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頂端期刊論文里罵人?這是多大仇多大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最近出圈的學術論文很多,這是其中一篇。
計算機科學領域一區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在2024年發表了一篇中國學者們寫的論文。
講的是文本處理和圖像分析。
摘要很深奧,一般人想讀通順都很難,更別說讀懂了。
也沒關係,大家本就不關心論文寫的什麼,大家只關心一行字:
「liujiamingshi-daSB」
它突兀地插入於上下文毫不相干的位置,又出現在了頂刊,還是現在二作的名字,照理說應該是假圖。
可網友再下載后發現各種閱讀模式下都有這句話。
那這句話顯然存在,且確實是中文罵人的。
好了,你一定想罵世界上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了。
關鍵不在這,關鍵是為啥要塞入這句話。
一種解釋是,劉同學搶了別人的二作,向期刊提交最終稿的這位「別人」為報復最後塞入這句話。
一種解釋是,劉同學以身入局,他自己本該是一作,卻被擠到了二作,所以乾脆通過罵自己來曝光。
有沒有其他可能?
終於寫完一篇頂刊論文的劉同學意氣風發,也對二作位置很滿意,師生關係也很和諧。
結果室友趁他上廁所,就在他筆記本的文檔內輸入了這句話。劉同學渾然不知,還提交了。
這並非不可能,有網友就經歷過這一狗血惡作劇。
只能說,十年學術無人問,一招罵人天下知。
liujiaming這個拼音不仔細看,我會想起劉德華在《無間道》里飾演的劉建明(多個字母n)。
他有一句台詞:「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那現在,搞學術的劉同學有沒有的選呢?
說起來,在論文里貶損他人並不新鮮。
這是一本影響因子8.1,在全球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的期刊。結果幾位中國學者寫的一篇論里,有這樣一段話:
「根據審稿人的強烈要求,我們在這裡引用了一些參考文獻[35-47],儘管它們與本文完全無關。」
這種對幾方都不友好的自爆肯定有原因吧。
確實是有,因為審稿人太霸道了,看你語氣不好,看你不引用他的論文就決定對你的論文拒稿。
導致你發不發表論文,跟寫得好不好無關了。
當學者們苦審稿人久矣時,就會有人替身而出,大聲呵斥。
算很有種了,但還不止,後來有直接出現F開頭的髒話詞。
這是發表在1區《市場營銷雜誌》里的論文,研究的是在線評論裡面的髒話如何影響顧客。
論文舉例說,手機評論中的髒話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影響讀者:
評論里說「這手機真特么快」,讀者可能會對手機速度有強烈感受;
評論里說「電池爛到爆炸」,讀者會認為電池問題特別嚴重。
也就是說正面髒話增強好感,負面髒話則削弱好感。
為了實現行為藝術效果,作者專門在最後彩蛋里寫了F開頭的詞。
嚴格來說不是罵人,而是致敬,是活學活用。
但F開頭的詞並非只是玩梗時用,還有真在罵人的。
十年前,兩位教授為了抗議三流科學雜誌發送垃圾約稿郵件,就寫一篇全文只重複七個髒話詞的論文:《把我從你特么的收件人名單里刪掉》
一個出口成章的標題,配送髒話紛飛的正文,令人嘆為觀止。
加上配圖,作者的怒氣簡直要跳出屏幕了。
最後這麼一篇看似粗暴的文章,竟然能發表在《國際高級計算機技術雜誌》)這樣的學術性雜誌,還獲得了20多個引用,可見它寫出了學術圈的心聲。
也告訴我們:
文化人不是閑著沒事才在論文里罵人的,罵人有罵人的用處。
我的問題是,我罵得比這個難聽,那能帶我發頂刊嗎?
我們知道罵髒話可以緩解疼痛,也可以讓一個人顯得接地氣。
但在極其嚴肅的公開場合罵髒話,是對其他投稿人的不尊重。
其次,可能堵死了中國學者在類似刊物發文的路子,畢竟頂刊不缺投稿人。
要玩梗在本科階段就可以了,導師也不介意,學校也不介意。
而到了比較嚴肅的論文發表階段,一定要本著對世人負責的態度,避免出現基礎性錯誤。
可事實很多論文漏洞百出,什麼低級錯誤都敢犯。
這時的「超」也應分析為程度副詞……
成都律師胡超想從車管所調取……
你寫得一時爽,網友曝光起來更是爽。
你不知道網友什麼時候打開知網或者SCI,扒扒論文,看看是不是不當署名、甚至抄襲別人了。
所以,既然都搞學術了,就要經得起網友的檢驗。
不然也就比翟天臨強點,但也沒強多少。
說到這裡,你肯定注意到了,好像專業又嚴肅的學術圈亂象越來越多了。
這並非印象流。
除了網路曝光的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走科研道路的性價比越來越低了。
之前,國家基金委發表了文章,說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量從16.2萬項增加到30.8萬項,翻了近一倍;年資助項目量從3.9萬項增加到5.2萬項,增長率僅為33%,導致資助率從25%降至17%左右。
(另一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率從2013年的22%增加到2022年的28%)
自然基金資助率持續走低,擠壓青年科研人員生存空間。
要是到了沒項目沒經費申請的地步,那我還搞什麼科研,去企業賺大錢不好嗎。
這邊資助率低,那邊要求還多。
有的高校規定,非升即走失敗了,你就去當保安或後勤。
有的高校要求你自己去拉贊助,不達到經費指標,考核會被打低分。
這直接擊碎了很多學者的心。
他們發現學術圈好像也很普通,很世俗,而且壓抑得讓人絕望。
1. 你原本以為學術圈是神聖的殿堂,卻發現是個等級森嚴的封閉小圈子。
2. 你原本以為你的終點是成為高貴的科學家,卻發現漸漸成為了論文作家。
3. 你原本以為某火熱的領域指引著未來的科學方向,卻發現是一群人在自嗨,在炒概念。
4. 你原本以為一些新興學科很前沿,很高深,卻發現是新瓶裝舊酒,是三十年前做爛的東西改了個高大上的名字。
……
換言之,錢少逼事多。
這樣的生態,這樣的輿論一多,自然容易勸退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
但這不代表學術圈真的一潭死水。
因為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比如,你是一個平庸的數學家,但一輩子最大作用是給未來的某一個天才節省一個下午的時間。
這足以證明你成功了。再退而求其次,寫一些妙趣橫生的論文也有積極意義。
像這種帶著哥哥上1區頂刊的論文還不少,說明00后在整頓職場后,也在整頓學術圈。
深刻和有趣都是稀缺的,千篇一律和平庸才是常態,所以學術道路一直很艱難。
但既然走上了這麼難的路,總該留下點什麼東西才對得起自己吧。
有些問題需要漫長的時光去解答,甚至需要我們花費一生,可這不就證明科研非常迷人嗎?