達。

  工作日坐地鐵一定要搭乘電梯,堅決拒絕步梯的打工人,一到周末就全變了。為了這口吃的,樂呵呵爬完半座山還一點兒不喘。

  

  〓 來源:小紅書用戶@才子

  經常打卡網紅餐廳的朋友都知道,齋飯火到這個程度,想吃得順利不得不提前做點功課。

  為此,網友們還總結了專門的齋飯攻略。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開飯前必須到場,晚一步好菜就可能被搶光。

  排隊取飯之前最好用包佔座,因為人比較多所以要做好接受和陌生人拼桌的打算。

  另外,寺廟禁止浪費。

  多拿意味著吃撐,可以少量多次添飯,吃完也要自己收拾好餐盤。

  

  〓 來源:小紅書@我在普陀山不踩雷

  看到這裡,你或許依然覺得寺廟只是寺廟,不是餐廳。別急,讓我們來看看寺廟餐廳化的實錘:

  幾乎每家寺廟都有自己的「招牌菜」。

  其中最出圈的,當數龍華寺的素麵。

  在某社交媒體,搜索「龍華寺」三個字,第一個聯想詞條就是素麵,至少有上萬網友發筆記記錄過龍華寺的素麵。

  

  15塊錢一碗,先吃后付。湯頭清鮮,澆頭包含豆皮、木耳、香菇、麵筋,十分實在。

  有人天天打卡當作工作餐,從此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沒吃上的人乾脆自己在家復刻,怎麼也得嘗上一口才算過癮。

  

  天天念叨著無肉不歡的打工人,一到寺廟卻像老鼠掉進了米缸,在蔬菜和碳水的包圍下吃得飽嗝連連。

  從杭州回來,有朋友最念念不忘的不是西湖,而是法喜寺那碗齋飯。

  「想專門為了它再去一趟。」

  還有人在線求寺廟做齋飯的師傅開個社交賬號。

  「沒別的意思,就是真心想學。」

  

  〓 來源:小紅書@郝清松啊

  初嘗寺廟素齋的人,最大的感受或許就是:

  沒想到素菜也能做得這麼好吃。

  也許是齋飯的味道實在太過突出,很多人吃著吃著就開始琢磨:

  齋飯到底用的什麼調味?

  

  白菜能炒出亮晶晶的油光,吃起來清爽又帶勁,連自家用豬油爆炒都比不過。

  

  當然,好吃還不是寺廟齋飯出圈的唯一原因,更關鍵的因素是:

  便宜。

  大多數寺廟的齋堂都是免費開放的,齋堂門口擺著的功德箱也無人看管,全憑香客隨心給錢;

  即便明碼標價要求付費的齋堂,一頓齋飯的價格也就8塊、10塊,且完全自助,量大管飽。

  網友@Ann去了貴陽的弘福寺后,感嘆十塊錢吃出了豪華自助餐的體驗——冷盤十幾個,熱菜六七個,湯三四種,連主食都有米飯和麵條兩種選擇。

  

  〓 來源:小紅書@Ann

  一些寺廟還專門開了素食餐廳,幾十塊就能吃到堪比星級酒店的自助,菜式講究,價格友好,性價比拉滿。

  

  〓 來源:小紅書@momo糰子

  有的寺廟還要求吃完自己洗碗。

  光碟行動疊加親手勞動,一頓齋飯吃下來,不光管飽,還順手把「自律」和「節制」實現了,怎麼看都不虧。

  吃完飯後可以爬爬山、燒個香,碰上時間合適還能聽一場經,吃飯這事兒搞著搞著就變成了一日游。

  

  第一批靠吃齋減肥的中年人

  胖了11斤

  美味和素食的搭配,讓被亞健康纏身的打工人找到了養生的平衡點。

  抱著吃減脂餐的心情來到寺廟,對著素齋毫無負擔地大快朵頤。吃完以後,摸著滾圓的肚子,滿足地感慨:

  到了寺廟,小鳥胃也會變成大胃王。

  

  〓 來源:小紅書@骨頭辣子

  但經常活著的朋友都知道,人生的常態就是事與願違。

  有人只是去廟裡連吃兩天齋飯,卻胖了兩斤。

  有人禪修三天,心靜了,身也沉了——直接漲重五斤。

  

  〓 來源:小紅書@好奇陽仔

  也有做義工的朋友,在寺廟待了三個月,體重穩步上升得和三餐一樣規矩,回去時整整胖了十幾斤。

  吃齋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在於:

  每頓都覺得自己沒吃多少,但站上體重秤那一刻,才意識到不對勁。

  「不過是兩個饅頭幾口菜,哪比得上大魚大肉,怎麼就胖了呢? 」

  就連愛吃純素自助餐的朋友也沒能「倖免」,吃著吃著就多了十一斤肉。

  

