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政府大院太「寒磣」,打了窮縣大基建的臉

京港台:2025-5-22 19:26| 來源:冰川思想庫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百強縣政府大院太「寒磣」,打了窮縣大基建的臉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公眾可以隨意進出的縣政府,才會讓人覺得,那是「我們」的政府,是可以安心享受服務的地方。

  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所能接觸到的最高政府層級,就是縣政府。縣政府機關發生的事情,最容易引起普通公眾的高度關注。

  近日,浙江象山縣「寒磣」的政府大院在網路上引發關注。照片中,象山縣政府的大門顯得簡陋狹小,與現今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象形成鮮明對比。該縣宣傳部一工作人員表示,門面雖舊,但房屋一直能用,也沒有漏水等問題,可以滿足正常的辦公標準,院內還有一個省級保護文物「淳熙井」。

  公開資料顯示,象山縣曾在2024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位居全國第53位,成功入選「2024年中小城市優秀案例」。

  01

  有關縣政府的消息,最近還有幾則:

  3月29日《中國新聞周刊》報道,2022年,湖南漢壽縣實施「靚城戰略」,「拆圍透綠」工作,自2022年以來,漢壽縣共拆除115處圍牆、復綠9萬多平方米。打通連片老舊小區,增設休閑廣場、停車場。除中小學校外,縣城38個機關和事業單位均拆除了圍牆。

  報道還稱,早在2014年,湖北黃石市發出公告,自當年5月1日起,市級機關大院對市民開放,4月至9月為每天6:00至22:00;10月至次年3月為每天6:30至21:30。開放地點為除市級機關大院內辦公大樓外的公共場所。

  2016年,國務院發布《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在這一政策推動下,各地積極響應。當年,安徽涇縣10家政府機關大院自拆圍牆,政府機關大院變成市民的社區公園,並通過增補綠化面積、道路及基礎設施完善等項目改造,讓市民享受更多綠色資源。此後,河南信陽市、安徽舒城縣、績溪縣也開放了政府大院。其中,舒城縣不僅開放了政府大院,還將院內公共衛生間、停車場和機關食堂向群眾開放。

  此外,部分政府大院雖設有院牆和大門,但始終對市民完全開放。在西藏察隅縣政府大門幾乎全年敞開。有一次不知誰家的羊群跑進來,啃光了一大片葉子。

  4月26日《學習時報》的一篇文章「土坯房縣委大院為何受關注」提到,河南盧氏縣的縣委大院帶有20世紀50年代的典型風格,西四東五九排「紅磚」矮房、一座兩層半磚樓疏朗有序排列其間。常年在這裡辦公的有200多名幹部職工,還有包括縣委常委等班子領導。

  

  ▲盧氏縣的縣委大院(澎湃新聞記者 李文姬/攝)

  1986年春,在盧氏縣委土坯房前院老縣衙舊址出土了名為「聖諭碑」的古碑,碑上刻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個字。當地人介紹,「聖諭碑」影響了盧氏歷代為官者,有明代盧氏縣令還一度將縣衙更名為「親民堂」。

  4月29日,微信公眾號「衢州發布」推送了市政府食堂對外開放的消息,公布的菜單里包含自選套餐,每份18元。同樣,今年「五一」期間,重慶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推出了20道「榮昌味道」小碗菜,價格從3元至18元不等。5月2日中午,一頓午飯時間,食堂就有8000名遊客蜂擁而至,蒸了半噸米飯不夠吃。

  

  ▲「五一」假期期間,衢州政府食堂對外開放(圖/視頻截圖)

  鄉鎮政府的食堂也在開門迎客。安徽黟縣宏村鎮春節期間,曾開放食堂接待遊客,「五一」假期再度開放,每天菜品不重樣;北京市門頭溝區三個鎮——清水鎮、雁翅鎮、齋堂鎮也同步開放了政府共享食堂。這些食堂大多靠近景區,步行數分鐘,或20分鐘內車程可達,解決了遊客辛苦和「吃飯難」問題。

  02

  今天中國內地一些縣政府的上述舉動,在王朝時期的縣衙里不可想象。這從縣衙的建築結構就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是最有象徵意義的大堂,具體的大堂各有名稱。比如明朝時宛平縣的大堂叫節愛堂,清朝時上海縣的大堂叫清節堂,大堂有個一致性的別號——訟堂。所謂老爺升堂,聽訟斷案,場面都擺在這個大堂上。

  大堂的背後是堂帳,猶如現在舞台上掛的「天幕」,幕布後面並非實實在在的牆壁,而是六扇門,又叫中門,專供縣太爺升堂時進出,所以這堂帳上齊門枋、下及於地,從中間上方起,呈人字形分掛兩邊。

  由中門往前走,堂上又砌起一塊石台,台上再放一張長方形公案和一把靠背椅子,這就是縣太爺高高在上的地方了。

  公案之上及兩邊,有印包、簽筒、筆架、硯台和醒木,以及寫有「迴避」「肅靜」等字樣的虎頭牌面之類。

  大堂前也有一面大鼓,放在一個高高的木架上,叫作堂鼓:和鼓樓的作用不同,它是用來作「放衙」的。所謂「放衙」,就是宣布縣太爺下班。明清時期,衙門上班退堂的信號改為敲榔子擊雲板,但是堂鼓依舊放在那兒,專供來不及寫帖子告狀的老百姓鳴擊叫冤用。