  〓 來源:小紅書@Louise貓*(ID:101640615)

  體重的變化往往有跡可循,最先變的,通常是飯量。

  吃齋之前,人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飯量有多大。

  「剛到寺廟那幾天,一碗菜就夠,吃了一星期後,不添一碗根本不踏實。」

  

  〓 來源:雲峰寺花藝師義工,小紅書@宗離

  有人剛進廟時吃飯斯斯文文,沒幾天直接端著碗去鍋邊添飯了,姿勢十分嫻熟。

  以前死活不碰的菜,到了寺廟照吃不誤,甚至覺得意外地香。怪不得有人感慨:

  寺廟,治好了我的挑食。

  

  雖然上文都在回答一個問題:明明吃的都是菜葉子,怎麼還是變胖了?

  但吃得多顯然不是一個嚴謹的回答。

  回到素齋本身,因為沒有葷腥撐場,要做得好吃往往得靠油來提味。

  油量一上去,熱量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

  而且少了蛋白質(肉類)帶來的飽腹感,身體會下意識去找碳水填補空缺。

  但碳水消化迅速,吃得越多,反而越容易陷入反覆進食的循環。

  更別提齋飯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能浪費。

  稍不注意就容易吃撐。

  

  發現大量齋飯愛好者變胖的案例后,我把目光轉向辦公室的老G。

  看著老G敲電腦時佝僂的背和重疊的雙下巴,我把對他是否變胖的疑問咽了下去,非常直白地拋出了我的問題:

  「你開始吃齋后,胖了幾斤?」

  老G把臉轉向我,沒有說話,翻了個白眼。我想,他罵得很臟*。

  

  齋飯,成了打工人的解藥?

  沒食堂的打工人,苦吃飯久矣。

  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好好吃飯變得越來越奢侈。

  外賣軟體上的美食看起來圖文並茂、熱氣騰騰,送到手卻可能是蔫掉的青菜、泡軟的麵條,或者混成一團、分不清食材的飯盒套餐,叫人根本難以下咽。

  更別提那些藏身大樓隔間里的幽靈外賣——沒有店面、沒有招牌,有的只是髒亂的后廚與不堪入目的衛生狀況。

  

  稍微讓人省心一點的正規餐廳外賣呢?

  有倒是有,但價格也直線上升:以北京為例,三十元是標配,想味道好一點,沒個四五十很難解決問題。

  去店裡吃堂食,時間成本高昂不說,碰到預製菜的概率也不低。

  許多店雖號稱現點現炒,實際端上桌的卻很可能是批量生產的料理包。

  吃飯,這件本應是日常生活中簡單而愉悅的事情,如今卻在種種困擾下,演變成一種令人疲憊的消耗。

  就在日常飲食越來越失控的時候,齋飯帶來了久違的確定感。

  它沒有太多的套路,只是簡單純粹的好吃。

  熱騰騰的米飯,幾樣當季新鮮蔬菜,真材實料,吃得踏實。

  沒有堆疊味道的複雜調料,也沒有讓人警惕的工業香精,每一口都是那種吃得出食物本味的「老實飯」。

  

  〓 來源:雲峰寺花藝師義工,小紅書@宗離

  再加上寺廟井然有序的氛圍和山林間的安靜氣息,很多人在吃齋飯時,意外收穫了一種內心的鬆弛和平靜。

  當越來越多人奔著齋飯而來,寺廟本身也在悄悄進化。

  從素食自助到下午茶、咖啡、奶茶,再到講究包裝與口味的糕點和伴手禮,都成為寺廟美食的一部分。

  各地寺廟至少有一家「慈杯咖啡」,成為網紅打卡點;

  

  上海龍華寺把糕點和傳統素食都做出了名堂,賣相口味不輸熱門老字號。

  

  杭州法凈寺、靈隱寺的素月餅名聲早就傳到寺廟之外。

  造型別緻,口感綿密,哪怕不吃素的人也要排隊買上幾盒送人或自留。

  

  甚至成都文殊院還開設了公益「禪食課程」,教授茶食。

  寺廟裡已經悄然延展成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

  吃飯喝茶、挑選伴手禮,甚至手作學習,在這裡全都成了可能。

  在這個講究效率、衡量回報的時代,齋飯似乎與高級感沾不上邊,卻出人意料地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心頭好。而人們之所以肯為齋飯買單,是因為:

  太久沒遇到一頓沒有落差感的飯了。

  於是,當一口熱飯一碟蔬菜,帶著久違的本味出現時,反而令人動容。

  那是一種久違的安心,一種被好好對待的感覺。

  而吃飯這件事,或許本來就該這麼簡單。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0: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