  

  ▲《九品芝麻官》劇照(圖/視頻截圖)

  大堂后是二堂,和大堂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公開審理,一個是秘密審理。二堂的後面,有的還安排有三堂,有的安排為後衙,也叫知縣廨,包括縣太爺的書房及其家屬生活起居的上房、僕人房、師爺房、花廳等許多建築。

  其中最心臟部分的是籤押房,是衙門一把手的辦公廳。籤押房,也就是機要辦公室,上司下發或平行街署平移的機密文件,按規定也必須在籤押房裡拆閱。

  古人往往稱州縣官署的具體辦公場所為「堂前」或「門上」,這就是泛指大堂前面左右兩側的廊房式建築了。從宋徽宗崇寧年間起,開封和祥符兩縣分知縣屬為士、戶、儀、兵、刑、工六曹,大觀年間,令天下州縣都照此式修造,從此一直沿襲下來,統稱「六房」。

  五臟俱全的衙門以知縣廨為中心。知縣以下,還有丞、尉、主簿、典史等其他佐官和屬員。按秦漢以來的傳統,他們並不與縣太爺合署辦公,而是另有專門的署。這些署可以是放在縣衙門內部或連在一起又單獨對外開門的,也可以是靠近縣衙門但單獨建造的。不過有一點定為制度,即主管教育的學署必定單獨起屋,以為如此才能顯得更「清要」一點。(以上內容來自完顏紹元《天下衙門》)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古代衙門沒什麼公共性可言,它的功能和事務主要有三:第一,徵收賦稅及安排徭役;第二,治安和決斷民事刑事糾紛;第三,掌管文教。個別時期可能會舉辦一些社會福利。它就是朝廷派駐地方的統治機構,並不為地方老百姓提供服務。

  而且可以看出,在古代,閑雜人等不可以隨意進出衙門。普通人只要不涉及上述三項衙門事物,通常也沒什麼事情要去衙門辦理,都是自行解決,不必勞動官府。而因為交通不便,縣令本人下鄉很麻煩。朱元璋甚至規定,縣令不準下鄉,以免滋擾百姓。官民之間的直接互動,並不多見。

  但這種衙門建築顯然不適合現代社會。現代政府有很多新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廣義的經濟功能:產業發展、招商引資、財稅收支、資產管理等等,不是幾個人忙得過來的;古人的生、老、病、養、死,基本上自己解決,不跟政府有關,現在也要全部管起來了,要有相應的部門提供服務;過去的官學頂多只有一所,現在遍地是學校,政府也要負責;至於現在的治安及民事刑事,也遠非古代可比。古代的衙門建築,根本承載不了如此多的功能。

  現代政府職能與古代政府相比,雖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本質上完全是兩回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與縣鄉兩級政府之間,可以說關係異常之多。縣政府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公共建築,而不再是古代的「統治機關」。

  03

  由於縣令沒有發展經濟的考核指標,更沒有「縣財政」的概念之類,只要能將就使用,上級就不會給一筆修衙門的錢。加上縣令的任期很短,一般只有三四年,所以,他們對縣衙門的修造並不熱心,得過且過,所謂「官不修衙,客不修店」是也,都是過客,修好也是別人享受,何必費這個神?

  縣令也是「理性經濟人」,真要搞修建,還不如修水利,說不定可以在御史那裡留個好名聲,得到升遷機會。在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由於政府職能轉變,有人看到修造政府辦公場所的發財機會,有人在修造縣政府時,獲得權力膨脹的心理滿足。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縣級政府的辦公大樓巍峨壯觀,顯得比五角大樓還氣派,讓人望而卻步;有的門樓雕樑畫棟,精美絕倫,讓層級更高的政府機關黯淡失色。

  這是在傳統和現代面前的雙重失序,一方面,它試圖以現代方式,傳承老百姓對縣衙門的畏懼,另一方面,它又罔顧傳統的「官不修衙」,利用「縣財政」的自主性,揮灑自如,把縣政府的修造變為滿足私慾的舉動。

  這導致的一個結果是,縣政府辦公場所既丟失了傳統衙門的「樸素」傳統,也不具備現代政府辦公場所的公共性。人們一方面以「樸素」的縣衙門來批評縣政府辦公場所的奢華,另一方面,又以現代政府職能的「人民性」,批評其拒人於千里之外。

  

  ▲「五一」期間的榮昌區政府(圖/CFP)

  上文提及的多個地方縣級政府則走出了上述窠臼,以樸素門面、開門接納市民停車與休閑、開放機關食堂,向公眾展示其「人民性」的一面,宣示其辦公場所是公共建築,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地方。

  對一個門禁森嚴,讓人望而卻步的縣政府,一般公眾不會覺得那個地方能夠為「我」提供服務;公眾可以隨意進出的縣政府,才會讓人覺得,那是「我們」的政府,是可以安心享受服務的地方。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1: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